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对其用药时间进行分析,了解目前此药治疗AS的现状,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间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45例AS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纳入研究的AS患者共45例,其中男42例,女3例。对所有患者用药疗程进行分析,36例已停药,半年停药患者数为22例,占停药组总患者数的61.11%;1年内停药患者11例,占停药组总患者数的30.56%,2年内停药患者2例,占停药组总患者数的5.56%;2年后停药的患者1例,占停药组总患者数的2.78%。未停药组9例中最少使用次数为3次,最长使用次数为25次。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患者在经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BASDAI评分明显下降(P<0.01),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廓活动度在治疗6周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的36例患者中,具体停药原因如患者经济条件、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其他因素中,以经济因素占主导地位。结论英夫利昔单抗治疗AS起效快、疗效好,维持治疗可获得长期缓解,半数患者在治疗半年后选择停药,阻碍其使用的是其高昂的价格。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炎、肌腱端炎和脊柱炎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治疗AS的疗效有限.近年来,国外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治疗包括AS在内的脊柱关节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为AS的治疗带来J,曙光[1].英夫利昔单抗(INF)是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TNF-αIgGlk同型链单克隆抗体,它能靶定体内的TNF-α,与其特异结合,抑制它们的活性,由于INF能减轻AS的炎症反应,有效阻止关节骨质破坏,改善关节功能,降低致残率,在制止病情发展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我院自2008年首次开始应用INF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的关注和肯定,有许多AS病人接受INF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INF治疗的同时可出现多种皮肤不良反应,包括急性毛囊炎脱发、疱疹样皮肤病变、皮肤干燥、多形红斑、多汗、皮肤过度角化、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荨麻疹等[2].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1 岁,以"腰骶部疼痛僵直二十余年,伴张口困难1 个月",门诊以"强直性脊柱炎"收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患者于二十余年前出现腰骶部疼痛,并间断出现双膝、双髋、双踝关节肿痛,夜间痛明显,晨僵约2 h,发病过程中曾有足跟痛,发生过一次眼炎,无腹泻史,未经过正规治疗(具体方案不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s患者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后的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ACA)的变化。方法:对20例As患者均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每次5mg/kg静脉注射,于第0、2、6周用药1次,此后每隔6周用药1次。于用药前及治疗第6、12、24周时检测患者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及ELISA]及ACA(ELISA)的情况。结果:①抗核抗体:用药前有1例患者抗核抗体水平处于临界高值,用药后第6周该患者抗核抗体未检出;其余19例患者用药前抗核抗体均阴性,其中1例患者于用药后第12周检测抗核抗体阳性。②抗dsDNA抗体(IIF):用药前后均阴性。③抗dsDNA抗体(ELISA):有2例用药前轻度升高,用药第6周、12周抗体水平变化不大,第24周时1例患者抗体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正常参考值〈20U/ml),另1例患者抗体水平持续升高(119.2U/ml);其余18例患者用药前阴性,用药后有2例于第6周轻度升高,于第12周恢复正常。④ACA:20例AS患者在用药前抗体均阴性,用药后1例出现阳性,其余18例均阴性。⑤20例AS患者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未出现狼疮样临床表现。结论:AS患者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及ACA的出现与药物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146a、miR-155、miR-181a、miR-223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血浆、单个核细胞(PBMC)的表达水平,为研究miRNA在AS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和临床诊断价值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AS患者、其它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血浆及PBMC,RT-PCR检测miR-146a、miR-155、miR-181a、miR-223的表达量,ROC曲线评价其对AS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AS患者外周血血浆及PBMC中miR-146a、miR-155、miR-181a、miR-22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时其在PBMC中的表达高于其在血浆中的表达(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浆及PBMC中miR-146a、miR-155、miR-181a、miR-223对AS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结论 AS患者外周血miR-146a、miR-155、miR-181a、miR-223的表达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望使它们成为AS临床诊断的新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停英夫利昔单抗后用沙利度胺可否维持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病情的缓解.方法 40例经过为期26周的英夫利昔单抗(5mg/kg)治疗后达到AS疗效评价标准(ASAS20)并能定期接受随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l组给予沙利度胺150mg.每日1次,晚上口服;第2组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1.0g,每日2次口服;每个月定期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Bath 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PGA)、脊柱痛等,以病情复发作为随访终点.结果 37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其中沙利度胺组18例,SASP组19例,平均随访时间(9±3)个月,最长随访18个月.随访结束时沙利度胺组维持病情缓解率44%(8/18),SASP组15%(3/19),沙利度胺组的维持缓解率高于SASP组(P=0.0166).结论 沙利度胺有助于停用英夫利昔单抗后维持AS患者病情的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AS患者42例,均接受阿达木单抗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晨僵时间、BathAS活动指数(BASDAI评分)、AS活动评分(ASD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患者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抗体IgG、IgM、IgA均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自我认识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AS患者经阿达木单抗治疗后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均得到改善,临床效果较好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9.
