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致重 《国医论坛》2002,17(4):47-49
在外感温热病的过程中 ,有一部分温热病是从卫分或上焦阶段开始的 ,然后才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向前演进。另一部分温病 ,则一开始就表现出一派里实热证 ,救治不及时往往立转危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又应如何对待呢 ?为此 ,出于对温病发病原因和病情转归的解释 ,便产生了新感归伏邪之说。1 新感和伏邪产生的具体原因提出新感与伏邪的第一个原因是 :“非其时而有其病”。一般情况下 ,春季多风病 ,夏季多暑病 ,长夏多湿病 ,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风寒。但在温病 ,如吴鞠通“九种温病”中的伏暑、冬温 ,就不是出现在暑期或夏季。冬季本来应该出现以…  相似文献   

2.
伏气温病新探讨200040上海市华东医院潘永福对于伏气温病,历代论述颇多。如《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疟”;《伤寒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薛生白又指出:“伏气有二,伤寒伏气即春温、夏热病也;伤暑伏气,即秋温、冬湿病也”等...  相似文献   

3.
温热病是祖国医学对多种传染性热性病的总称。前人根据《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等论述,按照热性病临床证候的差异,把温病的发病机理,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二类。其实,《内经》四气所伤的论述,并不是指伏气为病;温病临床证候的差异,乃是不同的热性病各有不同的特有表  相似文献   

4.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1].伏气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被称为"伏气"或"伏邪",及至到了内外环境条件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邪所诱发,邪毒暴张,干扰或破坏了体内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初起即以里热证或营血分证为主,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随着历代医家对伏气深入研究与阐发,促进了温病学不断发展与成熟,因此,伏气学说在温病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1]。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叫"伏气"或"伏邪",待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  相似文献   

6.
伏气(也称伏邪),作为温病的一种发病学说,虽然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但从明代开始就一直是个颇多争议的问题,迄今仍无定论。本文拟就此问题,略呈管见。一、伏气的源流《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又云:“冬伤于寒,春生瘅热”;又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些论述,是伏气学说的理论基础。王叔和在《伤寒例》中也说:“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对这个理论,自从明朝汪石山提出温病有新感、伏气之分的观点后,就引起了历代医家对各种温病发病原因的争论。有的对伏气理论提出了否定意见,如刘松丰云:  相似文献   

7.
伏气温病与杂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乃光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1):461-462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 ,指感邪后邪气伏藏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再发病。伏气温病的最早根据是《内经》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但同时《内经》又认为伏藏下来的邪气不一定都是温邪或都变为温邪 ,伏气所致疾病也不一定都是温病。《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 ,秋为疟 ;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这段话给后世主张伏气说的医家以广阔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对温病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温病由于温邪的种类多 ,不同温邪引发的温病也各不相同 ,对其中那些起病隐秘、…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从伏气温病论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振波 《中医杂志》1998,39(7):393-395
白血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已得到国内学者的公认。关于白血病属于伏气温病已有报道,据此治疗白血病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从伏气温病的角度,探讨白血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以期以伏气学说指导白血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伏邪温病与新感温病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邪温病与新感温病是随着中医外感病学理论发展而产生的,认为外邪可侵入直接发病,也可先潜伏体内,过时发病。这种学说对区别温病初起的不同证侯类型,提示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和传变趋向,确定不同治疗大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陆青媛  邱智 《江西中医药》2004,35(10):23-24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指感邪后邪气伏藏体内,经过一段时期再发病。自伏气温病学说创立之日起,由于其真正内涵尚未明朗,随着众多医家的医疗实践和对温病不断的研究,引起了医学界围绕伤寒与温病、伏气与新感长时期的争论,同时在温病学派内部也进行着激烈的相互论辩,甚至到了“存”与“废”的地步。主张“存”的学者认为,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的温病特殊的一种病证,在病因、病位、病机病证及治法方药上都有比  相似文献   

11.
从伏气温病论治狼疮性肾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红姣  彭剑虹 《中医杂志》2008,49(2):101-103
从伏气温病探讨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认为伏气温病学说可以解释狼疮性肾炎的发病规律、伏邪的性质、邪伏的部位、疾病的传变以及狼疮性肾炎预后等,从而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温病中伏气温病发病也较多,所以对于伏气温病的认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伏气温病的理论、特点、部位等做一阐述。以及伏气温病理论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第三回制丸剂分缓和峻急识温病辨伏气新感明坚东方医院的病例讨论正在热烈地进行看。“近年报导治疗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法和很多,而本例病人以化痰法为主治,也有学者认为是痰瘀互结。这方面应如何全面地认识?”杨医生提出问题。陆老先生马上表态:“我的体会是治疗心绞痛...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发病后的临床表现 ,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伏气温病简称伏温 ,原意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实际是指病发于里的温病。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溲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症候为主要表现。伏气温病一般病情较重 ,病程较长。里证是其表现的重心 ,里证的转归是其演变的关键。主要病种有春温、伏暑等。由于对邪伏的具体部位 ,所伏为何邪 ,邪发后的演变及治法等 ,医家们见仁见智 ,故在伏气温病方面 ,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学说 ,伏寒化温说是其最具代表的一种。以《内经》“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以及“冬不藏精 ,春…  相似文献   

15.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多数起病缓慢,有发热、贫血及体重减轻等症状,也可以并发症形式起病,如多种器官的栓塞、顽固性心力衰竭等。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邪气伏藏体内,经过  相似文献   

16.
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于中医瘿痛范畴,目前中医治疗多从外感温热毒邪论治,病机强调从外而内发病,但是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从伏气温病理论更切合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特点,病机强调从内而外发病。伏邪之生:冬季肾藏精功能受损,外邪侵入,正气不足于拒邪,邪气不至立刻发病,潜伏于少阴,并郁遏于少阳三焦化热成邪;伏邪之发病:思虑、操劳过度或房事不节,更易暗损少阴阴精,春夏之季新感外邪又引动伏邪,颈前甲状腺肿痛为少阴鼓邪外出少阳的表现,表现出阴精亏损,热毒壅滞颈部的证候。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应以清解、透达伏气温邪为主,方以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汤为主化裁出亚甲汤治疗,辅以辨证治疗新感时邪,内外同治缩短病程,后期当兼顾内伤之邪,防止疾病反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叶天士所存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叶氏关于伏气温病中春温、伏暑、冬温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并比较伏暑与伏邪冬温的异同点,为伏气温病及因伏邪所引发的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春温为冬不藏精,伏热外发,叶氏治疗以清里热并重视顾护阴液;伏暑由于内伏暑湿而发,叶氏重在辨暑与湿的轻重,在气在营不同,并根据患者体质,采用相应治法;伏邪冬温因积劳或正气不固而生伏热,叶氏以实者清热以存阴,虚者滋阴兼清热为主。  相似文献   

18.
19.
20.
柳宝诒伏气温病辩治经验钩玄317400浙江省黄岩市中医院喻平瀛柳宝,晚清江阴人,著有《温热逢源》,从六经辨证立论,阐发卫气营血理论。是伏气温病学术的代表作。笔者从《温热逢源》、《柳宝治医案.》及《柳选四家医案》中,探析其伏气温病的辨治经验,兹从如下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