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需要众多肠道菌群的参与,与正常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各种生物细胞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等的发展,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众多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单纯性肥胖、脑部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肠道菌群与一些疾病的联系已经成为时下较热的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疾病有独特的效应,研究人员发现针灸能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进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态,认为针灸治疾病可能与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关。笔者就针灸通过肠道菌群对相关疾病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归纳。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灸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及动物实验都已证实针灸治疗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趋于平衡。该文整理了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方法的发展、针灸对胃肠道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调控作用,并对针灸干预肠道菌群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其平衡影响着宿主的平衡和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针灸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机制、应用三方面对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现状进行综述。整理发现“脾胃”学说是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基础,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多用于治疗肥胖、胃肠道、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微生物-脑-肠轴理论可能是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医“脾胃”学说理论,针灸调节肠道菌群是否能运用于更多疾病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检索2012—2023年研究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关系及针灸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针灸治疗PCOS的可行性。结果发现PCOS患者体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肠道菌群失调能引起PCOS患者体内低度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影响体内糖脂代谢平衡和雄激素水平。针灸治疗PCOS可能通过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道功能,通过“菌-肠-脑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现代研究发现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调节肠道菌群对于CFS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研究证实针灸能够防治CFS,同时也能调节肠道菌群,对于由CFS导致的菌群紊乱可发挥调控与保护作用。本研究拟从针灸对CFS与肠道菌群的影响入手,就三者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针灸防治CFS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肥胖与脾胃     
肠道菌群失调会产生疾病,疾病又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紊乱,在肥胖的发病机制中,运用中医脾胃理论可以较好地阐述针灸减肥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针灸减肥是以治脾为要,在治脾的基础上,配合其他治疗方法相辅运用,调理脾胃气机运动及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达到降脂减肥的作用。目前,针灸减肥在调节肠道菌群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及动物实验都证明了针灸治疗对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有积极作用。今后,从中医脾胃论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在肥胖发病发展过程中针灸减肥的作用机制,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曹雅茜  王杰 《光明中医》2023,(12):2418-2421
近些年来,“脑-肠轴”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从肠治脑的可行性。此文在“脑-肠轴”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共同指导下,探讨了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病机制、PSCI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调节肠道菌群治疗PSCI的针灸思路及其中医理论基础,发现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大大改善PSCI的治疗基础,而基于“脑-肠轴”理论针刺治疗PSCI是中西方医学融合的结果,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该对比PSCI患者肠道菌群的不同,尽可能建立统一的诊疗标准,结合“脑-肠轴”理论,以调控肠道菌群的正常生态为目标,研究新的针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胡芬  林冕  诸剑芳 《新中医》2022,54(16):151-155
以肠道菌群作为认识的切入点,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理论探讨分析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思路。分析总结认为,在现代医学上,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这一途径进一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中医学认为,脑与肠在脏腑生理功能上互相关联,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脑肠轴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重要的影响。针灸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脑肠轴、有效降低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最终实现从肠治脑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在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时,可重视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腹部腧穴的应用以达到良效。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改变、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增加导致了疾病发生发展,以肠道菌群为导向的治疗手段也逐渐增多。同时,由于药物干预未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在寻求替代疗法的过程中,针灸因其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少而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来调节肠道功能,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因此,本研究旨在论述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并从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属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高发于中老年群体,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非运动症状病变。因非运动症状直接影响治疗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指出,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抑郁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中医针灸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临床治疗特点,对于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均有着不错的疗效。此外,针灸对于肠道菌群亦有着不错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围绕三者的相关性展开讨论,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针灸在临床中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应用,推测针灸或许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帕金森病抑郁。  相似文献   

12.
