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饮食的宜忌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点,是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对寒热虚实不同属性的患者,进行合理饮食调配护理。中医学根据疾病表里、虚实、寒热的不同属性,总结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因此,产生了对不同属性疾病的饮食宜忌的理论。如虚寒患者宜食温性食物,如:牛羊肉、桂圆、红枣、荔枝等,忌食猪肉、梨、西瓜等。实热患者则应食清凉食物,如:梨、西瓜、黄瓜等,忌食温性食物。水肿病患者宜吃冬瓜、鲤鱼,忌  相似文献   

2.
正秋高气爽,正是层林尽染五谷丰收的季节,但秋天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段,善养生者在这个季节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运动都应以"收敛"为主。学会"宁静致远",使情志安宁,是秋季养生之首选。秋季内应于肺,在志为悲(忧),而悲伤易伤肺;而乐观、豁达可以化忧伤为欢欣,化悲秋为欢乐的季节。秋季饮食宜少辛增酸,滋阴润肺。《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以补酸,而辛辣将耗散肺气……"故秋季饮食应多选酸性蔬菜,如莲藕、菠菜、番茄、香菜等,少吃葱、蒜薹、韭菜、辣椒等。《饮食正要》载:"秋燥宜润、禁寒饮。"故秋季宜食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西兰花。这其中,芝麻、枇杷的功  相似文献   

3.
秋季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寒热多变,易伤风感冒,旧病易卷土重来。"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进补正当时","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平补",秋季是进补好季节,同样要"辨证用补",分清寒热虚实。饮食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根据气候特点,从饮食、药膳、进补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调补,对健康大有裨益,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4.
儿童多动症的饮食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多动症是指脑功能轻微障碍,导致上课不能静心听讲,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完成作业,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易发脾气,自我控制力差等,本病多见于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平时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宜选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多吃牛奶、鸡蛋、瘦肉、动物肝脏、鱼类、新鲜蔬菜、水果、大豆及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及卵磷脂的食物,牡蛎、花生、果仁等含锌丰富,有调节脑细胞代谢,改善益智功能的食物,也宜经常食用。少吃甜食,少吃或不吃某些食品添加剂及人工色素的食  相似文献   

5.
谷玉菊 《中医杂志》2003,44(Z1):232
调理饮食:少吃或禁食刺激性食物,如白酒、辣椒、生葱等;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以保持软便.不宜吃山楂类食品(酸主收敛)、柿子、柿饼等食品(含鞣酸主收敛)可促使便秘.  相似文献   

6.
防秋燥伤肺     
邓勤 《家庭中医药》2011,(10):34-35
老人因对秋天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力差,极易患上"秋燥综合征",可见头痛、咽干、鼻塞、咳嗽等症状,尤其是咳嗽让人备受折磨。要想预防需注意饮食以清润为宜,平时要多喝开水、淡茶,多吃些萝卜、银耳、梨、柿子和香蕉等能润肺生津的食物,忌烟限酒,少吃辣椒等燥热之品,注意暖腹,少吃生冷,适当进补,从而增强体质。  相似文献   

7.
中医养生之术源远流长,术后饮食疗法也是一门学问,蔡炳勤根据患者及家属术后常关注的饮食问题,总结了中医饮食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四个具体应用:一是针对如何快速恢复术后肠胃功能,提出"叩齿吞津,知食善饥"的做法;二是针对术后"应该吃什么"问题,提出"食物自适,胃喜为补";三是针对术后"不应该吃什么"问题,提出"求其所宜,避其所忌",并强调要正确认识"发物";四是为预防术后无节制饮食引起胃肠功能障碍,提出"食贵有度,谨防'食复'".  相似文献   

8.
秋高气爽。气候干燥,气温逐渐降低,湿度逐渐减小,有时秋雨连绵,天气忽冷忽热,变化急剧。因此平时要多饮水,以维持水代谢平衡,防止皮肤干裂、邪火上侵,应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清热解毒之效;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秋季气温凉爽、干燥。饮食上应“少辛增酸”,以养肝气。秋季应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生葱等,多吃食用芝麻、糯米、蜂蜜、荸荠、葡萄、萝卜、梨子、柿子、莲子、百合、甘蔗、菠萝、香蕉、银耳、乳品等柔润食物。此外,也可吃点用人参、沙参、麦冬…  相似文献   

9.
    
