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7月间我们共收治T2 ~T4期膀胱癌患者 5 9例 ,对其中 2 5例转移性膀胱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5 9例。男 4 7例 ,女 12例。年龄 35~ 84岁 ,平均 6 2岁。转移情况 :T2 期 18例中有淋巴结转移者 3例 (17% ) ,T3 期 2 7例中有淋巴结转移者 12例 (44 % ) ,其中伴有肝转移 2例 ,T4期 14例中有淋巴结转移 10例 (72 % ) ,其中伴肝转移者 3例、胸腰椎转移者 2例。转移部位以盆腔淋巴结为主 ,其次为腹膜后、锁骨上淋巴结 ,其中1例为行全膀胱切除结肠膀胱术后 1年发生淋巴结转移。 2 5例转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中微血管密度和p2 7KIP1的表达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94年 9月至 1996年 2月未经抗肿瘤治疗的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的结直肠癌标本 5 9例。男 31例 ,女 2 8例 ;年龄 2 5~ 76岁 ,平均年龄 5 8岁。结肠癌 2 1例 ,直肠癌 38例。Dukes分期 :A期 9例、B期31例、C期 19例。 5 9例中发生淋巴结转移者 19例 ,无淋巴结转移者 4 0例。术后施行 5 FU门静脉插管化疗者 33例 ,未施行者 2 6例。全部患者均作随访 ,随访时间 3~ 7年。2 .试剂及方法 :鼠抗…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 6例患者取淋巴结 4 4 3枚 ,应用淋巴结显示液处理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直肠癌标本 ,对切取的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2 3例(88 5 % )患者的 1 2 8枚 (2 8 9% )淋巴结发现肿瘤转移 ,淋巴结直径≤ 0 5cm者 76枚 (5 9% )。转移病例中 ,后壁直肠癌 1 4例 ,71枚淋巴结有肿瘤转移 ,6 8枚分布于直肠上动脉旁。侧壁直肠癌 9例 ,5 7枚淋巴结有肿瘤转移 ,其中同侧直肠上动脉分支旁转移 2 9枚 ,对侧 7枚 ,同侧直肠中动脉旁转移4枚、对侧无转移。结论后壁直肠癌转移主要为上行扩散 ,侧壁直肠癌可伴有侧方淋巴结受累 ,并以肿瘤同侧淋巴结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4.
N0期食管癌术后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病理诊断区域淋巴结无转移癌 (pN0 期 )食管癌根治切除后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对 4 3例pN0 期食管鳞癌患者 16 6枚根治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 (pN0 )区域淋巴结的黏蛋白 1(MUC1)基因mRNA进行检测 ,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术后 1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 ,监测肿瘤的早期复发 ,比较 pN0 淋巴结MUC1基因mRNA表达与否的肿瘤患者复发率差别。 结果  18例患者 (42 % )的 2 6枚 (15 7% )淋巴结检测到MUC1基因mRNA的表达 ,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 ,TNM分期由Ⅰ~ⅡA 期上调为ⅡB~Ⅲ期 ;12例患者肿瘤复发 ,其中淋巴结微转移者 9例 ,无转移者 3例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校正 χ2 =5 7,P <0 0 5 )。 结论 pN0 期患者手术后肿瘤的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Dukes A、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ukes A、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于前瞻性研究31例行根治性手术的Dukes A、B期大肠癌病人,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所清除的398枚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cvtokeratin,CK)20 mRNA的表达以检出微转移;经5年以上的随访,探讨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的影响和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结果:在31例Dukes A、B期大肠癌病人的398枚淋巴结中,有15例(48.39%)共46枚(11.56%)淋巴结检出微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微转移的淋巴结数量、位置及肿瘤生长方式与术后复发有关;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提示,3枚以上淋巴结发生微转移与复发紧密联系.结论:CK20 RT-PCR是检测Dukes A、B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灵敏而特异的方法.3枚以上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是预示复发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女性大肠癌卵巢转移临床病理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大肠癌卵巢转移的发生率为 3%~ 10 % [1 5] 。 1983年 1月至 1996年 12月 ,我院收治的 375例女性大肠癌中 ,2 0例发生卵巢转移 (5 3% )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 375例中 ,年龄 2 4~ 83岁 ,平均5 3 8岁 ,其中 2 0例发生卵巢转移 ,占 5 3% ;另 35 5例随访至今未发现卵巢转移。本组术前明确大肠癌伴卵巢转移的有 4例 ;于探查时明确的有 7例 ,其中 6例因诊断卵巢癌而手术 ,另 1例在大肠癌手术时发现卵巢已有转移 ;7例大肠癌术后12~ 37个月 (平均 2 1个月 )才发现有卵巢转移 ,另 2例分别于卵巢癌术后 2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8-2007年收治的47例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和20例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多原发大肠癌中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47例(占70%),其中直肠癌占39%.Dukes分期(以病理分期最晚的一个为准):A期6例,B期22例,C期15例,D期4例.67例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0例,肠腔内伴有息肉者21例,无息肉者26例.行全结肠切除术3例,结肠次全切除术10例,根治性手术加肠段联合切除术34例.异时性多原发癌20例(占30%),共有癌灶44个,以结肠癌多见,共31例(占70%),二原发癌17例,三原发癌2例,四原发癌1例.与原发癌间隔时间7个月至19年,其中<2年者7例,2~5年者5例,>5年者8例.20例异时性多原发癌的初发癌均行根治性手术,14例二次癌和2例三次癌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和异时性多原发癌初发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4%和78%.