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饮首创于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及"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指出了治疗痰饮病的根本大法。然而在临床治疗痰饮时,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辨证论治,避免误治失治事件的发生。文章从失诊误治病例,详述其整个诊疗过程,阐明脏腑功能失调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扶正是治本之关键,不但温阳利水,且要扶助脾肺肾脏腑气化功能,使人体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气化功能恢复可利于祛除水湿之邪,该病证往往迁延多变,日久不愈,转变为虚实夹杂之证,病情错综复杂,易误诊误治,故辨清标本虚实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临床上需要学会详观四诊、融会贯通,根据临床症状而随证治之,方得疗效。并于文中简要论述了水湿、痰饮、痞满的病因病机,经典方药的辨证论治,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宁 《环球中医药》2014,(10):790-792
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可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这四种异名而同类,在《金匮要略》中与之相关的疾病有痰饮病、水气病、湿病、咳嗽上气病等,水与血亦可以相互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很多治疗原则和方法,不仅重视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的治标方法,而且非常重视调理脏腑功能的治本方法,体现了标本兼顾的原则。总结学习张仲景的治疗思路,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文君 《河南中医》2009,29(5):422-423
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的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仲景根据水气病的病位、病势,提出发汗、利尿及攻下逐水的治则,即"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结合临床,本文提出仲景论治水气病的特色有:因势利导、不伤正气、养护脾胃、顾护阴液、重视温阳、兼顾脏腑特点、畅通气机、不忘理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水病证治用药规律。方法:系统整理归纳《金匮要略》中水病涉及的相关病证"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三篇中的条文、方剂,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将治疗水病的条文、方剂、药物、性味、功效分类等数据依次录入Excel表格,建立处方–药物矩阵,计算其频率、均数。结果:《金匮要略》水病涉及的病证主要为湿病、痰饮病和水气病,与水病相关的条文共85条,治疗水病的方剂共37首,使用中药39味。治疗水病的药物,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泻下药;治疗水病的高频药物,以辛温药、甘温药为主。结论:张仲景针对水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一方面因势利导,采取"微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法,祛除水邪以治标;一方面"温药和之",通过温肺化饮、温脾制水、温肾化气,调和脏腑,扶正以治本。  相似文献   

5.
试从治气治血去水谈仲景治水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丽 《四川中医》2000,18(5):10-11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金匮》将水气病列为专篇论述。水气病是水液代谢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类疾病。病位及于五脏六腑和气分、水分、血分。病机复杂,治疗总则为发汗、利尿、逐水。其具体治法繁多,除《金匮·水气病篇》十方十法外,还散见于痰饮咳嗽病、湿病、虚劳病、小便不利病、妇人妊娠病等篇中;《伤寒论》太阳病、少阴病等篇中也有论述。在这里试从水气病治气、治血、去水三方面,联系有关脏腑来探讨仲景对水气病的治法。1水病治气法 大气不转而病为水者,曰气分。《金匮·水气病篇》对气分证总的治则是“转大气”…  相似文献   

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脾失健运,水精不能四布,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另外,根据痰饮之部位不同又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扶正祛饮之法.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病程迁延,病情反复,其湿邪是表象,脏腑失调是本质,肝、脾、肾失调生内湿,湿热生虫邪,为虚实错杂、寒热并存、本虚标实的复杂体,临床不容易根治。"和"法有别于中医治疗的其他"七法",通过调和、和解、缓和等特有的治疗方式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来达到祛邪扶正的作用,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的治法来调和病机较为复杂的病证。脏腑调和法更适用于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可调节偏颇体质、改善阴道微生态失调。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为湿病、痰饮、水气病确立的共同治疗法则:宣通阳气,恢复三焦气化。在具体的方药应用上,则存在以下共同点:麻黄、桂枝等入肺宣通上焦,白术、甘草、生姜等入脾胃温运中焦,附子等入肾振奋下焦。湿病、痰饮、水气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联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从主论外湿的湿病,到水液停聚于体内局部的痰饮病,再到水液泛溢于周身的水气病,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呈现动态的发展规律。痰饮病实为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枢纽所在,因本篇的治法方药论述最为详实完整,而湿病与水气病的论述则有省略之处,而这些省略之处皆可在"痰饮病篇"找到相应内容,如治疗内湿可用五苓散,水气病之下法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痰饮病"详实完整的论述正是其沟通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坚实基础所在。因此,三病虽然分篇论述,但可前后合参,将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作为一整体来学习,将对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气病"最早出现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张仲景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水气病的治疗张仲景提出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治疗大法。后人也宗仲景"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的学习,发现少有人运用"温通三焦"的方法来治疗水气病,本文旨在探讨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在水气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水气病有广义狭义之分。气的的运动变化与水气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胃的受纳、脾的升清、肺的宣发肃降与通调水道、肾与膀胱的蒸腾气化均息息相关。人体脏腑气化功能失常,如气化不及、气化不利,则是水气病发生、发展的前提;脏腑之气化功能失调,均可使水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气病。其病机复杂,有虚有实,或虚实相兼。治疗时应辨其部位、察其表里、别其虚实、顾其新旧缓急,遵循"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因势利导,以恢复脏腑气机升降功能,从而使水液代谢正常输布。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迎 《国医论坛》2006,21(1):4-5
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亦即水肿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最早专篇.张仲景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5种类型,系统论述了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同时指出了五脏水的临床特征,尤其在治疗上根据水气病的病位、病势提出了发汗、攻下逐水的治则,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仅从治法角度,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法特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湿病、痰饮、水气三病都是体液的病变。它们均属阴邪为患,在病理上都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症表现均具有体液障碍的特点,治疗原则上都强调“温化”,治疗方法上大多使用发汗、利尿、逐饮、宣肺、健脾、温肾等。但是,三病又自具特色,无论在发病原因及入侵途径,病变的虚实主次,标本缓急,症状特点,遣方用药等,又有不小的差别。现将三病从定义、特点、病因、病位、病脏、病症、治则等鉴别如下。  相似文献   

