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源泉,其中对耳鸣的论述达17处,清楚地解释了耳鸣的机理。《内经》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最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睡眠、情志来调理脾胃是治疗耳鸣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情志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从生理、病理、治疗、养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情志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构建了中医学相对完善的情志理论体系,是后世情志理论发展的基石。深入探讨《内经》中的情志理论及其调理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内经》在汲取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主要包括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熊继柏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172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5.
王勇  蒋中秋 《河北中医》2023,(7):1064-1067
神经性耳鸣病因病机复杂,临床症状易受情绪干扰,且个体表现差异较大,因此西医治疗往往效果一般。蒋中秋教授基于《内经》厥阴肝郁与君主失职理论,并结合现代人主流情志特点,对神经性耳鸣肝火上扰证在传统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细化,注重情志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肝郁有“发”与“不发”的区别、厥阴肝郁与君主失职共存的病机,并将神经性耳鸣肝火上扰证进一步细化为3种类型辨治,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欧阳波  翟双庆 《新中医》2014,46(10):224-226
《内经》养生思想是在吸收道家养生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在理论原则还是实践方法上与道家养生观都非常一致,其中道家"无为"思想在《内经》养生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家"无为"的"无欲无求"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内经》情志养生中,提倡恬淡虚无的精神调养;二是道家"无为"的"顺其自然"思想体现在《内经》情志养生,强调顺物合道保持心境平和;三是道家"无为"的"不妄为"思想体现在《内经》的情志养生中,主张节制情欲勿使情绪过极、节欲保精以保全生命活力。总之,在《内经》的情志养生中,处处体现着道家"无为"思想的精神实质,其最终还是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目的,以求健康长寿,尽其天年。  相似文献   

7.
对《内经》中有关预防情志病证发生和指导情志病证治疗的理论进行总结,认为保持心神宁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预防情志病证的发生;用以情胜情法和转移情志法有助于情志病证的治疗。这些具有中医学特色和优势的理论,对于预防和治疗困扰当今社会的情志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9.
"郁"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情志郁证"形成于《景岳全书》,后世论"郁证"多基于《内经》的"五郁"及张景岳"情志三郁"理论,"情志"与"郁证"的具体关系、发生机制尚未清晰。本文主要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情志理论研究,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情志三郁"的理论渊源及具体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医早在《内经》就载有关于耳鸣、耳聋病因病机的论述,此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发展了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理论,使中医治疗本病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系统挖掘、整理古代医家对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多种治法及保健养生等方面的理论,对指导现代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抗衰老的基本理论早在《内经》中就有了较为深刻而又系统的论述,笔者将其归纳为调养真气、天人相应、饮食有节、劳逸结合、调和情志、起居有常六个方面,并从这六个方面分别探析了《内经》一书的总体观、整体观、营养观、动态观、生理观和规律观。  相似文献   

12.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因七情致病后,医者依据患者之致病情由,而促成患者产生另一情志加以治疗,消除由情志偏激引起心身疾病的方法。情志相胜疗法首载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从理论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它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心理疗法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在很长时间内,医护不分家,使护理理论隐含在医理之中,因此,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特别是《内经》理论对中医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阴阳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护理过程中注意抵御外邪的入侵、从针刺禁忌谈整体护理观、情志护理这四个方面论述《内经》护理理论。  相似文献   

14.
正杨兆钢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师从津门针灸名医沈金山,得其芒针真传,对《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研究颇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芒针理论与技术体系。其行医5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顽症,临床疗效卓著,在针刺治疗情志类疾病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临证思想,倡导"调神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内经》"周痹"理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关键病机为情志失常引发身体痹病。从情志不畅、脏腑在肝胆、经络在少阳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七情致痹、少阳为枢、其痛在筋为本病之中医学发病机制。治疗以畅情志、调五脏而和少阳为大法,以柴胡剂为主方,使气血阴阳、升降出入和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中的以情胜情疗法,是用五行制胜规律,治疗五志太过所致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在祖国医学典籍中,论述丰富,见解精辟,疗效确切,值得深入探讨。一以情胜情疗法在典籍中早有记载,如《吕氏春秋》就有“宋文挚以怒而愈齐闵王之疮”的记述。但其形成系统的理论却始于《内经》。在《内经》中较系统地提出了情志活动的生理,异常情志活动的致病机理及其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7.
浅析《内经》七情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经》非常重视七情对人体的影响;深入探讨《内经》七情学说,对情志所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七情的生理基础、致病特点、治疗、养生等方面开展研究,并针对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8.
心悸是以患者自感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常伴有胸闷、失眠、耳鸣等症状,多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引发.奔豚首见于《内经》,以发作时感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发作时烦躁欲死,缓解后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时轻时重,多受情志影响.虽奔豚气发作时的症状易与心悸相似,但其根本病因病机并不相同.二者发病均与体质、情志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故其治疗方面亦有相同之处.本文从奔豚的角度探讨心悸治疗.现将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情志变化,早在《内经》时期就有了情志致病的记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记载,从而形成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之说。我们本着这一理论,结合相应脏腑之生理功能,对郁症、肝脏疾患、中风、创伤等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情志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我们在进行基础护理和治疗护理的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与病人交谈,了解其情绪、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志护理。如骨伤科病人卧床时间长,加之对伤病及日后功能恢…  相似文献   

20.
从顺应自然、调摄精神情志和重视保养正气三方面论述道家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构建的影响,并与道家思想作比较,提出《内经》的养生观点是在吸收了道家思想有益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的,同时又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