结论 治疗大肠癌切忌满足于单一肠段或单个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应利用结肠镜对全肠道进行仔细地检查,以便于及时发现大肠的多原发肿瘤;在根治性切除肠道肿瘤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保留残存的正常肠道,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p27kip1和Skp2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之间的表达差异及其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15例正常大肠黏膜、15例大肠腺瘤、5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27kip1和Skp2的表达情况。结果示,(1)p27kip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大肠黏膜、大肠腺瘤组(P<0.05),在各病理分化程度的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p27kip1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5),DukesC,D期大肠癌组织中p27kip1表达明显低于DukesA,B期大肠癌组织(P< 0.05);(2)Sk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组(P< 0.05),在低分化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大肠癌组织(P< 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织中,在DukesA,B期及C,D期大肠癌组织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 0.05);(3)在大肠癌中p27kip1与Skp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70,P<0.01)。 提示 (1) p27kip1的低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p27kip1低表达可能合并淋巴结转移或高Dukes分期。 (2) 在大肠癌组织中Skp2与p27kip1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肺癌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特点 ,为合理施行淋巴结清除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1992年 10月至 1998年 6月 ,为 398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规范淋巴结清除术 ,对其中 4 7例 ( 2 9 4 % )跳跃式纵隔转移淋巴结病例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各型或各叶肺癌中 ,跳跃式转移淋巴结分布最密集的部位依次是第 7、4、3、5组淋巴结 ,分别占 2 9 8%、2 4 5 %、14 9%与10 6 % ;就鳞癌与腺癌而言 ,肿瘤长径在 1cm以内者均无跳跃式淋巴结转移 ,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率随长径增加而增加 ;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者 (P <0 0 1) ;发生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平均长径鳞癌与腺癌分别为 15 3mm与 9 1mm。结论 对肺癌淋巴结的廓清 ,切勿仅凭手触摸或靠肉眼观察淋巴结大小而盲目判定其是否转移或清除。除T1 中肿瘤长径 <1cm的鳞癌外 ,淋巴结的规范清除应重视其跳跃性 ,原则上必须包括同侧胸腔的肺门及上、下纵隔各组淋巴结 ,尤其要重视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分布较密集区域 ,即右侧的第 3、4、7组与左侧的第 4、5、7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阴茎鳞癌原发灶组织病理学特点对患者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72例阴茎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58例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9例行一侧或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按WHO2004年阴茎癌分型分级标准及AJCC2002年TNM分期标准重新分型分级分期,并记录原发灶浸润深度、脉管中有无癌栓、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数目、部位等指标。结果8例原发灶为疣状癌者均未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例基底样鳞癌者均发生淋巴结转移,9例疣性鳞癌中3例(30.0%)、50例经典型鳞癌者中15例(33.3%)发生淋巴结转移,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40例原发灶为T。及T.者中6例(15.0%)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2例T:及T3者中17例(53.1%)发生淋巴结转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例G1、31例G2、17例G3患者中分别发生淋巴结转移5例(20.8%)、10例(32.3%)、8例(47.1%),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其原发灶浸润深度平均9.3mm,无转移者为2.7m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阴茎鳞癌原发灶的病理分型、分期和浸润深度与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密切。综合运用这些指标可以预测淋巴结的转移状况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外源性p2 7KIP1 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 1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2 7KIP1 全长cDNA转入胃癌细胞系SGC790 1中 ,通过免疫印迹分析以及RNA斑点杂交方法检测 p2 7KIP1 基因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的表达 ;用细胞活力实验显示转染 p2 7KIP1 基因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用裸鼠成瘤实验观察外源性 p2 7KIP1 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 1的体外生物学效应。结果 转染p2 7KIP1 的SGC790 1细胞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有高水平p2 7KIP1 的表达。细胞活力检测显示在外加Zn2 +48h后细胞生长被抑制 42 % ;转染p2 7KIP1 的SGC790 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明显下降 (P <0 .0 1 )。结论 外源性p2 7KIP1 基因能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 1的生长及成瘤能力。  相似文献   

12.
