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所著《温病条辨》作为一部系统的温病学著作,专门论述温病包括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等,以三焦谋篇,穿插卫气营血与脏腑经络辨证方法,理法方药完备,切合临床实用。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不仅有利于理解温病学理法,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科疾病疗效。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及其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理法方药不仅对外感热病,而且对临床各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的熟读温病学经典,全面掌握其理论知识,本文对温病学发展各期的温病经典著作或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思想予以略述.……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一部系统论述温热病的专著。它补充了《伤寒论》有关温病的不足,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全篇育简意赅,内容极其丰富,既精且深,实用性强,为温病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辩证施治纲领,是温病学的重要文献。近年来,通过《温热论》的课堂教学,重读原文的过程,对叶天土《温热论》的学术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一、辨证有纲纲举目张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温热论》  相似文献   

4.
吴春光 《中医研究》2012,25(3):57-59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温病学奠基人.通过对其温病医案的研读并列举出叶氏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出其治疗温热类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为体系,而治疗湿热类温病用"三焦治法".这些集中体现了叶氏在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独到经验、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5.
《温热暑疫全书》全面反映了清代医家周扬俊论治温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成就,为后世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故从辨明温病与伤寒、阐发温病发生与证治、总结温病危候脉证、细析热病与暑病之异同及阐明疫病发生与治疗等5个方面对周扬俊论治温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医学思想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现今研究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证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深谙五运六气之理,他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在《温病条辨》中对温病发病诊治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本文从运气不同、疫病寒温各异,辨证治疫、注意温凉,岁气君火、易发伏暑,痘本温病、治在求本四个方面对吴鞠通的辨治温病的五运六气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运气对温热性疾病的影响、诊治及全面了解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是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热性病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正确地掌握其证治总的纲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根据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所著《外感温热篇》中有关条文加以归纳、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温病证治总的纲领。根据温病的不同性质,分为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朱为坤  刘晓岚 《光明中医》2014,(7):1558-1559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对指导温病的临床诊治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其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故《温病学》属于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是中医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又温病学的原著《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病篇》等被称为中医经典著作,原文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成为学习温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温病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经典、理论及临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 叶天士与薛生白都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们对温病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温热论》与《湿热病篇》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也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两篇著作不仅反映了叶、薛两家的温病学术思想,而且对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兹将二者作一比较研究。《温热论》相传为叶天士口授,其门人录记而成,篇出不晚于1746年,初刊于1766年。叶氏系统地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原因、病理变化、感邪途径、侵犯部位、传变规律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温热论》与《湿热病篇》分别是叶天士与薛生白的代表作,也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两篇著作不仅反映了叶、薛两家的温病学术思想,而且对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笔者将两者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医家王孟英编撰。该书收集19世纪60年代以前温病学有关著作,是当时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下至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薛生白《湿热病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病篇》等,包罗无遗。该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共五卷。该书不仅是对前人温病理论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并且充分表达王氏独到的学术见解,是一部颇有影响的温病学专著,学术观点散见于《温热经纬》病案中。本文就王氏温病学术观点探析如下。1阐明新感伏气温病的分类…  相似文献   

12.
《陈浩然温病汤头歌诀全集》为陈浩然先生为教授温病学而作,陈氏将前贤有关温热病处方及温病辨证概要辑于一处,编为歌诀以成此集。本文从著者及版本、体例及内容和学术价值及影响等三方面加以简要评述,以期得识全貌,对了解和研究陈氏的中医学术思想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症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一篇名著。叶氏首倡“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辨证依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传染病)。温病的病情变化在各个时期相应地会出现不同的舌苔,所以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判定疾病的卫气营血。诊舌  相似文献   

14.
张之文教授生于1937年,四川省大竹县人。1957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63年毕业留校从事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的教授、临床、科研工作。现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温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规划教材《温病学》副主编,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高级参考丛书《温病学》副主编。又主编有《王益奖湿病证治精革》、《温病舌鉴》、《温病学》等著作。尤其是七十年代末所著《温热病导论》中阐述的温病针对病因的祛邪治疗与卫气营血分阶…  相似文献   

15.
《温热论》养阴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是论述温病的一部专著,所论“卫气营血”为温病学体系开山标志。其对温病的证候辨析、治法等思想对后世论治温病有着深远的影响。温病病程中极易伤及津液,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因此,叶氏十分重视养阴生津,多用养肺胃、肝。肾之阴之法。其识别温病阴伤、养阴救阴扶正思想更是贯穿全文,这对了解和发挥叶氏温病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其归纳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吴瑭《温病条辨》是温病学说的标志性专著,"重阴救阴"学术思想贯穿其中,在酸苦辛甘咸淡中审度,由寒热虚实中辨证立法,创立了理法方药较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其学术思想对中医立法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的革新和理论的完善都具有重大意义。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吴瑭《温病条辨》是温病学说的标志性专著,“重阴救阴”学术思想贯穿其中,在酸苦辛甘咸淡中审度,由寒热虚实中辨证立法,创立了理法方药较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其学术思想对中医立法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的革新和理论的完善都具有重大意义。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温热论》中言温病"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后世医家对此理解不一,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中将其注释为"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补阴血,而是在于生津养液与防汗泄过多而损津液."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够全面."津"与"汗"是温病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必要澄清.  相似文献   

19.
王启瑞 《中医杂志》1993,34(7):396-397
吾父王季懦是天津市温病学专家,著有《温病刍言》等。现仅将其温病的学术思想及治疗暑温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桂,突破《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框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开温病辨证施治之先河,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将外感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概括其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的证候与治法,揭示外感温热病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