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神经纤维瘤病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纤维瘤病(NF)的中枢神经系统(CNS)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神经纤维瘤病患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枢神经系统MR表现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0例病例中,NF—1型6例,表现为脑内胶质瘤、椎管内神经纤维瘤,4例合并皮肤损害,其中一例有家族史,NF—2型4例,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多发脑膜瘤或神经纤维瘤,皮肤损害少见。所有病例中增强扫描均发现平扫未发现之病灶。结论 MR能很好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信号特点,对检出神经纤维瘤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方面有优势,增强扫描可帮助发现平扫未见病灶。  相似文献   

3.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的MRI表现三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纤维瘤病Ⅱ型是神经纤维瘤病中的罕见类型 ,笔者遇到 3例 ,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例 1 女 ,18岁。左侧肢体乏力伴行走不稳 2年余 ,无恶心、呕吐及四肢抽搐 ,数月后发现左耳听力下降 ,并缓慢进行性加重。查体无特殊。曾行左前臂神经纤维瘤手术治疗。MRI表现 :双侧桥小脑角见稍长T1、稍长T2 信号肿块 ,双侧听神经明显增粗 ;C3 ~C5平面左侧椎管内外见“哑铃”状稍长T1、稍长T2 异常信号 ,增强后上述病灶明显强化 ,右侧颈部下斜肌处亦见梭形强化灶 (图 1)。手术所见 :双侧桥小脑角肿瘤 ,质中 ,灰白色 ,与听、面神经粘连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患者脑内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确诊NF1患者头颅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T2 WI、T1 W1、FLAIR),增强扫描.结果 11例病变表现为基底节受累的T2/FLAIR高信号,其中1例单侧,10例双侧;累及丘脑5例,脑干受累4例;脑内病灶形态呈斑片状,T...  相似文献   

5.
杨振海  赵毅凯  尹智  薛鸿祥   《放射学实践》2010,25(5):497-500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或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眼眶CT检查,其中5例行CT增强,6例行MRI或增强检查。结果:12例神经纤维瘤病病例中,Ⅰ型8例,Ⅱ型4例。眼眶内受累10例,视神经受累2例,眼球内受累3例,眼环增厚伴点状钙化1例,泪腺2例,视神经孔2例,海绵窦2例,眼睑部6例。CT表现为眶内不规则形等密度影,眼球内半月形等密度影,视神经孔开大,邻近骨质缺损或增生硬化。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中度增强。MRI增强后脂肪抑制序列更能清晰显示病变。结论:神经纤维瘤病眼眶受累的CT和MRI表现多种多样,结合临床和其他部位影像学资料,可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神经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的CT和MRI影像表现,并就二者的优劣进行比较.方法:分析17例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特点和CT、MRI表现,并就NFⅠ型与其它神经皮肤综合症、NFⅡ型与常见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的肿瘤进行了鉴别.结果:17例神经纤维瘤病中,NFⅠ型6例,NFⅡ型11例.CT显示NF不及MRI,后者能够全面准确地显示病灶分布,病变大小、形态和信号特征以及与相邻组织结构的关系,特别是MR增强扫描能够显现伴发的颅内小病灶.结论:MRI是目前诊断神经纤维瘤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24例均为单发肿块,边界清楚光整,22例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直径23~57 mm,平均45 mm;20例密度或信号均匀,4例见散在囊变,2例见小斑片状钙化;24例均表现为CT低密度,20例行MRI检查,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22例肿瘤内见多发血管影,其中16例肿块内血管呈\"烟花样\"分布;2例较小病灶瘤周水肿较轻,余22例肿瘤占位效应显著,瘤周水肿明显。病理上肿瘤组织中含大量扩张、充血的血管。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密度或信号、肿瘤内\"烟花样\"血管分布及瘤周水肿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神经纤维瘤病(NF)多灶性分布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NF患者的病变部位及分布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1例中,NFⅠ型7例,其中发生于脊柱及脊柱旁病变4例,胸壁伴脊柱病变1例,单纯胸壁及腹部病变各1例.NFⅡ型4例,均为女性,单侧听神经瘤伴椎管内病变1例,双侧听神经瘤3例(其中1例伴有多发脑膜瘤,1例伴有椎管内病变).结论 NF病变呈多灶性分布,NFⅠ型病变以皮肤色斑、脊柱及脊柱旁病变为多见,胸壁及腹部也可发生.NFⅡ型病变以双侧听神经纤维瘤为特点,多伴有脑膜瘤及椎管内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肩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和MRI表现,了解其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肩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及MRI表现,术前4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表现为沿肌纤维长轴生长;1例呈卵圆形,3例呈不规则形侵袭性生长,边缘模糊;全部病例累及1块或多块肌肉及肌间隙,3例可见推移、压迫相邻的重要大血管,其中1例累及臂丛神经和侵袭相邻的椎体骨质,并包埋斜角肌和头臂血管。CT平扫1例密度均匀,低于肌肉,3例表现为不均匀低、等密度;增强后1例周边强化,3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MRI平扫T2WI肿瘤呈高、等混杂信号,内见斑片状或条带状分布的低信号,其中1例包埋低信号斜角肌。结论 CT和MRI可显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大小、形态、侵袭范围及与重要大血管的关系,肿瘤的MRI信号比CT密度更能反映有助于诊断的瘤内组织学成分。  相似文献   

10.
