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始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晋代王叔和首先作注,指出:“冬伤于寒,即时而发为伤寒,未即时而发,寒毒潜藏于体内,至春发为温病。”故自王叔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凡论述温病的发病机理,皆谓寒邪潜伏于体内,至春天温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伏气温病之说来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传统解释为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结合中医学气机圆运动及《内经》原文分析,笔者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因冬日封藏之令太过,至春日疏泄之时,阳气升发过度,木火之气偏盛所致,为物极必反之意;而后者是冬令阳气封藏不足,过于消耗,卫外功能减弱所致。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  相似文献   

3.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语出自《素问》,历代医家均将其释注为“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之义。自晋·王叔和至清·张志聪,乃至建国五十余年来的中医教科书亦不脱此说。  相似文献   

4.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素有争议,大多奉为“伏邪”学说的理论渊源。如张志聪认为:“冬伤于寒,邪不即发,寒气伏藏,春时阳气外出,邪随气而化热,发为温病。”通观全文,联系诸篇有关论点,愚意此条经旨,非言伏邪,实乃指冬令不善藏摄,时令之邪(寒)易伤阳气,正气先虚;至春令则多患温病。现试陈管见,析疑如  相似文献   

5.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生气通天论》,诸医家对此注解颇多,然未见有文对该句细细作解,文中从"耗阳说"、"伏寒说"、"潜阳说"三种说法探析"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6.
雷丰所著的《时病论》中春日外感病的理论及外感病的辨治具有临床指导性与实效性。分析雷丰对春日外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从其治疗用方的方药组成、方义及功用进行阐述。雷丰认为冬日感受邪气感而即发,或邪气伏藏于机体至春才发;将春日之病划分为春温、风温、温病、温毒、晚发5种,并分别论述。针对不同病因病机,采用辛温解表、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清凉荡热、润下救津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治疗。所用方药不仅切中外感病各证的机制,还处处顾护津液,临床运用每收良效。  相似文献   

7.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非伏气论王玉生山东德州地区中医院(德州253000)“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历代医家对此注解多为冬伤于寒,潜伏而春发的伏邪论,只有极少数认为,春必温病的原因为冬不藏精所致,但亦未能言及冬伤于寒之真谛。笔者认...  相似文献   

8.
李宇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07-2309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受邪气而发病,其发病必须符合3个条件。实际上,《内经》的温病并非必须发于春季,冬伤于寒未必春成温病,温病亦不一定是伤于寒所致,"外内合邪"理论与后世多种温病学说有所不同。明确温病发生的源头理论,对于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宇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080-2082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受邪气而发病,其发病必须符合3个条件。实际上,《内经》的温病并非必须发于春季,冬伤于寒未必春成温病,温病亦不一定是伤于寒所致,"外内合邪"理论与后世多种温病学说有所不同。明确温病发生的源头理论,对于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学古代文献中的"精"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先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人体的津液等等。本文所说的"精"主要指先天之精,即"肾精"。《灵枢·本神》篇曰:"生之来,谓之精。"《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夫精者,身之本也",这里的"精"都是指肾精,即"先天之精"。传统医学认为,"肾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生殖,肾中精气充沛发展到一定阶段,女孩、男孩就具备了生殖能力,"故有子";二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等一系列生命现象,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因此,肾中精气充沛,人体正气旺盛,生命力强,就  相似文献   

11.
基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理论,探讨荨麻疹的中医辨治。认为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为肾精不足、风热外袭、内外相引、卫营同病,治疗当以补肾填精、疏散风热、凉营透疹为基本原则。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2.
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探讨荨麻疹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荨麻疹春季多发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临床多参照温病学"春温"进行论治。基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理论,提出"肾精不足"为荨麻疹的内在发病基础,"风热外袭,卫营同病"为其直接病机。明确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荨麻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李××,女,40岁,公安人员,1978年9月8日初诊。发热不退,住×医院治疗已将近一月,经多种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及输液方法治疗,发热不退。时值仲夏,热更甚。×医院曾诊断为副伤寒并发心内膜炎。验其脉濡数,有代象。舌色赤,苔黄腻,舌中、根部较厚。胸闷、纳呆、恶心,晨起即热,午后热盛,至夜半后热稍减,热盛则服退热片,汗后热减,  相似文献   

