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在人体脏腑经络之生克关系协调及阴阳升降、气机调畅之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君火以明的异常状态就是君火不明,包括心火不足而出现精神萎靡、神识不清等症;相火失位,或因元阳不足,水寒不养龙;或因元精亏损,水浅不养龙,致坎水失其蛰藏,相火浮游在上而出现阴虚火旺;或由心君失其镇纳,致相火失去主宰致肝胆疏泄不利;或熏蒸三焦致气机调达失畅;或由脾胃虚弱,中焦土不伏火,致"阴火"乘位。总之,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则心肾不交、相火妄动。  相似文献   

2.
<正>君相二火最早出现在《内经》的运气篇,即《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可惜《内经》对君相二火并未做更多相关的描述,且历代许多医家都作了一番论述,各执其理,从而给后来者正确认识君相二火带来困难,那么什么是君相二火呢?在此,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解。1君相二火的概念、内涵《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灵枢·口  相似文献   

3.
中医脏象学说有“君火”、“命火”、“相火”三种名称,它们的含义各有不同,初学的人一时难以理解。今就前人论述结合个人的体会,试辨如下: 一、何谓君火? 君火者,心火也。《内经》云:“君火以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张景岳的《类经附翼》云:“心者,为神明之府,故曰君火以明。” 心主神明的心,实为大脑,为一身之主宰,乃最高之统帅。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营卫气血,上下内外,阴阳调和,俱赖于此。取火光照明之意而形容之,  相似文献   

4.
心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体,神是心之用,心之用不同则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化识神的特性称为君火,同时伴随元精从元神分离化为相火以生长后天有形身体,后天精血又成为识神的能量来源。君火主智明,统形而上与形而下,是纵向的概念,相火是形而下的横向概念。一纵统五行,这就是《伤寒论》六经之来源及火有二数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5.
君火寓神明活动,居上而主静;相火蕴脏腑功能活动,处下而主动.生理上君火顺从自然不妄动,相火动而中节,裨补机体,生生不息;病理上君火为物所感则妄动,相火亦随之妄动,火起于妄,变化莫测,煎熬真阴,变症丛生.这种"君相互感"学说从生命的高层次上揭示了人体心和身的整体调控模式,它肇始于金元时代的刘完素及朱震亨,发展于明代张景岳、赵献可,后世医家又不断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内经》创立君相火的思路和初创原型。方法运用“反类比法”跳出人体回归自然。结果君火的初创原型是阳光,相火的初创原型是火山。结论君火是人体的天火,相火是人体的地火。  相似文献   

7.
话引火归原     
现在一般谈到“引火归原”之义,即认为是用热药治浮游之火上炎之病。用药多为桂、附,温下焦之阳,更有者把吴茱萸敷脚心治口舌生疮之法照搬过来,幻想作为内服亦能有效,实不知这样以来,如火上加油,势必使病情加重,害人非浅。溯本求源,是不明人身水火阴阳之理之故。 人身之火有二:一曰君火,一曰相火。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为君火,为神明之主,肾为相火,为发生之根。又肾为水火之脏,不但内有相火,还有真水,故在正常情况之下,相火蒸腾真阴上济于心,心得真阴滋养而不亢盛,故能“明”;心火因此也能下交于肾而形成…  相似文献   

8.
刘完素在深入研究发掘运气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火热理论,并重用寒凉药以治火热病证,倡导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攻下养阴及养肾水、泻心火等治疗方法,拓展了中医治疗温热病的思路。同时,刘氏还着力阐发《内经》亢害承制理论,发展了五行学说,以内风和相火论中风,提出"阳火"命题,倡言"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初步建立了相火理论的轮廓。为中医的理论建设和临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有关相火的实质,相火与君火、命门之火、少火壮火、龙雷之火、阴火等的关系,相火理论的认识根源和哲学根源,相火理论与熵值理论的结合等问题。认为研究相火学说时,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各家学说,并不应当忽略对其认识根源和哲学根源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学习郑钦安先生的三焦理论,指导临床运用扶阳药物的理路。[方法]立足于理解郑氏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以元阳、三焦、君火、相火、中土为联系线索,参照郑氏原著的相关论述,阐述三焦的一体性及相关性、三焦阳虚的表现及用药思路,并列举笔者案例予以佐证。[结果]郑氏认为三焦实为一焦。上阳统以君火,下阳统以相火,二火同为一气,二火往来化生中土,中阳不运,上下即不相交。元阳之根在肾,培根之本在脾。临床用药上须注重三焦的一体性,发挥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及发挥中阳的运转和培根作用。[结论]郑氏临证用药紧扣三焦气机,示后人一套简洁而深刻的中医思维,对运用扶阳药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类经》注文不仅阐释了《内经》的旨意 ,也体现了张介宾的学术特色。其学术特色主要有 :从属虚属实或有邪无邪阐释病机十九条 ;从精气互生观点阐释天癸的含义及虚证的病机和治法 ;认为君火相火皆为人之阳气 ,阳在上则为君火 ,阳在下则为相火 ;论治疾病强调补虚和温补阳气 ;发挥命门学说和医《易》同源思想等  相似文献   

