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开创了内伤脾胃论,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提出调理脾胃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在"脾胃气虚,阳气不升"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大法。本文从补气升阳、升阳散火、升阳除湿、升阳祛暑、升阳通窍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李氏升阳学说的理论特点及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升阳益胃法源于《脾胃论》,以升阳益胃汤为基础方,以"益气、升阳"为宗旨。隗继武教授基于对《脾胃论》及《内经》理论的理解,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并进行临证发挥。凡临证见脾胃虚弱、阳气不伸为主证者,多采用升阳益胃法,并在其基础上衍化,通过升阳以"除湿""泻火""升举""通痹""固卫""通窍""安神",但始终未离"益气、升阳"之总则,拓展了此法在脾胃病及内伤杂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金元医家李东垣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临证擅治脾胃内伤疾病,并对妇人崩漏辨治独辟蹊径,倡崩漏血证与湿胜泄泻异证同治,立升阳益气、除湿止崩之法而善用风药,今结合《兰室秘藏》、《东垣试效方》中升阳治崩方药4首探析如下,以期指导临床实践。1辨崩漏与湿...  相似文献   

4.
崔云竹认为脾胃气虚,上不能布精微荣养诸窍,下不能运水液糟粕推陈出新,中不能和调五脏六腑以生气血,终致阳气不煦,清阳不升,机体失养,发为瘿病。提出"从本脏与兼脏论治"的独特观点,健脾升阳、调和诸脏法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护、睡眠及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5.
升清降浊法在耳鼻喉科临床应用广泛,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脾主升清,胃主和降.升清降浊的基础当从脾胃出发.耳、鼻、咽喉皆属清空之窍,依靠清阳之气濡养,清阳既升,浊阴亦降,官窍才能正常通利.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当从脾胃论治,培养后天之本,在辨病和辨证的基础上,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耳鸣耳聋则补中益气,盈其耳窍;咽炎喉炎则补益脾气,水至金充;鼻炎口疮则健脾通窍,化浊清道.另外,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可适当添加升提之品引药上行,以助药力.  相似文献   

6.
益气升阳法是李东垣在《黄帝内经》关于脾胃相关论述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形成的独特治法,其运用首见于《脾胃论》中卷,主要针对脾胃气虚、阳气不升诸证而设,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等。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虚者居多,其虚多由气血亏虚、清阳不升、肝肾不足、髓海空虚所导致。病位在头窍,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依赖机体清阳之气、精华之血濡养,而脾胃与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的产生及运行关系密切。文中运用李东垣《脾胃论》所立益气升阳法为主,兼用祛湿化痰、活血祛瘀等治法,辨证治疗证属脾胃气虚、阳气不升之眩晕经验。  相似文献   

7.
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名果,字明之.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因真定汉初为东坦国,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先生创立脾胃内伤学说,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治主张补脾胃,升清阳.成为"补土派"之开山.近年以来,研究探讨先生学术思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在治疗内伤病的过程中常常运用风药,其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多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用风药,以升提下陷之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证,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大量风药,以发越内外之郁火,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湿邪内困诸证,采用益气利湿药配合风药,以化解内外之湿邪,代表方剂升阳除湿汤。  相似文献   

9.
李忠信 《光明中医》2004,19(2):41-41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创立“补土派” ,开创内伤脾胃学说之先河。临床经验丰富 ,理论见解独到 ,其组方用药对后世启发很大 ,临床用之多效。现对东垣组方用药特色作一粗浅探讨 ,以期有益于临床。1 善用参芪术草补脾胃之阳东垣首倡“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说 ,发明阴火论 ,创甘温降热法。临床选药善补脾胃之阳 ,好用参、芪、术、草。其所制之方如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人参、甘草为君 ,认为是“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补中升阳 ,使脾胃之气升发 ,元气随之充旺 ,元气旺则阴火消 ,燥热亦能随之而去 ,是治本而除产生阴火之源。并明确指出“盖…  相似文献   

