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与神经降压肽(NT)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其动态血压监测的特征将其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在2: 00、8: 00、16: 00分别测定其血浆NPY、NT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而N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在2: 00时NPY水平明显升高(P<0. 05),NT明显降低(P<0. 05)。结论 不同昼夜血压分布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NT水平昼夜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2.
糖代谢异常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代谢异常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根据糖代谢情况,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T2DM)三组.结果 T2DM组非杓形血压发生率最高,IGT组非杓形血压发生率最低.在T2DM组患者中35%的患者血压呈现节律性夜间增高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IGT组的24 h舒张压负荷、24 h舒张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低于NGT组和T2DM组(P<0.01),且脉压增大.结论 糖代谢异常的高血压患者其24 h血压的昼夜节律紊乱,其中IGT患者的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有关;T2DM患者的夜间血压增高,与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焦虑状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共124例,分为研究组(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共53例)与对照组(未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共71例),比较两组的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结果研究组昼间收缩压、昼间脉压和24 h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显著低于对照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病人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焦虑抑郁情绪会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与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将6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观察并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左心室结构和患者颈动脉血流受阻情况。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心室厚度明显增加及颈动脉弹性功能显著下降。结论:非杓型血压节律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更高,颈动脉弹性功能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酒精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方法 对35例酒精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观察24 h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脉压、脉压差和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SBP、DBP夜间血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率及平均心率、24 h平均舒张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脉压和平均脉压差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动态血压检测能很好的反应酒精相关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24h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2例老老年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112例(91.80%,112/122),杓型者10例(8.20%,10/122)。24h平均收缩压(126.37±14.78)mmHg,平均舒张压(66.35±8.32)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27.69±14.72)mmHg,平均舒张压(67.75±8.58)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3.72±17.96)mmHg,平均舒张压(63.54±9.29)mmHg。24h动态脉压60.02mmHg。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别为:收缩压3.11%,舒张压6.21%。昼夜血压变化规律在男女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老老年人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4h动态脉压远大于正常脉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所有患者血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水平。将入选患者按血浆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n=56)和高Hcy组(n=54),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生化、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将入选患者按照血压不同昼夜节律分为非杓型组(n=45)、杓型组(n=40)、极度杓型组(n=10)、反杓型组(n=15),对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浆Hcy、血生化进行比较。对患者血浆Hcy与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Hcy组男性比例较正常Hcy组高(P0.001);高Hcy组患者白昼、夜间、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较正常Hcy组高(P0.05);高Hcy组高密度脂蛋白较正常Hcy组低(P=0.036),高Hcy组血肌酐水平较正常Hcy组高(P=0.001)。反杓型组患者血浆Hcy较其他3组高(P=0.001)。患者血浆Hcy与白昼、夜间、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线性相关(P0.05);血浆Hcy与血压变异、变异系数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血浆Hcy水平可能与高血压及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有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积极降低血浆Hcy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间期、透析日动态血压水平及节律变化特点,分析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透析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透析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录入每例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及透析间期不同时间连续测得的血压数据,截取3d的血压记录,计算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制作折线图,观察血压变化规律。试验组根据规律给予护理预干预;对照组出现血压异常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2组血压异常的发生率、生命质量、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在透析间期与透析日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平均收缩压、日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夜平均舒张压、血压异常发生率、生命质量、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节律、反杓型节律与非杓型节律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HD患者存在高血压及节律异常,血压节律主要为非杓型与反杓型;观察记录患者血压异常规律,给予个体化护理预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异常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与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伴夜间低氧血症对血压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的变化节律。方法:选择夜间打鼾、体重指数≥25的高血压患者95例,监测夜间7 h的血氧饱和度和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氧饱和度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所有患者均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哮喘。结果: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24 b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心率、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心率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组中75.3%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单纯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占7.1% 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夜间低氧血症患者血压水平及心率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增高趋势明显;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较杓型组增高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24小时血压动态变化,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甲状旁腺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30例.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进行检测及数据分析.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为高血压组102例,<130/80mmHg为正常血压组28例.