12.
著名新安医家孙一奎深受金元医家学术流派及相关医家的思想影响,汲取了朱丹溪、汪机等医家学术思想,撰著了《赤水玄珠》。通过探析其《赤水玄珠》总结"外内君相"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等。孙氏严格地指出君火相火有天人内外之分,完善了君火相火论,对后世辨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君火、相火、命火是中医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内部的生理之火,又相互协同主宰着有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历代医家对这三种生理之火多有论述,但又歧义纷呈;对三火的内涵及外延亦颇多争议之处。我们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并结合临床实践,对三火的概念有了一些新的认  相似文献   

14.
针对李东垣"阴火"的内涵,从其生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到病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展开论述。认为"阴火"的实质是妄动之相火,并归纳了阴火产生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5.
相火论     
《内经》对“相火”并未阐述 ,高校教材第五版《中医基础理论》在论“肝阴不足”、“肾阴亏虚”时仅提出“相火上亢”、“相火亢盛”、“相火妄动”等名词 ,也未对其做阐释。查《简明中医词典》“相火”条释为“与君火相对而言 ,二火相互配合 ,以温养脏腑 ,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相火的根源发自命门 ,而寄于肝胆、三焦等脏腑内”。“相火”一词在祖国医学中被引用于作为人体生理病理的说理工具 ,首见于宋金时代医家刘完素 ,刘在《病机论》中引“《仙经》曰 :心为君火 ,肾为相火”。谓 :“七节之傍 ,中有小心 ,是言命门相火”。并对“命门相…  相似文献   

16.
针对李东垣"阴火"的内涵,从其生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到病理"心火"、"君火"、"相火"观展开论述。认为"阴火"的实质是妄动之相火,并归纳了阴火产生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7.
火的概念火与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极便是火,为六淫之一,其性质属阳,病证都表现为热性。生理上的火是生命的动力,为阳气所化,如“君火”、“相火”。君火指心火,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相火来源于命门,即肾阳,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是其它脏腑之阳的根源。用现代医学的话讲即是人体热能的发源地,有推动全身各脏腑活动的作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朱丹溪对耳鸣、耳聋的辨治特色,以期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有益思路。[方法]分析朱丹溪系列书籍中有关耳鸣、耳聋的相关条文,总结其从虚实两端、内外合邪、气血痰郁及内治外治等方面的辨治方法。[结果]朱丹溪强调"耳鸣、耳聋属火",认为本病证型包括虚火、实火虚实两端。以"气血痰郁"为纲辨治,认为少阳、厥阴气郁化火挟痰为本病实证最常见的发病因素;少阴元气、精血亏损、相火妄动为本病虚证最多见的致病因素;正虚邪壅为本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四时邪气乘虚而入或致七情郁结生痰化火,从而诱发或加重耳鸣耳聋。临证"脉症相参,详察病机",实证善用清、开、消、通、汗、补诸法助"行气活血解郁,清热祛痰通窍",虚证善于补中兼缓、兼升、兼降,"阴血亏虚,相火妄动,四物为本;元气亏虚,相火妄动,温存以养",并用"内治为主,兼容外治"等辨治方法。[结论]朱丹溪认为耳鸣、耳聋多为郁火挟痰之实证或气血不足、相火妄动之虚证,实证以行气活血解郁、清热祛痰通窍立法,虚证通过补血养阴或温补助阳之法以降虚火,其辨治思想具备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元御在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胆之“甲木下降”与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密切的关系。胆为甲木,化气相火,一气周流,肺、肾、心、肝乃至胃家和膀胱等,其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无不与胆之甲木下降、相火潜藏有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甲木不降,克胃土,则胃气上逆,胆之相火扰心火则心君躁烦,甲木、相火逆升刑肺而致咳嗽和鼻渊,相火不藏于肾导致源泉失温、生气绝根,胆气不降易致肝木不升、郁结生风。因此在治疗上,降甲木、潜相火,乃是针对气机逆乱而从胆论治的治疗大法。探讨甲木下降的理论,可以补充丰富脏腑升降制克理论,对《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提出新的诠释,并为临床提供较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朱丹溪君火与相火的关系论中医心理调节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古人谈生理、言病变每每提到"火"的问题.元代医哲大家朱震亨 (公元1281~1358年)集金元医学发展之成果,又从宋代理学的"太极-阴阳-动静"理念中感悟出"动气是火"的道理,提出了著名的"相火论".朱氏指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格致余论*相火论>). 相火还被喻为"龙雷之火",是因为它不同于五行之火,具有"水中之火"的特性,而且不为"水灭湿伏".孙思邈喻之为"膏火"(<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赵献可称之为"得湿而芮,遇火而燔"(<医贯*相火龙雷论 >);张景岳把它叫做"油火"(<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而仙佛谓之"三昧真火".医家认为龙火发源于肾,龙潜深水,水盛则腾,以喻人身生机所在;雷火发源于肝,雷生雨中,雨大雷厉,以喻肝的生发之性.下焦既为肝肾所栖,又为精宫、血室所处,内藏"天一真水"……其中既包含了人体的生殖之精,同时也包含了"天癸"(<素问*上古天真论>用以描述性激素的产生、释放和衰退所带来的生理与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