10.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杲的《脾胃论》,具有补益脾胃、清泻阴火、升举清阳之功,此方的创立宗旨,重在顾护脾胃元气,体现了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弱、清阳下陷、阴火内升所致之复发性口疮、顽固性血尿等症效果显著,本文选取了相关案例,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历代部分医家对脾胃功能的认识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指脾气升发胃气下降的作用。历代医家对脾升胃降的侧重面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李东垣认为只有脾气升发,六气才能充沛,特别强调升的一面,故重视升发脾气,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大升阳气之剂。张子和则认为胃气下降,邪气则祛,脏腑自安,故强调胃降的一面,甚赞大承气汤之剂。以后各医家对脾胃升降的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原出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设,李氏明确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不足,不足者补之";他又指出"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甘温除大热".李氏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重在脾胃,着眼于温补脾胃之气,本方剂的组成原则,就是"虚者补之","陷者举之","劳者温之",治疗脾气虚弱或清阳下陷,以及脾胃内伤的发热诸证.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多年来一直流传,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其首次提出“阴火”,并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主张贯穿全书,实起振聋发聩、发皇古义之功。后代医家如王肯堂、张景岳、李时珍等对《脾胃论》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赞扬东垣善用补法,称为“医中之王道”。赵国仁老师深谙《脾胃论》,对东垣诸方运用游刃有余,今随赵老将东垣所创制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14.
宗古亘今,脾胃之病当把握其生理之性和病理之变,发病的关键在一"滞"字,可概而言之,基于《内经》《难经》之理论,《伤寒》《金匮》之实践,以及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叶桂滋阴之法,从"滞"入手,辨证治之,从运、消、化三法制宜,合治于"滞"伤脾胃所致诸症。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学术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莲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13-1814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从学于易州张元素,在脏腑辨证的启示下,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是有卓越贡献的。他的外感与内伤辨证体系,至今对临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特别是内伤疾病,从损伤脾胃元气加以论述,并独树一帜地创立了脾胃学派,后人称之为“补土派”。其他治疗上的成绩,如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益气活血、内托消肿等,尤其是甘温除热的法则,直到目前仍然脍炙人口,疗效显著。东垣先生对中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脾胃的作用上。他认为脾胃能“运化水谷”“升阳益气”“生…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把水和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流布全身;胃主降,糟粕秽浊从阴窍而出;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所以东垣主张升清降浊,以调理脾胃,而升清降浊两者中,主要方面又在于升清。李氏认为许多疾病(包括五官科疾病)的发生,与脾阳不升有密切关系。故创立了不少以升阳为主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升阳补气汤等,都以升发脾阳为宗旨。  相似文献   

17.
正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在临床上他十分强调脾胃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对于内伤虚损性疾病,多从脾胃入手,强调以调治脾胃为中心的治疗原则,因此他也被称作"补土派"。其代表作《脾胃论》中,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提出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为主要  相似文献   

18.
升阳法是李东垣治疗脾胃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风药与补益药相配伍,达到益气升阳的目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肾,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升降失和,应以升阳法益气升阳,调畅气机。升阳法主要有升阳益胃法、升阳除湿法、升阳散火法、升阳补气法、升阳解郁法、升阳补肾法等,升阳益气法适用于中气下陷证,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法适用于脾胃气虚,湿热内停证,代表方为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火郁卫表证,代表方为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法适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下陷,湿浊内盛证,代表方为升阳除湿汤;升阳解郁法适用于肝郁不升证,代表方为升肝舒郁汤;升阳补肾法适用于肾虚精陷证,代表药物为补肾填精药物配伍益气健脾、辛散升阳之品,临证可根据患者主要证候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9.
浅析《脾胃论》补脾胃升阳法的用药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拟从东垣先生著《脾胃论》入手,浅析其用药特点,供同道商榷。 《脾胃论》中共有63首方剂,除少数沿用前人之成方外,大多数为东垣自创,这些方剂都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补脾胃药与升阳的风药同用。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本,故用甘温益气之品以补中气之虚;又因为内伤病,脾胃元气虚则气陷、湿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氏创脾胃内伤学说而居“补土派”鼻祖。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独具见地,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然而,后世医家只重视脾胃虚弱的一面,临证多效以甘温益气,而对其阴火理论有所忽略,以致温燥时弊盛行。笔者认为,脾胃虚弱和阴火炽盛是东垣脾胃内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