Chen G  Cui W  Li SY  Yu B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12):961-963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消退在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71例局部进展期(T3~4NxM0)中低位直肠癌(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切除术后标本进行病理检查,了解淋巴结状态和原发肿瘤之间的关系。结果71例患者全部按计划完成术前放化疗,12例获得病理完全缓解,其中1例未行手术,予以随访观察。7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病理示,39例原发肿瘤降至T0-2期,其中淋巴结转移5例(12.8%);31例原发肿瘤仍处于B。期,其中淋巴结转移10例(3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消退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减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T1、T2、 N0、M0.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结合原发肿瘤位置、年龄、病理等,分析了276例临床T1、T2 N0M0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意义.结果 临床T1 N0M0.腋淋巴结转移率低于T2 N0M0乳腺癌患者(P=0.027),乳腺中央区与外下象限乳腺癌发生腋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肿瘤(P=0.004);乳腺外侧象限肿瘤腋窝下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部位肿瘤组(P=0.000);乳头中央区和内侧象限乳腺癌腋上组淋巴结转移高于乳腺外侧象限肿瘤(P=0.000).非特殊型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早期癌和其他类型(P-0.001).9例单纯癌6例发生2组以上腋淋巴结转移.90例发生腋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50岁者62例(68.9%)发生腋淋巴结转移,≤50岁者28例(31.1%)发生腋淋巴结转移(P=0·000).发现"跳跃式"转移病例2例(0.7%),均为临床T2 N0M0患者,肿瘤位于乳头中央区1例,外下象限者1例.其中浸润型导管癌1例,单纯癌1例.结论 研究临床T1、T2 N0M0乳腺癌腋窝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对开展SLNB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N1期(1~2枚淋巴结转移)的12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26例患者中仅1枚淋巴结转移者70例,2枚淋巴结转移者56例。上纵隔淋巴结、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贲门周围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早期转移率较高,分别为53.8%(14/26)、38.3%(41/107)、34.5%(30/87)和36.8%(39/106)。隆突下淋巴结转移(P=0.031)和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P=0.042)是影响食管鳞癌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8%比26%,P=0.004);而仅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则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33%比12%,P=0.029)。结论 N1期食管鳞癌淋巴结易转移至上纵隔、中下食管旁、贲门周围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等部位,而隆突下及中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是N1期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16基因纯和缺失和突变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多重PCR、PCR SSC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 5 0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情况 ,其中早期胃癌 7例 ,进展期胃癌 43例。结果 p16基因总的点突变频率为 8.0 0 % (4 5 0 ) ,早期胃癌为 14 .2 9% (1 7) ,进展期胃癌为 6.98% (3 4 3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p16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大小、位置、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 (P>0 .0 5 )。p16基因总的纯和缺失频率为 16.0 0 % (8 5 0 ) ,早期胃癌为 0 (0 7) ,进展期胃癌为 18.60 % (8 4 3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p16基因缺失频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P<0 .0 5 )。结论 p16基因点突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对胃癌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p16基因纯和缺失是胃癌的晚期事件 ,可能与胃癌的转移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胆管细胞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肿瘤相关因素,为肝移植受者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2例胆管细胞癌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肿瘤Edmondson分级为Ⅲ-Ⅳ级者5例;肿瘤TNM分期超过Ⅱ期者9例;肿瘤累及两叶者5例,无包膜者9例,肝门淋巴结肿大者5例,肝外膈肌浸润1例,门静脉分支有癌栓者1例;个体最大肿瘤直径平均为6.1cm。均行经典原位肝移植。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存活率及无瘤存活率,Log-Rank检验各影响因素的组间差异。结果12例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31.2个月,中位数为18.5个月,受者的存活时间为178-905d,中位数为370d,其0.5、1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90.9%、61.4%及24.6%,0.5、1和2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46.9%、37.5%和0。