神经纤维瘤病I型的MRI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回顾神经纤维瘤病I型(NF1)患者MRI表现,分析MR扫描序列及其诊断价值,以建立合适的MR成像方案,为NF1影像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为NF1患者采用本组MR成像方案进行扫描,主要包括:轴面SE序列T2WI;平扫矢状面SE脉冲序列T1WI;增强轴面或矢状面SE脉冲序列T1WI;轴面或冠状面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同时分析病变的发病部位、数目、形态、信号的变化和病变的强化情况等。结果:MRI可见下列3种表现:(1)多发性脑内错构瘤:30例中25例在SE脉冲序列T2WI和FlAIR脉冲序列见高信号病灶,病灶主要位于苍白球、小脑和脑干。另外,25例中20例可见海马回、海马旁回等区晕状高信号改变。(2)视通道或下丘脑胶质瘤:视神经、视交叉增粗、扭曲;视交叉或下丘脑肿块,SE脉冲序列T2WI和FlAIR序列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混杂信号肿块,在增强SE脉冲序列T1WI有明显不规则强化。(3)脊柱多发性神经纤维瘤:SE脉冲序列T2WI和脂肪抑制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显示高信号沿脊神经分布的多发性肿瘤。结论:MRI能够作为1种 常规的影像检查方法对NF1患者进行诊断和追踪。本组MR成像方案能较好地显示NF1的多发性或多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和在临床随访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和大小、累及范围、骨破坏、出血和坏死以及密度和信号改变等。CT平扫4例,增强扫描3例。MRI为SET1WI和T2WI,MRI平扫10例,Gd-DTPA增强扫描9例。3例有随访CT,7例有随访MRI。结果(1)肿瘤分期:按Kadish分期标准,A期0例,B期1例,C期11例,2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信号和密度改变:MRI平扫信号均匀者6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者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和坏死区。增强扫描9例,3例为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为明显均匀强化。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与肌肉接近,增强扫描2例呈中度均匀强化,1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沟通瘤:肿瘤同时累及颅内外者7例,双侧额叶同时受累2例,右侧额叶受累1例,左额叶受累1例,双侧额叶及左侧岛叶、基底核同时受累2例,仅累及硬脑膜者1例。脑组织水肿6例。(4)临床随访9例,影像学检查见肿物消失3例,缩小5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检查目的为界定肿瘤累及范围。定期影像学随访有助于及时检出复发和及时行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脑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作者报告18例病毒性脑炎,着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5例乙型脑炎和3例腮腺炎病毒性脑炎均位于基底节丘脑区,均为双侧多发病灶。5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主要侵犯单侧或双侧颞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发生于额叶的病毒性脑炎病变范围大,占位效应显著,似胶质瘤表现。所有病例CT平均均为低密度。MRT2加权像呈高信号,多不表现强化,少数病灶内可见出血。对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结节性硬化症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鸭)的CT和MRI表现特征,提出鸭的影像学分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和手术确诊的鸭患者影像学资料,根据脑内钙化或非钙化结节的位置及是否合并脑内或其他脏器病变进行影像学分型。结果Ⅰ型8例,结节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室管膜下;Ⅱa型9例,结节分布于室管膜下和大脑皮层,Ⅱb型7例,结节分布于室管膜下和白质区;Ⅲ型4例,其中2例合并肾脏错构瘤,1例合并脑内巨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合并小脑蚓部血管畸形。结论对TS进行影像学分型是必要的,影像学发现的结节位置及合并症是鸭预后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CT和MRI特征.资料与方法 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脑膜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发性脑膜瘤双发16例,多发7例(平均4.7个),共61个肿瘤.CT平扫为颅内多发的等或略高密度病灶,MRI 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对颅内多发性脑膜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MRI诊断。方法:本组经病理证实19 例,男8例,女11 例,平均年龄54.0 岁。CT检查13例,其中CT强化扫描6 例;MRI检查9例。结果:19 例中发生于肾周围8例,其他部位11例。18例单发,1例多发。肿瘤直径> 10cm 18例,< 10cm 1例。肿瘤内含有脂肪组织密度或信号强度者18例,其中1 例呈均匀脂肪改变,17 例脂肪肉瘤内见条、片、块肌肉组织改变;1例呈完全肌肉样改变。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9例,压迫改变10例。结论:腹膜后巨大肿块,含有脂肪密度或信号强度者应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6.