秋季多食百合好处多百合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药用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中有百合可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之记载。秋冬季节正是吃百合的最好时机。  相似文献   

10.
正春季为肝火旺的季节,春季养生重点在于养肝。肝火旺,则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中医学认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也就是说,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会使肝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就可有效调节肝火。春季饮食要少食酸涩、油腻和忌酒。春季的新鲜水果一定要等熟透转甜才能食用,不熟的水果太酸,吃多了也易伤  相似文献   

11.
正冬令养生的饮食要适当温补。冬季养阴重在补肾阴,饮食要清淡,可多食山药、红薯、马铃薯、栗子、核桃等益肾食物。冬三月,为增加御寒能力可多摄入热量较高的食物,少食生冷、燥热之品,少吃葱、辣椒、韭菜等辛辣、发散阳气之物,以免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导致便秘、鼻衄等症,可多吃大枣、芝麻、干姜、红糖等温中散寒的食物。冬季进补宜根据地  相似文献   

12.
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调节饮食的品种和数量,以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食疗方法之一。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指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可见季节的变化和调整食物的种类对保持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在选择具体食物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个人的体质及其他因素,以增强饮食养生的功效。春季饮食重在散阴寒助阳气抑肝扶牌春季的饮食养生宜选择一些能帮助阳气升散、调畅气机的食物,而温性之品有散阴寒、助阳气之…  相似文献   

13.
<正>肾囊肿患者如果有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所以肾囊肿的饮食宜新鲜清淡,又富于营养,多食水果,还有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和油腻的食物。肾囊肿饮食原则:不偏食,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牛奶、鱼虾等均可食用。  相似文献   

14.
<正>进入秋季,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下降,而且经过酷夏各种冰冻食物的轰炸,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此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秋季进补前重在养胃。秋季养胃要遵循三原则: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吃霉变、熏烤过度的食物。2)保持营养均衡。多食煮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尽量少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尤其忌贪食生冷的瓜果。3)先泻火,再进补。秋季调理要先泻胃火,待燥火退后再进补。同时,注意胃部保暖,适当运动。进补可遵循"三适"原则:适合、适度、适量。并非所有人都能"虚则补之",也不是食物越贵越补,一味滥补可能  相似文献   

15.
杨力 《科学养生》2014,(10):12-12
<正>秋季气候变燥,应该多吃甘凉滋润的食品,如梨、苹果、枇杷、南瓜、莲子、芝麻、核桃、杏仁、百合、银耳、白果等。秋天阳气逐渐收敛,脾阳不足的人容易出现腹泻,小儿尤其容易发生轮状病毒性腹泻,要注意防寒保暖,不可多食冷饮。古人云"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阴"。下燥者多见大便干结难解,可用香蕉、蜂蜜、胡麻仁、阿胶等食物、药物润肠通便。秋季皮肤容易干燥,可选用银耳等防止皮肤干裂、脱屑、老化过度。饮食不要贪凉喜冷,也不宜过热。羊肉、鳝鱼、辣椒、生蒜、酒类等不可多食。因为热性食物易动阳气,  相似文献   

16.
[歌诀] 立夏养阳重护心, 调息静气午觉稳, 常食葱姜做有氧, 晚喝酒粥气血畅, 牛奶豆肉补营养, 果蔬纤维菜粗粮. 1 原文解释 立夏养生的重点在于养阳、养心.饮食上应多吃葱姜等升发阳气的食物,晚饭宜常食粥以养胃生津,可少量饮酒以行气活血;适量食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搭配粗粮.  相似文献   

17.
就饮食原则而言,病人宜补益饮食,加强营养,以补气养血;宜食易消化之品,以顾护脾胃;宜作汤食,以促进乳汁分泌。不宜生冷水果及寒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及涩滞经脉;不宜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耗损气血。  相似文献   

18.
要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甜味饮料。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为什么排便与补津液有关呢!因为长期便秘,"火"发不出去,自然灼烧津液了。多运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自然充溢。饮食宜偏寒凉,而温热类。如羊肉、狗肉、虾、韭菜等,少吃为妙。寒凉食物很多:豆腐、黑豆、梨、银耳、  相似文献   

19.
[歌诀] 惊蛰闻雷万物长,调达肝气和阴阳,多练静功防冷风,温补忌怒肝脾祥,少酸多甘温不燥,多食野菜保安康. 1 原文解释 惊蛰时"春雷响,万物长",养生要重视调达肝气、平衡阴阳.饮食上宜少吃酸味、多吃甘味食物以健脾,适当食温热食物以壮阳御寒,多食野菜亦有利于健康;选择慢跑、太极拳、放风筝、坐功等较柔和的运动方式;精神上注意调节情绪,切忌妄动肝火.  相似文献   

20.
慎起居 夏天日出早,应适当晚睡早起,呼吸新鲜空气,有益增强体质;每天应抽时间午睡一会儿,午睡可补充睡眠不足,恢复精力。 调饮食 夏季炎热,宜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或蔬菜大鱼大肉、油腻辛辣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