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伤寒论》中关于消谷善饥、饥不能食与饥不欲食的论述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三者的病机进行分类;消谷善饥的病机为胃火炽盛、瘀血内停、瘀热互结;饥不能食的病机为胃虚气逆、胃热腑实、胸中郁热、痰饮阻胃;饥不欲食的病机为上热下寒。  相似文献   

2.
脾胃在消渴病中的作用机制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病是由于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毒邪、劳倦损伤、嗜食醇酒肥甘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以热结阴伤为基本病机,以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量多、尿有甜昧、疲乏无力或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后期气阴两伤、脉络瘀阻,晚期气血阴阳俱虚,痰瘀互结,多脏受损、筋脉肌肤失养,可诱发水肿、胸痹、中风、目盲、痿痹、脱疽等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曹立虎 《河南中医》2020,40(2):196-198
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病机有胃火炽盛、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瘀热消谷、痰热消谷等。糖尿病初期,痰热、火热之证常见,患者出现多食易饥表现,应考虑痰热消谷、火热消谷,选用白虎汤、玉女煎、消渴方等加减治疗;病程日久,火热伤阴,壮火食气,出现气阴两虚等表现,此时出现多食易饥症状,则需考虑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等病机,采用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故在使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消谷易饥效果欠佳时,可考虑瘀热消谷的因素,采用桃核承气汤、白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与痰湿关系密切,针对该病机引起的饥饿感,在清热的同时,还应化痰除湿。糖尿病病程日久患者,饥饿感病机复杂,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非低血糖状态下饥饿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产生机理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本病可归属于中医"消谷善饥"范畴,且其病机不同于"胃腑燥热,阴液被伤"的传统理论,虽为胃腑燥热标于实,却内因中焦气亏而本于虚。据李东垣"阴火"理论,脾胃气虚、阴火内生、上乘土位是最终导致消谷善饥的根本病机,治用甘温除热法,补气升阳,截断病势,从而治疗糖尿病非低血糖状态下饥饿之症。  相似文献   

5.
消渴病是由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损伤、嗜食醇酒肥甘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以热结阴伤为基本病机,以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量多、尿有甜味、疲乏无力,或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刘玉玲  张国骏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14-1616
中医常变思维是中医学习和临床上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即在掌握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拥有知常达变的思维和能力,防止以常赅变导致失治、误治。而消谷善饥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病机为胃热炽盛,笔者通过翻阅有关文献发现消谷善饥证型寒热虚实各不相同,病位在胃而不止于胃。故笔者运用常变思维分析消谷善饥,总结出消谷善饥的证型从虚实角度讲实证为常,虚证为变;从实证角度讲胃热炽盛为常,湿邪、痰浊、瘀血与胃热相合致消谷善饥为变,从虚证角度讲阴虚燥热为常,脾胃气虚为变;从病位上讲消谷善饥是脾胃的一种症状,故病在脾胃属常,病在脾胃而兼夹其他脏腑的病变和病理产物为变。  相似文献   

7.
答:胃为阳土,主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胃中有热故常见消谷善饥,嘈杂、口渴思冷饮,口秽,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脉洪数等症状。用清泄本属正治大法,药如生石膏、知母、滑石、黄芩、黄连、栀子等。方如白虎汤、清胃散。有的患者服药后减轻,停药则病势如故,缠绵起伏。究其病源机枢,胃为阳士其性燥,胃热久留,消灼胃阴,耗损津液,阴液耗伤,燥涩生瘀,瘀热搏结,胶结难解。  相似文献   

8.
<正> 一、消谷善饥当分寒热虚实消谷善饥证,系指食欲亢进,食下不久,即感饥饿,甚至食难知饱而言。先贤多据《内经》立论。如《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素问·气厥》所述,“食协”乃为“大肠移热于胃”,或“胃移热于胆’所致。因胃主腐熟水谷,胃中热,则腐熟作用太过,津液不荣肌肉,故“善食而瘦”。《素问·腹中》谓之消中;《丹溪心法》称中消;《医学纲目》直接说:“中消者,经所谓之消中”;《证治要诀》称消脾;《辨证录》称胃消等。虽名称各异,但云其病机概属脾胃燥热之证,历代医家多宗此说。因消谷善饥与中消证均有食量大增表现,且中消又较多见,故有些人直将中消与消谷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大样本慢乙肝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在慢乙肝不同病程中瘀热病机的临床分布特征规律。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82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不同病程阶段的临床表现,比较瘀、热并见及瘀热相博病机证素临床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结果:①慢乙肝不同病程湿、热、瘀、毒临床证候表征客观存在,热、瘀在所占比例分别为69.87%和68.29%。②慢乙肝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的加重或病程的延长,瘀、热并见及瘀热互结病机证素出现比例增多。③"瘀、热并见"及"瘀热互结"两组间症状分布有差异,年龄、病程及舌脉分布无差异,两组数据合并后有426例重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瘀热互结病机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瘀"、"热"证候并见来体现,但并非完全等同于"瘀"证候+"热"证候。  相似文献   

