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以抑郁症状和相应的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针刺治疗PSD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因此,笔者将针刺治疗PSD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作如下概述。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情志疾病,本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从而制约了其治疗,PSD的发病与经络密切相关,但对其研究较少。本研究创新性地从经络学角度探讨PSD的发病机制,提出PSD的发病与多条经脉相关,尤其是足厥阴肝经,为PSD机制的揭示奠定了经络学基础,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后遗症,其发病率、死亡率高,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PSD患者除了神经症状外,还会出现各种胃肠道症状。研究表明,肠道炎症与应激反应可能会造成PS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平衡状态紊乱,从而加重PSD患者的抑郁样行为。针灸作为一种特殊的微生态调节因子能通过增加海马和神经网络的神经可塑性,减少大脑炎症,且能有效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缓解抑郁症状。因此,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成为针灸治疗PSD机制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通过探讨针灸治疗PSD患者后肠道微生物群变化,阐明针刺、肠道菌群和脑卒中后抑郁症三者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为现今脑血管疾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阶段防治的热点和难点,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言语功能的康复均有一定的影响,并对患者自身和家庭均造成严重的精神困扰和经济压力。现代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对PSD的研究探索均呈现了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但仍未取得重大突破。然西医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不稳定、药物不良反应大,中医治疗PSD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但方法多样,不利于治疗的规范化,现将近5年中医药治疗PSD的临床研究做整理总结。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及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发生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PSD作为脑卒中的“副产品”,严重影响中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甚至危及生命。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和延缓其病势发生发展有一定优势,其相关研究已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舒乐冲剂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单胺递质NE、5-HT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凝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复合孤养、应激处理制备PSD大鼠模型,ELISA检测大鼠脑组织NE、5-HT浓度。结果:舒乐冲剂可提高PSD大鼠脑组织NE和5-HT含量,尤以提高NE为著。结论:舒乐冲剂对PSD大鼠脑内单胺递质降低有改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PSD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并发症,由于其患病率高,发病时间跨度长,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严重阻碍康复进程,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担。针灸治疗PSD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针对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针刺抗抑郁机制、近年来针灸治疗方法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推广临床运用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药并治干预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59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在脑卒中后治疗基上同时给予文拉法辛,针药组加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4、8周后采用相应量表评价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均对PSD治疗有效、能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治疗4周末及8周末时,针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文拉法辛组(P0.05);文拉法辛组不良反应较多。结论在脑卒中治疗基上予针药治疗PSD效果优于文拉法辛。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较为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利用Notch信号通路来探讨调神开窍针刺法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联系,有利于揭示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实质,本研究从Notch信号通路与NSCs增殖分化的关系、针刺与Notch信号通路及NSCs的关系、调神开窍针刺法调节Notch信号通路治疗PSD的思路3个方面,从整体到分子多层次探讨NSCs在卒中后抑郁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和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机制,丰富中医治疗PSD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治疗PSD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后严重的心理并发症之一。与抗抑郁药物相比,针刺治疗PSD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无不良反应,是治疗PSD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近十年针刺治疗PSD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希望对针刺治疗PSD的临床和科研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应用汉密顿抑郁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F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测定和运动功能测定(FMA),对12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脑卒中伴有中重度PSD患者在临床治疗、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练3个月及6个月后,其各项测评指标均显著低于非抑郁患者和轻度抑郁患者。结论:脑卒中患者伴有PSD,对神经功能康复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机能减退、思维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功能康复和社会功能。目前临床治疗PSD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成瘾性及禁忌证等缺陷,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和依从性。因此,中医药治疗PSD的临床优势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针刺疗法治疗PSD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现将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抑郁(PSD)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一种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多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有关。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TrkB)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信号通路介导了PSD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复杂,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而中医药治疗PSD具有多效、多靶点的疗效优势。自噬主要是通过自身的降解和重吸收,维持组织的内稳态的动态平衡,这种作用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较为相似,且PSD的病程进展与自噬密切相关,通过自噬调控进行靶向治疗成为目前PSD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作为一种应激反应会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异常兴奋从而导致皮质醇(Cort)含量异常升高,高Cort会加速负反馈调节中枢海马的凋亡诱发中风后抑郁(PSD)。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针灸调控HPA轴治疗PSD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而鲜有人探讨其选穴的理论依据。既往常采取心脑同调治疗PSD,故本文以“心脑共主神明”为理论基础,探讨针灸调控HPA轴治疗PSD的理论基础及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现代医学中尚无安全有效的疗法,而针刺作为有效、经济、安全的"绿色疗法"治疗PSD效果显著。文章归纳和总结中西医对PSD发病机制的认识、近5年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相关临床报道、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即头针透穴治疗组和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有良好疗效,可有效改善PSD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增加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降低康复效果,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等[1]。有研究表明,PSD如不加以治疗,可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不但加重病痛,同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甚至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并发症及病死率[2],故积极干预PS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基于中风发病初期存在肝失条达、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脑卒中风险最大的国家。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之一。PSD不仅延长患者功能康复时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显著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负面引导等不良影响。虽然目前证实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解剖、炎症因子、遗传基因、神经营养因子、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社会心理等与PSD密切相关,但对PSD的具体病因机制尚无统一定论,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以心境低落、兴趣下降等为特征的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PSD不但增加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康复治疗的效果,使生活质量下降,还增加病死率。近年来PSD已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及时诊断、治疗和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现将68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