14.
江顺奎 《中医杂志》2008,49(12):1138-1139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直被后世用于阐述伏邪温病的机理.亦有认为"冬伤于寒"是"冬不藏精"的互词.<温热赘言>说:"冬伤于寒者,乃冬伤寒水之脏,即冬不藏精之互词,安有寒邪内入,相安于无事,直待春时始发之理".  相似文献   

15.
李爱萍  周浩 《河南中医》2007,27(5):38-39
功能性发热是指排除感染,及肿瘤、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暑等病变,多因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异常而引起的发热,一般表现为低热。按照中医理论,功能性发热当属内伤发热之范畴。多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根据虚实情况不同,又分为实证发热和虚证发热,常见的证型有阴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以及湿郁发热,笔者就以上几种发热情况谈一下辨治体会。1气虚发热主症:发热,多为低热,常在劳作后发生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出,易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  相似文献   

16.
1 厨师   案1:李某,女16岁,学生。主诉:发热10天。体温最高达40℃,尤以午后为甚,发烧前啬啬恶寒,用百服宁可退热,但旋退旋起。某院实验室检查,排除伤寒、疟疾、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以静脉滴注青霉素、丁卡、洁霉素治疗无效。诊断为病毒性感冒。遂来中医门诊治疗。复查血常规正常。刻下:恶寒发热,T38.7℃,汗出不畅,头晕头痛,脘痞纳差, 肌肉关节酸痛,无咽痛、咳嗽、咳痰,二便调,舌苔白黄而腻,脉细滑数。体检无阳性体征。中医诊断:湿温。仿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药用:藿香、佩兰、干荷叶各10g,白豆蔻、香薷各3g,杏仁、薏苡仁各30g,鸡苏散、茯苓、神曲各15g,青蒿、半夏、厚朴花各9g。3日后复诊,午后体温38℃左右,仍头晕身倦,纳少, 药已中鹄,再守前法,减藿香、佩兰半量,去香薷,加清水豆卷9g继化余湿,又进5剂,言药后微微汗出热退,神清身轻,唯纳谷不馨,口淡无味,舌苔薄白,继以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相似文献   

17.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提出因寒而出现热证这一问题,其难以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因发知受"的理论解释。挖掘《黄帝内经》理论并参考历代中医文献中相关内容的探讨,总结了阳郁而热、重寒则热、相争而热,因体而热四种学说来解释这一问题,并就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发热是临床常见病症,外感、内伤等诸多原因均可引起发热,不同病症用药各异。现将临床上不同发热病例辨析如下。1外感发热谭某,男性,8岁,2009年9月12日因发热5 d就诊。该患5 d前突然出现发热,咽痛,在诊所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以阿奇霉素静滴后热退,但晚上仍发热,体温38.4℃,咽痛,自汗,眼周  相似文献   

19.
因手术而造成人体组织受损,气血紊乱,阴阳失衡,抗病力低下,往往术后几天开始发热。笔者采用辨证施治,疗效卓著,现介绍如下:1术后感染发热,透热转气取效人体组织因受手术破坏,或因伤口感染,引起发热,西医使用多种抗菌素治疗无效,转用中医药治疗每每收到理想的效果。人体组织受到手术创伤后,毒素入侵有机可乘,其邪循切口进行人人体,熏灼肌肉血络,因而恶寒发热,局部组织红肿热病,脉浮数或洪滑,舌质红、苔黄,辨证从卫气营血着手,治疗首先应透邪兼清气热,选用银翘散加石膏、赤芍等,既清气分之热,更使热毒之邪从肌表缓透…  相似文献   

20.
发热为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临床表现以持续性低热,少数可以表现为中等度发热或高热,一般发热不恶寒,午后潮热,或发热反复发作,或发热有定时为特点.以肺癌、肝癌、大肠癌、胃癌、胰腺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等为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