10.
周仲瑛肝病“湿热瘀毒互结”复合病机的立论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莉  叶放  郭军 《江苏中医药》2010,42(12):4-6
围绕周仲瑛教授肝病湿热瘀毒互结复合病机理论,回顾分析了古代中医文献相关理论源流和现代肝病理论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肝病临床实践认为现代中医依据相关标准制定的肝病辨证分型论治具有局限性;基于肝病湿热瘀毒互结的临床特征,强调肝病湿、热、瘀、毒、郁等多种病理因素之间相互滋生,胶结和合,进而提出"湿热瘀毒互结"为其基本病机特点;瘀热相搏是患者病情加重、慢性化和难治性的关键所在,提出清化湿热瘀毒法是各型肝病的共性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1.
论糖尿病与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有关病本的记载,散见于中医籍“消渴”、“消瘅”、“风消”、“膈消”、“肺消”、“消中”、“肾消”等门中。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首先谓“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等理论。临床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系统总结与分析肥胖与痰瘀互结病机的相关研究,提出痰和瘀是肥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单纯性肥胖、均一性肥胖病机以痰湿为主,腹型肥胖病机痰多兼瘀,肥胖并发症病机多痰瘀互结。由单纯性肥胖、均一性肥胖发展到肥胖并发症,病机经历了由痰致瘀而成痰瘀互结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血瘀是临床重要的病机之一,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血瘀日久可生风致瘀风内动,并常与其他内风相兼出现;瘀血蕴积日久可化毒,毒又可致瘀,毒瘀从化,引发诸多临床急证;瘀血还可与痰浊、内热相互搏结形成痰瘀互结、瘀热互结证,而血瘀化风、瘀毒从化、痰瘀互结、瘀热互结多见于老年病、慢性病或疾病的危重病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因痰致瘀,痰瘀互结”为贯穿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应不同时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痰瘀致病病程绵长,病因病机复杂,初起病情轻浅,日久逐渐入里入络而呈现痰瘀与湿、热、毒、虚相互胶结的状态。文章针对心血管疾病不同阶段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的特征,根据“痰”“瘀”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交互状态,从“痰浊-痰结-痰瘀”凝练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的演变过程,以期丰富痰瘀互结证的证候辨识体系与临床特征表达,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消渴证治     
消渴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为其特征的一种病证。古代医家根据病机、症状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医学心悟》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结,谓之消。”说明了燥热聚结胃肠,津液被灼,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故《医学心  相似文献   

16.
由于感邪种类及轻重不同,正邪强弱盛衰差异,治疗正确与否诸因素的互相作用,决定着病理机制及其改变。《伤寒论》中有关饮食失常(包括不欲饮水,口渴欲饮,消谷善饥,不欲进食等),都是一定病机所产生的临床表现。通过对饮食失常等症状归纳分析,每每把握发病的机制,从而找出正确治疗原则,使疾病得以彻底痊愈。由此可见,对饮食失常病机的探讨,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一、不欲饮水不欲饮水有口不渴,意欲饮水反不渴,水浆不下,水药不得人口等轻重不同之分。主要病机为汗伤胃阳,受纳失调;脾虚寒盛,运化失司;邪郁于表,热被水劫;邪水互结,升降  相似文献   

17.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癖,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8.
蓄血证出自《伤寒论》,其主要病机为“瘀热互结下焦”,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为主。通过分析研究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报道中许多男科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精囊炎、附睾炎等均可见到瘀热互结的病机,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也都显示采用凉血散瘀的治法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我国古代医籍中早有相关文献记载并论述。贾树培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心气虚、心阳虚是本,痰瘀互结为标,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输布失常,终致痰瘀互阻而为胸痹;另,脾胃损伤,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心失所养亦能导致胸痹的发生。痰、瘀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故临床以痰瘀互结为辨证要点。贾树培教授以痰瘀同治为指导,根据痰瘀互结的证候特点及临床表现思想,采用"祛痰活血,通阳开痹"的治法,辨别痰瘀的轻重,权衡治之,同时顺应痰瘀互结证的发展趋势,即使在本病初期也应兼顾活血或祛痰。另外,对于痰瘀互结的辨证施治应重视气机的调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瘀自消。选《金匮要略》中"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失笑散"进行组方加减,诸药共用,相辅相成,共奏祛痰活血、通阳开痹之功。临证中除熟悉掌握痰瘀互结的辨证施治要点,同时应认识到胸痹病因病机复杂,密切结合患者的证候表现灵活施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论糖尿病与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有关本病的记载,散见于中医古典医籍“消渴”、“瘅消”“风消”、“鬲消”、“消中”、“肾消”等门中。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首先谓“二阳结谓之消”,并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以及“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等理论。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患者,大都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疲乏无力、视物昏花、大便秘结或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