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软瘫期穴取伏兔、血海、足三里等,痉挛期穴取环跳、血海、阳陵泉等,配合头针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即运动区);对照组不分期选穴、不用头针,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和"治痿独取阳明"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能步行的比率高于对照组[56.3%(27/48)vs 35.4%(17/48),P<0.05],且步速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尽快恢复患者步行能力和步速,且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和内科药物疗法,观察组加以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患者腕背伸时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手指(除拇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与前臂伸肌群EMG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手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TAM、FMA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EMG幅值、TAM和FMA评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3.
杨洁  宋丽静 《新中医》2021,53(13):143-14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CS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S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BI、FAC、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BI、FAC、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BI、FAC、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步行功能与平衡能力,疗效优于单用常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手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采用表面肌电信号(s 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及的肌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的肌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评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自身诱导法结合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表面肌电信图(s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肱二头肌肌力评估、肱三头肌肌力评估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诱导法的训练方法结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自身诱导法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软瘫期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任务导向型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评测法(FMA)、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76.5%(P0.05)。两组治疗后FMA、BI、MMSE、SS-QOL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FMA、BI、MMSE、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患侧SEP的N_(20)波幅均较同组治疗前增高,潜伏期缩短(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侧SEP的N_(20)波幅与潜伏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软瘫期患者的SEP、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电生理指标及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中风基础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上下肢痉挛状况[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和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肌电生理指标[H反射H/M max值、表面肌电值(i EMG)、均方根值(RMS)及中位频率(MF)]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明显高于对照组(73.8%)(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和下肢FMA评分、CSI评分、上肢痉挛分级、H反射H/M max值、i EMG、RMS及M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和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H/M值和肌电信号变化,缓解痉挛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和治疗组(分期针刺组)。后期应用运动功能评定(FMA)、步行能力分级(FAC)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但从治疗后FMA、FAC等量表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分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头针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BrunnstromⅠ、Ⅱ期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颅重复针刺组30例,康复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支持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治疗。康复组患者进行康复科常规功能训练。康复训练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患侧肢体上下肢主、被动关节功能训练、坐位、站立平衡等身体平衡协调训练。一日一次治疗,每次治疗40分钟,一周治疗5天,共治疗20天。经颅重复针刺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头穴运动区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一日一次治疗,每次治疗30分钟,一周治疗5天,共治疗20天。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BI指数评分、NIHSS评分、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指数评分、NIHSS评分、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主动收缩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FMA)评分比较,组内比较、组间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大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指数评分比较,组内比较、组间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大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组间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小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值)评定,治疗前后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内比较RMS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内比较肱二头肌、腕屈肌比较RMS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内比较肱三头肌、腕伸肌比较RMS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经颅重复针刺组大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穴运动区经颅重复针刺治疗对BrunnstromⅠ、Ⅱ期患者的患侧上肢屈肌影响大于伸肌。脑卒中急性期给予针刺和康复治疗对肢体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加快临床康复进度,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强化足背屈训练,对照组31例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31例予调督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FAC)、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均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FAC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足下垂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脑梗死后足下垂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侧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电针治疗,其中治疗组上午电针健侧穴位,下午电针患侧穴位;对照组上午、下午均电针患侧穴位。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M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积分肌电值(i EMG)及中位频率(MF)综合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i EMG及MF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及i EM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健侧与患侧交替针刺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我院住院医生电子病历系统检索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病历共521例,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采用相应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以手足十二针、火针为主,康复训练以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为主,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20次,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评价疗效。结果:①治疗后总体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软瘫期组与痉挛期组、相对恢复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痉挛期组和相对恢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其疗效可能与运动功能分期、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训练和头针治疗,对照组头针留针30min,观察组头针留针8h且在康复训练期间行针,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结果:两组FMA和BI评分均有明显提升,10m步行时间明显缩短,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和BI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10m步行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长留针配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步行能力和步速,优于常规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痉挛肌起止点浮针松解对缓解脑卒中后肘关节屈曲痉挛的疗效。方法:将54例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组)和治疗组(起止点浮针松解),每组各27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传统针刺法,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起止点浮针松解法,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的M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FMA及BI评分显示两组在治疗后及随访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肌起止点浮针松解治疗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肘关节痉挛程度,且在改善痉挛及远期疗效方面优于传统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舒筋解痉熏蒸方、捏脊和头皮针等三联疗法结合Bobath技术对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31例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三联疗法治疗组(简称A组,n=43)、Bobath治疗组(简称B组,n=44)、三联疗法加Bobath治疗组(简称C组,n=44),分别予以相应的方法治疗2个疗程,检测治疗前、后三维步态时空参数和踝关节痉挛肌及拮抗肌的i EMG、AEMG、CR等指标。结果:3组患儿治疗后的三维步态时空参数,腓肠肌被动活动状态下的i EMG及MIVC下的i EMG、MF、CR,胫骨前肌MIVC下的i EMG、MF、CR与各组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的C组与治疗后的A、B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舒筋解痉熏蒸方、捏脊和头皮针等三联疗法联合Bobath技术能改善步行痉挛型脑瘫患儿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等各项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