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7月15日,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木引槽乡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是1起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同时实验动物急性毒性试验全部死亡,说明该细菌毒素毒力较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起因食用变质黑木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中毒原因。【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及患者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起食物中毒为家庭内聚集性食物中毒,暴露人数3人,死亡1人。2名患者血液中检出米酵菌酸毒素。【结论】该起事件是一起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食物疑是黑木耳。为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3.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趋势浅析刘秀梅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胞菌)是我国学者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的一种新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7月 3日 ,本市某医院肠道门诊收入一名食物中毒患者 ,女性 ,年龄 48岁。其主要临床症状 :上腹部痛 ,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 ,腹胀、轻微腹泻、头痛、头晕、全身无力、烦躁、轻度皮下出血。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来源 :患者呕吐物 ,残存食物 (凉拌银耳及未加工的鲜银耳 )。1 2 诊断血清 :系卫生部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供给 ,在有效期内使用 ;所用生化培养基均由本实验室自制 ,按[1] 培养基制造方法进行。1 3 分离鉴定 :方法按[2 ] 食物中毒的细菌检验方法进行。1 3 1 分离 :将所采取的标本接种PDA平板 ,同时将检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云南省红河州发生的1起因食用玉米面汤圆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和患者呕吐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该起事件属于点源暴露,最短潜伏期16h,最长潜伏期27 h,潜伏期中值为23 h.一次进食200 g以上的玉米面汤圆5人,均死亡,从吃剩的玉米面汤圆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的玉米面汤圆所致,该起中毒事件提示;有关部门应教育群众彻底改变传统的食用方式是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氯霉素、青霉素对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米面亚种的影响,并用于两次食物中毒样品的分离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1986年春对河南省发生过银耳中毒的三个县进行调查研究,检测各类自然环境样品和各期银耳样品730余份。在红薯窖土、屋内墙壁土和贮存黄豆中首次分离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从外观正常银耳、烂银耳及干、鲜银耳中均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或米酵菌酸,检出率14.87%,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8.
何树森  吴乐 《中国公共卫生》1994,10(12):547-548
根据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生理生化特性,在抑菌实验基础上,研制出以无机盐和无机氮源为基础,以有机碳源为限制因子的双抗生素合成培养基(PCFA)。该培养基抑杂菌性强,选择性高,最低检出菌量6.3~89个/ml,检出灵敏度较传统培养基PDA提高了1000倍以上。适于从杂菌含量高的自然环境样品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是该菌中毒检验和进行自然分布调查与污染原追踪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9.
10.
河北省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自然环境中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山东省章丘县外环境中椰毒假单胞菌酶米面亚种的污染情况。共采集土壤、树皮杂草、谷物秸秆等698份样品。分离得到9株椰酵假单胞菌,阳性分离率为1.21%,菌株产毒率100%,最高产毒量达57.86μg/ml。经抗O因子血清分型试验表明,该地区自然环境中存有的主要为O—Ⅲ型椰酵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2.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nas Cocovenenas Subsp. farinfermentoans)是一种新的食物中毒病原菌。由该亚种污染酵米面、鲜银耳等食物产生外毒素所致的食物中毒目前仅在我国发现。自1953年黑龙江省首次报告以来,已相继在14个省发现。四川自1981年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3.
栽培银耳生长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毒所需的外环境条件十分相似。实地调查研究结果印证了栽培银耳生长的中晚期具备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毒最适条件的论点。  相似文献   

14.
王静  刘秀梅 《卫生研究》1996,25(3):160-161
选取十二烷基磺酸钠或溴化乙锭(EB)为诱变剂,采用高温连续传代培养法处理椰毒假单胞菌株(NCIB 9450)和部分典型的强产毒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株(Co7、Co5、Co14和HN892y 等),筛选出4株失去产毒能力的菌株:Co14S,Co5S,Co7S 和 P.coS。处理后的菌株一般生物学性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5.
酵米面假单胞菌的毒黄素诱变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Fermented corn flour containing toxoflavin and bongkretic acid produced by P. farinofermentans can cause acute food poisoning, but study on mutagenicity of toxoflavin has not been reported. We studied the mutagenicity of toxoflavin by Tradescantia Paludosa and animal micronucleus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xoflavin possesses distinct mutagenic action in both plant and animal cells. Mutagenic action of toxoflavin in cells may have important bearing on food hygiene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复性速率法(Tm值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生化性状比较相近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唐菖蒲伯克霍尔德低菌和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共7个菌株的鸟嘌呤(G)和胞嘧啶(C)摩尔百分含量(G+C)%进行测定,并对这2种方法做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3个种的7个菌株的(G+C)%比较接近,不能否定这3个种的细菌属于同一个种。另外,HPLC法比Tm值法的准确性好,但重复性不如后者。  相似文献   

17.
本项研究是应用龙胆紫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及氯霉素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而不抑制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的特性,通过正交试验,找出影响分离因素的最佳条件,设计出一种比较合理的增菌培养液,简称“椰酵菌增菌液”,结合卵磷酯酶试验,提出了比较适用的分离培养程序,提高了检出率。培养液的组成是:龙胆紫浓度0.01‰,氯霉素浓度20μg/ml,pH5,基础液为 PD 水(组成:土豆300g,葡萄糖20g,蒸馏水1000ml);培养温度37℃,48h。本增菌液适用于从环境和食品中分离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  相似文献   

18.
张圣光  高徐昌 《卫生研究》1994,23(4):247-248
用pH6.8磷酸盐缓冲液鸡蛋斜面、PDA斜面和玉米粉3种材料,覆以液体石蜡作保存椰酵假单胞菌效果研究,结果以pH6.8磷酸盐级冲液鸡蛋斜面覆以液体石蜡,放于室温或4℃冰箱,被保存菌株16个月或12个月仍存活,而且保存后菌种的生物学特性与保存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异。  相似文献   

19.
酵米面、银耳等食品中椰酵假单胞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1986~1987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酵米面、银耳、玉米及其它谷类食品中椰酵假单胞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情况。共检测玉米、酵米面1 121件,其它谷类及制品236件,鲜银耳371件,干银耳264件。检出椰酵假单胞菌和米酵菌酸的阳性率依次为鲜银耳>其它谷类及制品>玉米和酵米面>干银耳。鲜银耳的检菌、检毒阳性率分别高达4.04%和8.21%。在被调查的21个省区内,以河南、四川的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20.
酵米面,银耳等食品中椰酵假单菌及其毒素的污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昭赫  刘秀梅 《卫生研究》1993,22(2):99-1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