14.
林昌松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09-511
《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杂病理法方药俱备的专著。汗法通常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在《伤寒论》一文中论述最详,然其在杂病中的运用亦颇为详尽,可资临床借鉴以启迪思维。1发汗解表法在杂病中的适应病证 《金匮要略》论治杂病达45种之多,运用发汗解表法治疗的病证有:痉病、湿病、疟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下利、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其中运用汗法最多的是湿病及水气病,其它则为杂病兼外感证。具有发汗的方药,仲景多在条文中出现“发其汗”、“发汗则愈”、“脉浮者”,或在方后…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中的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津液代谢障碍之病,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二者的异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条文,将自己对二者异同的认识进行探讨如下: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水液代谢障碍,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鉴别的关键点为是否存在水肿。按照部位来分类,痰饮可分为:在表之溢饮,在里偏上之支饮,在里偏下之痰饮,在里位于两胁之悬饮;水气病可分为:在表之风水、皮水,在里偏上之正水,在里偏下之石水,水阻气机兼有表虚之黄汗。痰饮病的治疗重在温化水饮,使邪气转化为正常津液;水气病的治疗重在祛除水邪,水去则正自安。同时也不应该拘泥,痰饮病与水气病可相兼存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为二者共同的治疗原则,只不过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6.
1 治标治本 以致病来说,病因为本,病变为标。以邪正来说,病邪为标,正气为本。从治疗上考虑,按邪正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正盛邪微、邪盛正虚、邪正俱盛、邪正俱微。而治法按邪之多寡,正之盛衰,或祛邪以安正,或扶正以达邪,或扶正与祛邪同用。如因脾虚而产生湿热,是脾胃虚为本,湿热为标,乃至湿热下注,引起膀胱的气化不利而小便癃闭。这样湿热虽为标,而膀胱气化不利却成标中之标。因此,分清标本,就是便于从复杂的病情中推求其病本,治本则各种标会自然  相似文献   

17.
仲景祛水调内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在运用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治疗水病的同时,结合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标本兼治,意在调动人体内在自我恢复能力.充分体现了治脏腑调气机是祛水之基础,调气血消瘀积是祛水之目的,理阴阳助气化是祛水之根本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18.
"百病皆生于气"出自《素问·举痛论》,是对中医病机的高度概括,"气"病是诸多疾患的根本所在,或气虚或气机失调。虚实错杂常表现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是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表现,本质为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化障碍。因此调气成为治疗虚实错杂证的重要原则。肝为罢极之本,调畅气机,脏腑功能正常发挥依赖肝之疏泄调达,治疗虚实错杂证可从调肝入手。  相似文献   

19.
痰饮病“以温药和之”的临床体会临朐县朐山医院(262600)郎会汾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临床体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及痰饮病,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并提出了温阳化饮、发汗、攻下、逐水等治法,其中所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整体观念、脏腑辨证及脏腑整体观发现,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调和,则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若肺脾核心的脏腑功能虚损,则阴阳失衡,肺病由生。采用肺脾为核心的脏腑整体观辨证哮病发现,脏腑功能失调为哮病的发病根源,外邪侵袭为致病外界条件。哮病主病在肺,涉及诸脏。肺脾功能正常则诸脏各司其职、各守其位,故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和谐是阴平阳秘、哮病不发的关键。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失调,引发气机紊乱、津液不归正化,聚而为痰,郁久化热,如此痰饮、郁热相兼为患,标本虚实繁复错杂,故哮病常呈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