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业已证实,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和肝细胞癌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HBV DNA的克隆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明确了乙肝病毒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HBV DNA顺序被整合在肿瘤细胞的DNA中。这种整合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理为:(1)最近在某一肿瘤研究中表明,整合可发生于与类固醇激素爱体基因相同的基因中;(2)整合部位,尤其在第11对染色体短臂的13带  相似文献   

2.
业巳证实,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和肝细胞癌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HBV DNA的克隆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明确了乙肝病毒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HBV DNA顺序被整合在肿瘤细胞的DNA中。这种整合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理为:(1)最近在某一肿瘤研究中表明,整合可发生于与类固醇激素爱体基因相同的基因中;(2)整合部位,尤其在第11对染色体短臂的13带  相似文献   

3.
高彬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14):837-840
肝细胞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癌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重大的世界性问题,HBV导致肝癌发生的过程还不明确,但是长期乙肝病毒携带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重大的关系。HBV极大的促进了慢性肝炎向肝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但其致癌作用具体机制现在仍然存在争议。乙肝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中存在抑癌基因高甲基化现象,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癌基因高甲基化现象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与HBV感染密切相关,并且通过DNA甲基转移酶1 维持,该现象为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了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预防治疗,需要进一步的找到和理解HBV导致肝细胞癌的分子机制。针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可以通过抑癌基因甲基化来早期诊断。药物沉默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重新表达抑癌基因,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区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染色体中的整合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30例与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HCC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DNA作为模板,以HBV X基因上游序列和人类基因组Alu重复序列为引物,应用重复序列-多聚酶链反应(Alu-PCR)扩增整合的HBV X片段及两侧的人类基因组DNA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测序,计算目的片段整合率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8例HCC组织检测到HBV X基因的整合片段,整合率为60.00%(18/30);26例癌旁组织检测到HBV X基因的整合片段,整合率为86.67%(26/30)。癌旁组织HBV病毒整合率高于HCC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P=0.020)。不同性别、年龄、HBeAg、HBV DNA、ALT、AST的HCC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HBV X基因整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肝癌高发区癌旁组织比HCC组织HBV整合率高,说明HBV整合发生在感染早期。HBV X基因整合与HCC患者性别、年龄、HBeAg、HBV DNA、ALT、AST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生物素标记探针从细胞定位水平对50例原发性肝癌(HCC)手术活检标本进行了HBV DNA检测。 32例(64%)HCC切片中检出HBV DNA,其中25例(50%)系肝癌细胞与癌旁肝细胞内均检出HBV DNA,其余7例则仅在癌旁肝细胞内检出HBV DNA。光镜下观察,HBV DNA的分布具有胞浆内为主;癌旁肝细胞优势性、HCC阳性者同时伴有癌旁肝细胞阳性及不均一性等特点。上述结果提示至少占半数的HCC病例其癌细胞可能来自HBV DNA阳性肝细胞的恶变,但HBV DNA在恶变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密切相关,综述了乙肝病毒感染如何启动肝细胞癌变,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乙肝病毒基因的整合,乙肝病毒感染对癌/抑癌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集58例日本病人的80个肝脏标本。使用Wahl等改良的Southern Blot技术进行研究。结果25例肝细胞癌病人中发现12例有HBV DNA整合,12例肝硬化病人中5例有HBV DNA整合。在这17例病人中发现11例血清HBsAg阳性,余下6例血清HBV相关抗体一个以上阳性。所有3例慢性肝炎和18例对照组未测到HBV DNA整合。15例血清HBsAg阳性的病例中12例发现游离HBV DNA。1例血清HBsAg阴性的病人,其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集58例日本病人的80个肝脏标本。使用Wahl等改良的Southern Blot技术进行研究。结果25例肝细胞癌病人中发现12例有HBV DNA整合,12例肝硬化病人中5例有HBV DNA整合。在这17例病人中发现11例血清HBsAg阳性,余下6例血清HBV相关抗体一个以上阳性  相似文献   