眼眶淋巴瘤CT和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眼眶恶性淋巴瘤的CT和MB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病理证实的眼眶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70例均做CT检查,9例加做MBI检查,分析肿瘤部位、密度、信号、形态和骨质等表现。结果男女之比4:1,中位年龄57岁,68例(97%)为B细胞型淋巴瘤,5例(7%)伴有身体其他部位淋巴瘤。双侧眼眶发病19例(27%),共计70例/89眶。影像学表现:(1)侵犯部位:肿瘤弥漫侵犯眼球前后和肌锥内外间隙18例/24眶,球后20例/24眶(肌锥内间隙为主14例/16眶,肌锥外间隙为主6例/8眶);局限于眼睑7例/9眶,结膜4例/5眶,泪腺区11例/14眶,泪囊区5例/5眶,眼外肌3例/6眶,眼眶鼻侧和筛窦2例/2眶。(2)密度和信号:多数肿瘤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密度均匀(分别为87%和81%),48例(90%)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多数肿瘤(8/9)在T1WI和T2阳上呈中等、均匀信号,与脑灰质相仿,T2信号略高于T1,强化均匀。(3)形态边缘: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缘呈浸润状,沿眼球壁、泪腺、视神经、眼外肌、眶隔或眶壁蔓延生长。(4)眶骨:66例(94%)无骨质改变。结论眼眶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些特征,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部分病例与炎性假瘤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鉴别较困难。  相似文献   

17.
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硬结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起源于鼻腔7例,鼻窦3例。CT表现:鼻腔硬结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影2例,索条影5例,7例均见中下鼻甲破坏,4例鼻中隔破坏;7例均侵及邻近鼻窦,其中上颌窦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余各窦壁骨质明显增生硬化,以上颌窦、蝶窦最显著;2例侵犯眼眶,侵犯翼腭窝及颅内各1例。鼻窦硬结病表现为窦腔充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相应处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硬化,3例均侵犯翼腭窝,2例侵犯眼眶及颅内。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3例,稍高信号4例;T277I呈等信号2例,明显低信号5例,但信号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窦腔外周伴阻塞性炎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CT可清楚显示骨质改变,是诊断鼻腔硬结病的主要影像方法;MRI能准确显示病变向邻近结构侵犯的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较准确地对鼻窦硬结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颅内畸胎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颅内畸胎瘤的CT、MRI表现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分析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畸胎瘤资料 ,4例术前均行MRI扫描 ,3例并行CT扫描。结果  1例单纯原发畸胎瘤 ,2例畸胎瘤破裂 ,1例畸胎瘤混合胶质瘤。畸胎瘤在影像学上具有特征性表现 ,CT可以清楚显示畸胎瘤内钙化灶及脂肪密度。MRI对脂肪信号特别敏感 ,尤其脂肪抑制序列可以鉴别脂肪和出血。结论 颅内畸胎瘤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表现为单纯原发畸胎瘤 ,畸胎瘤也可以破裂 ,亦可合并其他肿瘤 ,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MRI对颅内畸胎瘤术前可以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其中4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1例仅有CT资料,6例仅有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中10例为单发,1例多发,共有12个病灶,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4个,占33.3%,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有7个,占58.3%,位于小脑部1个,占8.4%。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5例病变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于脑组织密度影,无出血和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0例MR平扫中,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其余2个病灶呈低信号;在T2WI上,8个病灶呈等信号,3个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不典型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CT、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不典型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CT和MRI资料. 结果神经鞘瘤18例、神经纤维瘤12例.少见部位、肿瘤巨大、完全囊变、厚壁囊变、瘤周明显水肿及多发小结节影融合为其主要不典型表现.30例中有20例患者术前误诊(66.7%). 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定性诊断较困难,加强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MRI在定性诊断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