同时检测血常规及血肌酐、尿素、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白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 正常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例[M(QR)]分别为6.8(7.3)%、7.3(7.5)%、8(28.6)%,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例分别为4.2(9.0)%、1.7(7.1)%、25(24.5)%,两组间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杓型血压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高血压组平均舒张压≥90 mmHg的63例患者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为5.4(10.5)%,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为(168.12±113.87) ng/L,两者呈负相关(r=-0.414,P<0.05).在正常血压组28例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和年龄呈负相关(r =-0.690,r=-0.631,均P<0.01).在高血压组102例中,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呈负相关(r=-0.430,P<0.05).结论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血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还与年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MAU)、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中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组各40例,每例均行放免法测定MAU及用动脉硬化自动测量仪检测baPWV。【结果】与杓型血压组相比,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MAU、baPWV均增高(P〈0.05或P〈0.01),而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大,更易发生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血浆脂联素(APN)水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24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结果分为杓型组123例和非杓型组101例 ;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脂联素(APN)、胰岛素(FINS)、血糖(FPG),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体重指数(BMI),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杓型高血压组血浆APN水平显著高于非杓型高血压组(P<0.01).②杓型高血压组患者BMI、IRI低于非杓型高血压组(P<0.05).③血浆APN水平与性别、收缩压(SBP)、BMI、IRI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血浆APN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相关,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APN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血压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 入选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颈动脉超声资料.根据颈动脉是否狭窄将其分为颈动脉无狭窄组(n=35)和狭窄组(n=55).比较两组之间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和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以及血压节律曲线.结果 颈动脉狭窄和无狭窄组之间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服用药物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组脑卒中发生率更高(P=0.046).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差异,但颈动脉狭窄组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非杓型节律发生率无显著差异,颈动脉狭窄组反杓型节律更多(P=0.032).结论 夜间收缩压升高,即反杓型血压节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狭窄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病理生理变化特征,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9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测定。结果93例高血压患者按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非杓型组,在非杓型组中,TXA2、NPY明显增高(TXA2:P<0.01,NPY:P<0.05),PGI2,CGRP明显降低(P均<0.001);且夜间血压下降与TXA2、NPY呈负相关(TXA2:SBP:r=-0.254,P<0.05,DBP:r=-0.229,P<0.05;NPY:SBP:r=-0.277,P<0.01,DBP:r=-0.245,P<0.05),与PGI2,CGRP正相关(PGI2:SBP:r=0.302,P<0.005,DBP:r=0.324,P<0.005;CGRP:SBP:r=0.289,P<0.01,DBP:r=0.33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XA2,PGI2,NPY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直线相关(F=7.554,P<0.001),TXA2,PGI2,CGRP与夜间舒张压下降直线相关(F=7.242,P<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TXA2,PGI2,NPY,CGRP可能参与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探讨高血压昼夜节律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10%者确定为杓型组(42例);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10%者为非杓型组(61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用DTI记录二尖瓣环侧壁、间隔、前壁和下壁的舒张早期和晚期的峰值运动速度及其比值,计算上述四个位点的均值,分别以Em、Am、Em/Am表示,并用二尖瓣血流多普勒(MPWD)检测舒张期血流速度E峰、A峰及E/A比值以作比较。结果高血压组二尖瓣口血流参数、二尖瓣环DTI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杓型组和非杓型组间E、E/A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但非杓型组Em、Em/Am比值明显低于杓型组(P〈0.05)。结论DTI技术能简便、准确定量高血压患者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的改变,从而准确判断舒张功能受损的程度,其作用优于传统的MPWD。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提示存在更严重的左室舒张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及胰岛素水平的测定。根据葡萄糖耐量实验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T2DM)三组,对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糖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组24hDBP和nDBP显著低于T2DM组(P<0.05)。T2DM组非杓型和反杓型的血压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NGT组(P<0.01)。T2DM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NGT、IGT组(P<0.05)。结论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密切相关,非杓型血压与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患者,观察其对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的影响。方法107例初诊的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给予口服依贝沙坦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3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nSBp、n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dSBp、dDBp、nSBp、nDBp、24 h DBp和24 h SB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nSBp和nDB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逆转组(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结论依贝沙坦可将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部分逆转为杓型,降压效果明显。护士应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规范用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1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2组,<10%为非杓型组(72例),≥10%为杓型组(78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性质,并对斑块进行分级。计算不同脉压水平[≤60 mmHg(1 mmHg=0.133 kPa)、61~89 mmHg、≥90 mmHg]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1例,位于双侧20例,右侧15例,左侧26例,斑块检出率为78%(61/78);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8例,位于双侧38例,右侧14例,左侧16例,斑块检出率为94%(68/72)。非杓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P<0.01)。杓型组中硬斑30例、软斑13例、混合斑8例,非杓型组中硬斑12例、软斑24例、混合斑32例;杓型组中斑块分级为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17、33、13、15例,非杓型组中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6、8、25、33例。2组患者斑块性质及斑块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8.75,P均<0.01)。43例患者脉压≤60 mmHg,斑块检出率为72%(30/43);65例脉压为61-89 mmHg,斑块检出率为88%(57/65);42例脉压≥90 mmHg,斑块检出率为98%(41/42)。脉压≤60 mmHg、61-89 mmHg、≥90 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斑块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P=0.00)。结论脉压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