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苓桂术甘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用于治疗中阳不足之水饮.随导师临证,运用该方治疗以"背心冷,手足冷"为主诉的病症,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反思诊治过程,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思想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
"勿令九窍闭塞"是张仲景防病、治病的重要法则。通腑理论源于《内经》,依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历代医家习惯于将通腑指代为泻下大肠实邪的方法。本文从"勿令九窍闭塞"对《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应用通腑思想治疗杂病的探讨,认为张仲景所用的通腑思想范围更广,涉及"八法"中的下法、汗法、清法、消法、吐法、补法等多种治疗方法,使积滞、瘀血、水饮、湿热等多种邪气去有出路,人体恢复到元真通畅状态,有助于拓展通腑思想在临床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汗法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仅用于外感病还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祛风湿散水饮是张仲景汗法的一大特色。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的机理在于宣发腠理给水液以通路,病在表者汗而发之,肺与皮毛相通,发汗宣肺互相为用,其汗法的论治思路在于微汗祛湿,发汗散水,宣肺化饮。张仲景发汗善用麻黄,随证配伍,功用各异。  相似文献   

4.
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水饮病有较为完备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条文,探讨其所用药物的特点,对仲景以下法辨治水饮病内容进行初步总结。1水饮病内涵本文探讨的水饮病,在《金匮要略》中称为痰饮病及水气病,此两者均由水饮所致,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痰饮病与水气病的差异在于,痰饮病是局部  相似文献   

5.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为治疗太阳伤寒兼内停水饮证及寒饮所创,当代临床运用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扩大其治疗范围。本次列举3个以小青龙汤治疗不同疾病案例,佐证中医异病同治思想。  相似文献   

6.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脏腑之阳气不足无力运化水饮,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笔者临床上采用温阳之法治疗痰饮之证,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脾失健运,水精不能四布,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另外,根据痰饮之部位不同又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扶正祛饮之法.  相似文献   

8.
从真武汤、肾气丸等方的方义出发,深入探讨张仲景阴中求阳的思想内涵。认为张仲景是在病机为肾阳虚乏、水饮泛溢、病症见水肿、下利、心悸、喘病、身痛等水气内盛之标急时,常于真武汤温阳化气、健脾利水之中,加用一味芍药固护其真阴。在水气病的善后治疗中也要十分注意阴中求阳以达到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效。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于《伤寒论杂病论》中论述了头痛的病机证治,提出其病机与外感表邪、阳明实热、阴寒内盛、水饮内停、阴虚内热有关.太阳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及霍乱头痛多为表邪外束,经气不通所致,治疗当以祛除表邪为要,并根据兼证不同辨治用药;阳明头痛多为浊热内扰所致,治疗当通腑泄热;厥阴头痛多为阴寒内盛、水饮内停所致,治疗当温中散寒、...  相似文献   

10.
苓桂术甘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用于治疗中阳不足之水饮。随导师临证,运用该方治疗以“背心冷,手足冷”为主诉的病症,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反思诊治过程,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思想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1.
小青龙汤在哮喘中运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为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止咳平喘之名方。近年来,广泛运用于哮喘病的治疗,引起国内及日本许多学者极大关注,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探讨。1 张仲景对小青龙汤主治病证的观点《伤寒论》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伤寒表寒兼水饮咳...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芍药、半夏、桂枝、干姜、炙甘草、五味子、细辛8味药物组成,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以此为主方,辨证施治,加减应用,治疗重症哮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对"水气病"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似言简,实则甚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心阳、脾阳、肾阳)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法、温阳止利法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祛除水邪的常用之法,现在临床应用亦屡屡显效。《伤寒论》治水法则、经方在临床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应学习仲景治水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验、药理研究,不断加深对经方的学习及研究,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干姜(或生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姜辛夏味")是张仲景治疗寒痰水饮证的经典药物组合,吕翠霞教授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将"姜辛夏味"配伍用于痰咳的治疗。吕老师认为,痰咳的病机为痰浊壅滞、肺失宣肃,治疗当以恢复肺之宣降为务,故无论外感内伤、寒痰热痰,皆用"姜辛夏味"配伍,以其收、散、升、降之效俱备,顺应肺之生理特性。同时,吕老师处方亦注重辨证化裁,治疗慢性咳嗽或寒痰水饮所致咳嗽,法遵仲景,多用原方;对证属痰热郁肺及兼有其他症状者,或配伍他药,或随证易换某一药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  相似文献   

18.
浅论麻黄     
汉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制麻黄类方以治伤寒杂病,开用麻黄制方应用于临床之先河。其组方之妙、变化之多、运用之广,堪称炉火纯青。大凡仲景用麻黄有三,即表证、水饮、痹痛。用于表证和水饮者,入药多先煎,如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越婶  相似文献   

19.
“气分”病名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对“气分病”的认识也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气分病是水气因气不利而生者?其病机为气滞而饮停?病位在胃脘?张仲景治疗气分病的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阳虚阴凝、水饮结聚者?枳术汤用于气机阻滞、水饮漫散者?在临床应用上应注意加以区分??金匮要略?关于“气分病”两方证的立论施治亦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组方思路和用药原则?提示正确认识“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方为医圣张仲景所创,功用化气利水,临床中应用甚广,疗效显著。但历代医家对五苓散方的病机病位认识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对该方的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的认识是有待商榷的。笔者通过对五苓散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为五苓散病位不在膀胱,而应在三焦,其病机枢纽为三焦不利、气化失司、水饮内停。而该方可调整三焦气化,最终以利小便形式使人体水液代谢恢复权衡。临床应用时不应局限于小便不利或口渴与否,也不必拘泥于是否有表证,但见三焦腑病于气化不利、水饮内蓄之证均可加减化裁,应用关键在于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