9.
乙肝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综述了乙肝病毒感染如何启动肝细胞癌变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乙肝病毒基因的整合 ,乙肝病毒感染对癌 /抑癌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HCC的最主要原因。HBV 通过DNA整合影响插入点附近宿主基因的功能,促使宿主基因组的不稳定,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融合蛋白;HBV的x基因产物(HBx蛋白)具有广泛的反式激活功能,如调控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DNA的修复,干扰细胞内信号通路及改变表观遗传学等。本文结合近年相关报道对HBV相关HCC流行和发生、HBV DNA整合、HBx蛋白等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Wang XH  Wang PL 《癌症》2003,22(7):715-718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是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其确切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整合型 HBV 前 C区突变、 p53基因突变与 HCC发生的关系,以期更好地了解 HCC发生的分子机理.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CR)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 PCR SSCP) 技术对 28例肝癌组织、 25例癌旁肝硬化组织、 12例肝硬化组织和 15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内的整合型 HBV DNA及其前 C区基因突变和肝细胞 p53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1)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癌旁肝硬变组织和肝癌组织中整合 HBV DNA 阳性率分别为 6.66%、 66.67%、 96.43% 和 96.43%,正常肝组织与其它三组间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05); (2)4组整合型 HBV DNA前 C区突变率分别为 0%、 25.00% 、 48.15% 和 70.37%, 4组间的突变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 3)肝癌组织的 p53基因突变率( 57.14%)明显高于肝硬化组( 16.67%) (P< 0.05);( 4)不同肝组织中 p53基因突变率与整合 HBV DNA 阳性率、 HBV前 C区基因突变率呈正相关.结论: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整合 HBV DNA及其前 C区基因突变和 p53基因突变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生物素标记的HBV DNA探针对经83~158周实验的55只树鼩肝组织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切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研究。在45只接种过人HBV的树鼩中,有30只在肝细胞检出HBV DNA。这55只树鼩,有41只摄入了AFB_1,其中肝细胞HBV DNA阳性的A组22只,有10只发生了HCC;19只HBVDNA阴性的B组,只发生2例HCC,两组差别显著(P<0.05)。未接触过AFB_1的14只树鼩中,肝细胞HBVDNA阳性的8只(C组),发生1例HCC;而HBV DNA阴性的6只(D组)无HCC发生。提示HBV和AFB_1在诱发树鼩HCC中起协同作用;并支持HBV感染与HCC存在病因学关系的观点。该实验HBV D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癌外肝细胞胞浆内,少数位于肝细胞核。癌组织内HBV DNA阳性率低于癌外肝组织。与在人肝癌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树鼩是研究HBV致癌分子机理的较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大量文献报道,在急、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变和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组织中,存在有整合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但是,这些研究都未能在分子水平上清楚地揭示HBV的致癌作用。本文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整合的HBVDNA为标志物,研究转移性肝细胞癌(HCC)病人肿瘤细胞的起源问题。作者对一位有病毒性肝炎史的转移性HCC患者的肝和肺受损害部分进行了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Southern印迹分析。结果发现,由右叶肝癌组织中提取的DNA,未经内切酶消化时,在20kb左右有一弥散性杂交信号带,经不同内切酶消化后,在大于3.2kb的位置得到一些确定的杂交信号带;用内切酶HindⅢ和PuvⅡ充分消化,则产生一条杂交信号带。以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的密切关系,已有大量流行病学证据,但是迄今为止尚无实验证据说明乙肝病毒可引起肝组织癌变。乙肝病毒DNA的整合,仅在肝癌中占50~60%,而且整合位点无规律性,整合位点附近没有找到已知的癌基因,因此不能认为整合HBV是诱发肝癌的主要途径。本工作,企图  相似文献   

15.
王欢  左斌 《肿瘤防治研究》2012,39(8):1029-1032
0引言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我国是HCC的高发国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是其首要原因,其重要机制之一是病毒基因组能够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造成DNA损伤,并影响受损DNA的修复,从而导致  相似文献   

16.
抑癌基因p16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16蛋白是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DK4特异性的抑制子,通过抑制CDK4的活性,使细胞分裂停滞于G1-S期而阻止细胞的异常增殖,因而p16基因为重要的抑癌基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其DNA可整合入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并引起抑癌基因的改变,HBV与p16的改变有相关性。p16基因的改变在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抑癌基因p16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16蛋白是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DK4特异性的抑制子,通过抑制CDK4的活性,使细胞分裂停滞于G1-S期而阻止细胞的异常增殖,因而p16基因为重要的抑癌基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其DNA可整合入宿主肝细胞基因组中,并引起抑癌基因的改变,HBV与p16的改变有相关性。p16基因的改变在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加强了乙肝病毒(HBV)持续感染和肝细胞癌(HCC)发生之间存在关系这一观点。现就原发性肝癌(PHC)与其它恶性肿瘤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HBV标志物检测结果作一对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和慢性肝病P53蛋白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癌旁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和正常肝组织共9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P53蛋白,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慢性肝炎HBsAg阳性率为61.9%(13/21),HBcAg42.9%(9/21),HBV DNA75.0%(12/16);肝硬化HBsAg64.0%(16/25),HBcAg36.0%(9/25),HBV DNA83.3%(15/18);癌旁肝硬化HBsAg72.7%(16/22),HBcAg61.1%(11/18),HBV DNA85.7%(12/14);肝细胞肝癌HBsAg45.2%(14/31),HBcAg50.0%(14/28),HBV DNA64.3%(9/14)。P53蛋白只在肝细胞肝癌组表达(27.9%,12/43),其他组均不表达。结论:P53蛋白表达于肝细胞肝癌相对较晚的演进阶段,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与HBV感染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因果关系已被确认.本文主要讨论 HBsAg 阳性的 HCC 患者在用重组干扰素(γIFN-A)或阿霉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