8例(66.7%,8/12)于肝移植后100.6d肿瘤复发。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肿瘤复发。以肝细胞癌施行肝移植的标准(Milan标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标准、上海复旦标准者、Pittsburgh标准和超过Pittsburgh标准)来评价,结果符合各标准患者肝移植后的存活率及无瘤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或门静脉癌栓、TNM分期为Ⅲ期、Edmondson分级为Ⅲ级、肿瘤累及两叶、肿瘤无包膜及术前糖链抗原19-9≥37kU/L等,可能对预后有一定影响。结论胆管细胞癌患者施行肝移植的预后不佳,应慎重选择,尽量以小肝癌为主,对肿瘤过大、TNM分期为Ⅲ期、肿瘤分布于两叶、无法排除淋巴结转移或门静脉癌栓者,应列为肝移植禁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的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和T2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连续采集20例大肠癌患者初诊时外周血,以20例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作为对照。应用胞内因子检测法检测T1及T2的比率。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比率为(36±11)%,T2比率为3·3(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12)%、4·1(3·1)%](P<0·05)。肿瘤直径≥5cm患者的T1低于肿瘤直径<5cm患者[(31±11)%比(40±10)%,P=0·064];低分化癌患者的T1低于高、中分化癌患者[(28±10)%比(38±11)%,P=0·07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T1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1±10)%比(41±10)%,P<0·05];Ⅲ、Ⅳ期患者的T1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31±10)%比(41±10)%,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1和T2比率显著降低。T1可能是判断大肠癌转移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p53, p21/WAF1, pRb的表达与T1G3膀胱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5 3,p2 1/WAF1和pRb的异常表达在T1G3 膀胱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 4 7例T1G3 膀胱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采用p5 3,p2 1/WAF1和pRb单克隆抗体对手术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将肿瘤进展情况与染色结果和与预后相关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39例手术保留膀胱的患者总进展率为 5 9% ,其中 9例发生远处转移。 8例行膀胱全切术的患者 1例于术后 2年发现肺转移。肿瘤细胞核p5 3,p2 1/WAF1和pRb蛋白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 6 6 .7%、5 1.4 %和 71.8%。多因素分析显示 ,p5 3、pRb同时异常表达 (P <0 .0 5 )和p5 3、p2 1/WAF1、pRb三者同时异常表达(P <0 .0 1)与肿瘤进展显著相关。 结论 p5 3,p2 1/WAF1和pRb的表达与T1G3 膀胱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Kiss-1和KAI-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移抑制基因Kiss-1和KAI-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1例大肠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Kiss-1和KAI-1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组织中Kiss-1和KAI-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无淋巴结转移和高分化的大肠癌组织中Kiss-1和KAI-1的阳性表达率及评分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和低分化病例.DukesA、B期的大肠癌组织中Kiss-1和KAI-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DukesC、D期.二者表达与大肠癌其他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大肠癌组织中Kiss-1和KAI-1表达评分呈正相关(f=0.98,P<0.01).结论:Kiss-1和KAI-1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表达水平可作为反映大肠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同时可用于评价大肠癌侵袭、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20.
P21ras蛋白表达在胰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癌蛋白p2 1ras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 ,笔者采用 p2 1ras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分别检测石蜡包埋的 3 7例胰腺癌、17例胰腺癌远处淋巴结转移组织、5例正常胰腺组织共 5 9例标本中的p2 1ras蛋白表达情况 ,所有被检标本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结果 :胰腺癌中 ,p2 1ras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率为 78.3 8% (2 9/3 7) ;胰腺癌远处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率为 47.0 6% (8/17) ;正常胰腺中未发现该蛋白表达。胰腺癌患者年龄、性别、症状、肿块大小、肿瘤部位、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各因素之间p2 1ras蛋白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提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p2 1ras蛋白是了解胰腺癌中K ras基因改变的非常敏感、特异的方法。该蛋白的检测有助于胰腺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