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香砂六君子汤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鼻饲肠内营养时并发的胃液潴留及腹泻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将所选患者根据病历单号码进行单双号分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鼻饲肠内营养(EN)同时加用浓煎香砂六君子汤。观察治疗期间胃液潴留、腹泻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I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血红蛋白(HG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P)、血清前白蛋白(PLAB),降钙素原(PCT)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胃液潴留、腹泻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发生胃液潴留及腹泻天数、期间日均量明显降低。结论:治疗组治疗后TP、ALP、PLAB明显高于对照组,PCT治疗组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鼻饲肠内营养时并发的胃液潴留及腹泻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对入选患者按病历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鼻饲肠内营养(EN)同时加用浓煎四君子汤。观察治疗期间胃液潴留,腹泻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II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血红蛋白(HG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P)、血清前白蛋白(PLAB)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胃液潴留、腹泻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发生胃液潴留及腹泻天数、日均量明显降低。治疗组TP,ALP,PLAB在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胃百合汤对脑卒中后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卒中后48 h内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益气健脾组、祛湿组、从肝论治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于入院48 h内留置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益气健脾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君子汤治疗,祛湿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藿香正气散治疗,从肝论治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肝胃百合汤治疗,四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8 d。比较各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神经功能(GCS评分和NIHSS评分)进行评分。结果:从肝论治组胃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P0.05)。从肝论治组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益气健脾组(P0.05),也低于祛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肝论治组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也低于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肝论治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P0.05)。从肝论治组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P0.05)。从肝论治组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也低于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肝论治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益气健脾组和祛湿组(P0.05)。从肝论治组治疗后第28天GCS评分和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益气健脾组、祛湿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肠内营养患者给予肝胃百合汤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胃百合汤对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肝胃百合汤,对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及神经功能、营养状态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胃潴留、便秘、腹泻、反流、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9.44%,明显低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与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清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其IgA、IgG、IgM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胃百合汤能减少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提高机体营养状态、免疫功能,也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影响。方法运用数字随机抽取的方式,从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接收并行胃肠手术的患者中,选择90例对象展开详细的研究,根据术后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将其平均分作甲乙两组,每组45例。甲组实施常规的肠外营养,乙组则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①乙组恢复饮食、排气、排便的时均明显短于甲组,可见该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明显优于甲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甲组45例患者经过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机体中的Na~+、Ca~(2+)、ALB、K~+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提升患者机体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明显缩短患者恢复饮食、恢复排气以及恢复排便的时间,促进其尽快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按高龄脑卒中患者营养风险评估结果,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及佛山市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高龄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高龄脑卒中患者以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NRS2002)进行营养筛查,根据结果将有营养不良风险患者随机均分为序贯肠内营养组和常规营养支持组,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有营养不良风险,评分≥3分者占60.0%。序贯肠内营养组患者的感染、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营养支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常规营养支持组营养指标下降的比序贯肠内营养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S2002能有效评估高龄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减轻患者营养状况恶化问题、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营养干预模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从宏观把握脾胃生理病理规律,疏于微观。胃肠激素研究详于微观,偏缺于整体观念。两者结合无疑是互补的、创造性的研究思路。自1902年发现促胰液素百余年来,逐步发现胃肠激素具备自调整、整体调整功能,诞生了“脑—肠肽”概念,改变了消化器官的单纯消化观,逐渐走近注重整体调整的脾胃学说的纳化、升降、统摄等假说框架。尽管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出现纷争,但是许多试验研究支持中医脾胃学说,从肽激素水平揭示脾胃学说的独特运动方式与脏腑关系,有利于深刻理解脾胃学说。现对其综述如下。1纳化失常与胃肠激素胃主受纳、腐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4月诊断为重症脑梗死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以及传统的鼻饲营养供给干预(对照组),2周后分别测定其胃肠功能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发生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情况的患者比例,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间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分析表明,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补充,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肠胃功能的改善、减少并发症以及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肠内营养患者减少腹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科实施肠内营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保留胃管常规护理;干预组除给予保留胃管常规护理外,实施速度、温度、浓度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腹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发生腹泻与对照组发生腹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避免或减少腹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护理患者,减少由于腹泻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监测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血清钾、钠、氯、甘油三酯、胆固醇情况.结果 患者营养支持后ALb、LYM较营养支持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脑卒中患者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能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加快分解代谢向合成代谢的转变,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来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肠手术患者72例,将其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及观察B组,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输液治疗,观察A、B组分别予以肠内与肠外营养;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结果:3组患者血糖、肝肾功能在术后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无明显变化;观察A、B组患者术后Ig A、Ig G、Ig M水平较之于术前有明显提高,且治疗后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有大幅度增加,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B组患者术后淋巴细胞计数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胃手术后早期予以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意识和吞咽功能障碍,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利用,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2002年6月-2005年6月,本院ICU对入院的36例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较好,现将观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杨俊  郭淋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54-1855
目的观察泻胃化瘀糊剂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鼻饲泻胃化瘀糊剂,西药组鼻饲莫沙必利分散片,空白组均不用;比较3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不耐受率。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的不耐受率中药组显著低于西药组及空白组。结论泻胃化瘀糊剂能显著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不耐受。  相似文献   

15.
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环核苷酸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36例)与针刺组(34例).主穴均为胃俞、中脘、足三里,分别进行埋线或针刺治疗,并观察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及胃泌素(Gas)、P物质(SP)含量的改变.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8.89%优于针刺组76.47%(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比较,血浆cAMP、cGMP、Gas、SP含量的改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埋线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有肯定疗效,通过调节环核苷酸和胃肠激素含量,从而改善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泵对减少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通过肠内营养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用注射器分次鼻饲相同流质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腹泻、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腹泻、误吸、低血糖,胃管堵塞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泵实施持续输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减少并发症,使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腕踝针联合耳穴压豆缓解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疼痛程度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管理,治疗组联合应用腕踝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疼痛介质、胃肠激素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术后24、72 h数字疼痛评分(NRS)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术前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肽(VIP)水平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两组术后72 h血清5-HT、SP、PGE2水平均高于术前(P <0.05),且治疗组术后72 h血清5-HT、SP、PG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术后72 h血清MTL、GAS低于本组术前,VIP高于本组术前(P <0.05);且治疗组术后72 h血清MTL、GAS高于对照组,VIP低于对照组(P <0.05)。...  相似文献   

19.
20.
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多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由于应激反应,机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剧增.因此,早期充足的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改善预后.而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除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及给药方便外,还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1].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常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中断肠内营养,现将我院3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中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