“肺合大肠”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阐述了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生理上相互作用和经络上相互络属的表里关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会出现多种炎性反应,免疫系统遭到抑制,出现肺部疾患。针灸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对呼吸系统疾病发挥效应。本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实验研究,基于肺合大肠理论与呼吸系统疾病和肠道菌群的对应关系探讨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行性以及针灸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新的中医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稳态的改变会引起相应的疾病,恢复原有的稳态则可治疗相应疾病。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灸的作用目的是达到阴平阳秘,使机体恢复稳态,与肠道菌群稳态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而中医气机升降理论则可以用于针灸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疾病方面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与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异常关系密切,但针灸调节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详细总结CFS与肠道菌群、CFS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自然杀伤细胞毒活性、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生态失衡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具体表现,并阐述针灸对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调控机制,进一步解释CFS-肠道菌群-免疫的共生关系,提出今后可从肠道菌群紊乱-脂多糖过度释放-巨噬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探讨针灸治疗CFS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肠道菌群失调是国内外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热点之一。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气机升降、调控脑肠肽和炎症反应等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使肠道菌群恢复稳态。本研究基于脾胃学说理论,聚焦肠道微生态,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角度浅析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上行通路备受关注,即通过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通路影响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针灸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和调控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以针灸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为切入点的疗法有望成为脑卒中新的防治契机.笔者拟从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来探讨针灸预防脑卒中...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我国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其中痰湿中阻型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的证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是由于脾虚水饮运化失常,湿聚成痰阻于中焦,阻滞气机而使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致使血压升高。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对于人体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抑制炎症通路的激活,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健脾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体现。所以在治疗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上应从"脾"的方面采用健脾利湿化痰的治则来治疗。肠道菌群属于中医学的"脾胃"的范畴。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与肠道菌群的平衡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为当下的热门研究话题,其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也成为高血压病领域的新兴热点。肠道菌群既能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又可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免疫炎性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而针灸对于高血压病、肠道菌群及免疫炎性反应都有一定的正向调节。因此,围绕三者展开相关谈论,针灸从"脾"治疗高血压病的科学性,通过"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来探究针灸健脾法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推测针灸健脾法治疗高血压病,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微生态,降低免疫引发的炎症反应,进而防治高血压及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8.
当前,肠道菌群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脑卒中领域的新兴热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是一类新的危险因子,其通过细菌代谢产物或免疫机制可直接或间接影响IS的发生发展。而针灸对于IS、肠道菌群及免疫炎性反应均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本文围绕三者的相关性展开讨论,并基于"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探讨针灸在治疗IS中的应用,推测针灸或许可以通过纠正紊乱的肠道菌群,降低免疫炎性反应,进而促进卒中损伤后的脑组织及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目前国内对肠道菌群与针灸治疗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相关性研究的状况,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及临床研究在今后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三大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1999年7月1日-2019年12月1日,筛选符合预定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共纳入82篇文献,自2009年开始有针灸治疗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后文献量逐年增长;发表在41种期刊上,以《针灸临床杂志》所刊文献最多;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对此研究较多;52篇文献受基金项目支持;文献整体被引用量较低,有36篇文章未被引用,最高被引文献被引用频次为105次;17篇临床研究中有10篇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研究35篇,主要以各类疾病模型的大鼠为载体,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占主体,仅3篇研究健康鼠;临床研究17篇,均以患病人群为载体,以代谢性疾病为主;干预措施以艾灸、电针较多。结论 目前国内有关肠道菌群与针灸治疗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相关性领域的研究较少,其中多项针灸治疗菌群失调性疾病的机制研究都推测肠道菌群是针灸治疗作用的生理基础之一,针灸可以通过使菌群恢复再平衡而治疗疾病;在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中,偏向于观察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的变化,较少分析肠道菌群与针灸治疗效应及作用机理之间的关系;此外,临床研究样本量少、半随机或非随机,综述类文献引用目录局限等导致文献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针灸治疗疾病与肠道菌群调控的相关机制及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明晰肠道菌群在针灸治病机理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发现脑肠肽与胃肠动力,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部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也能调节脑肠肽和胃肠运动。本文拟从脑肠肽、胃肠运动等方面探讨脑-肠互动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