《临床医学》2017,(5)
目的探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类克)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miR146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类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miR146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治疗后BASDAI、脊柱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晨僵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扩胸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iR146a表达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降低,观察组治疗后6周、12周miR146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症状及体征,同时能降低患者miR146a表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现临床上缺乏阻断本病进展及根治的有效疗法。现应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效果满意,但该药是生物制剂,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在应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2.
英夫利西单抗(类克)为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新药,英夫利西单抗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相关性炎症疾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1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类克进行治疗,患者出院后进行3~12个月的跟踪随访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发现在炎症因子的刺激下内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表达CD146显著增加,故推测CD146可能参与了组织的炎症反应.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2例,分为两组.活动期组46例,非活动组16例.同时选择同期医院健康职工和大学生20名为对照组.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初诊时评估BASDAI、BASFI、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总体评分(PGA)、夜间痛、总体背痛评分、晨僵时间并测定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6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20例正常人外周血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魏氏法测定血沉及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溶性CD146与各项检测指标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外周血清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较非活动期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6的表达水平与BASDAI呈正相关(P<0.05);累及外周关节型者血清可溶性CD146较单独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果表明,外周可溶性CD146表达水平的增加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的活动性有关,其可能参与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体会。在使用该药时严格低温保存,即用即取;药物现配现用,选择小号注射器的针头溶解药液,避免药液浪费;密切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如输液反应、呼吸道感染、结核感染、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因为该药的给药时间是按周排列的,不是传统的集中一个时间段每天用药的规律,不需要住院,因此加强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教育,以免延时用药,影响疗效。熟悉药物特性,如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标准、安全性、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每次用药前的检查等,了解患者治疗进展,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密切观察患者用药疗效,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第0、2、6周及以后每隔8周静脉输注英夫利昔单抗3mg/kg,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评定标准,在用药后第1天、第2周、第6周、第14周ACR20改善分别为7例(33%)、9例(43%)、15例(72%)、18例(86%)。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价比较英夫利昔单抗单药治疗,硫唑嘌呤单药治疗或2者联合用药治疗克罗恩病(CD)疗效。方法 105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成3组,每组35例。英夫利昔单抗组患者分别于第1天,第2周和第6周给予静脉输注英夫利昔单抗5mg/(kg·d);硫唑嘌呤组于0周,2周和6周口服硫唑嘌呤2.5mg/(kg·d);联合用药组为2种药物联合治疗。患者均接受30周药物治疗。观察各组临床缓解率和黏膜愈合效果。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L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服用糖皮质激素后26周,联合用药组患者较英夫利昔组和硫唑嘌呤组临床缓解明显。在联合用药组严重感染率为2.9%,英夫利昔组5.7%和硫唑嘌呤组5.7%。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WBC计数、ESR水平、CRP水平均明显降低,ALB、TLB水平均明显升高。联合用药组治疗后WBC计数、ESR水平、CRP水平明显低于其他2组,ALB、TLB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结论英夫利昔加硫唑嘌呤联合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可能预测因素。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行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12例,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上皮细胞来源的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ENA-78),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简易CDA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ESR、CRP、ENA-78和CDAI评分为(20±3.0)mm/h、(15.57±2.1)mg/L、(19.32±3.0)ng/mL和(478±36.12);治疗3月后为(7±2.7)mm/h、(8.62±2.7)mg/L、(14.81±2.7)ng/mL和(186±29.87);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ESR、CRP、ENA-78与CDAI评分有一定正相关性。结论对重度活动性UC、重度活动性CD及CD合并肛瘘患者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疗效确切,且随着ENA-78的下降,CDAI评分也相应下降,ENA-78可能成为未来预测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