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墓碑样ST段抬高,属于超急性期或早期AMI的心电图表现,近年来有人提出此种改变提示AMI患者心肌受损严重,易发生心律失常[1]。而Q—T离散度增加与致病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密切相关。本文观察工9例急性心肌梗死ST段呈墓碑样改变的Q一Td及Q—TCd变化,初步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关系。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为1995年11月~1997年6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确诊资料完整的AMI病人计50例。男38例,女12例,按ST段形态分组。呈墓碑样改变者为观察组,共19例。年龄43~78岁,平均(60.52±7.6)岁,呈通…  相似文献   

2.
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6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溶栓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 d。观察2组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性死亡情况。结果治疗组QT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明显降低AMI患者QTd,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分析42例AMI患者早期心电图中有室性心律失常组和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的变化。结果 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 QTd值越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程度愈严重。早期QTd的延长对AMI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后期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可降低病人的心率、血压,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脏功能。同时,降低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律失常的级别,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AMI后梗死区内部及梗死周边区尚存活的心肌细胞三一钙通道电流(ICa-L)活性明显下降,形成心肌梗死后电重构,是AMI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离子机制。本实验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研究黄芪对AMI后1周ICa-L活性的变化,旨在为临床上应用黄芪治疗AM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RS波及其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2例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64例)为室性心律失常者,B组(38例)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患者QRS波形与时限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及既往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梗死部位、出现碎裂QRS(fQRS)波、QRS波时限、Killip分级均与B组存在显著差异,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QRS、QRS波时限及Killip分级均是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治疗AMI时需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表现,尤其是fQRS波出现,及QRS波时限110ms者,积极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病死率也逐年增加,而心律失常是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院2003年1月—2005年11月共收住89例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85例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22例AMI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剔除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及接受溶栓者,列入统计患者89例,男62例,女27例,年龄59~83岁。心肌梗死部位:前壁38例,前间壁24例,下壁20例,其他部位7例;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8.
稳心颗粒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_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T间期离散度(Q-Td)是一项预测心脏复极同步的指标,其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可反映心室不同部位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的时间差异,可以较好地预测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本文应用中药稳心颗粒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该药对患者Q-Td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宁心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敞在常规治疗AMI基础上,采用宁心宝治疗AM157例,治疗期间行心电图、血压、呼吸监测,观察心律失常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房性、室性、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宁心宝能降低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J波的患者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对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ECG显示有无J波分为J波组、非J波组,比较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J波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组。结论:心电图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并分6个时段研究.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r=0.71,0.76,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升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提高急性心肌梗塞(AMI)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时心电图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92年~2003年的CLBBB并AM129例病人门诊及住院资料追踪随访,进行分析。结论:CLBBB饼AMI的心电图(EC6)图形表现形式多样,有些不出现病理性Q波,根据QRS,ST—T的极性改变及动态变化,加上生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3.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中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相较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对症状明显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根治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且已逐步替代传统药物及外科手术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新手段。中医药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针对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观察蒙药肉豆蔻3种不同剂量对于氯化钙大鼠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影响,探讨肉豆蔻对心律失常大鼠心率、P-R间期、Q—T间期、室颤发生率及死亡率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肉豆蔻给药组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率,同时延长P~R间期及Q—T间期;肉豆蔻给药组心律失常大鼠的室颤发生率(37.5%)和死亡率(25,0%)明显低于氯化钙诱发空白对照组室颤发生率(87.5%,P〈0.05)及死亡率(100.0%,P〈0.01)。实验证明蒙药肉豆蔻对氯化钙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具有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心率正常时,Q—T间期正常的高限通常是0.44秒。Q—T间期的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昏厥以及突然死亡有关。延迟复极现象可以分为带有遗传性质和不带遗传性质的原发性或特发性的类型和后天继发于药物(奎宁、普鲁卡因酰胺、酚噻嗪、三环抗抑制剂)、电解质紊乱(血钾过少、血镁过少、血钙过少)、低温、脑血菅病和颈部手术等。带有昏厥和突然死亡现象的可遗传的Q—T间期延长包括伴随先天性耳聋的常染色体隐性lervell和Lange—Nielsen综合症和不伴随耳聋的常染色体显性R mano—Wadr综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是心衰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和死因之一,胺碘酮作为一个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的、房室交界性的、室性的及预激综合征所伴发的心律失常均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对器质性的心脏病合并的或较难治的心律失常,它的作用更优于其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此,我们将它用于治疗心衰病人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左室肥厚是心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是猝死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因其间接反映心肌复极不一致,而使QT散度(QTd)较正常人延长。本研究对21例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及29例无左室肥厚患者进行Q—Td测量。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情况。  相似文献   

18.
龙牙楤木对大鼠急性心梗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引起折返、触发活动及延迟后除极等多种心电不稳定现象,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龙牙槐木(Araliaelate)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具有抗心肌缺血、抗衰老、抗炎和抗癌等多方面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龙牙稳木总皂苷(Aralosides,As)对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及生存率的改善作用,以期为As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后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的变化。方法分析26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前后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资料,测量并计算Tp—Ted、Tp—Tecd、QTd、QTcd,并与26例正常人作对照,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Tp—Ted、Tp—Tecd较术前显著缩短(P<0.01),QTd、QTcd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愈后良好,增加心肌复极的稳定性,使Tp—Te间期明显缩短。Tp—Te间期可作为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后疗效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上各导联时限变异的程度。其大小可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匀的程度。因此,QTd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38例AMI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初步探讨QTd对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1对象与方法1,1对象:AMI患者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6O29(25~83岁)。均为发病24h内就诊并摘记心电图者,根据WHO标准为首次Q波型梗塞,其中前壁心肌梗塞23例,下壁12例,于壁并前壁3例。凡存在电解质紊乱、心房纤颤、束支阻滞及服用了影响心肌复极药物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