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鹏绪  辛随成 《中医杂志》2005,46(12):904-906
目的:对中风后患者背部红外热图进行观察,分析中风病机.方法:采集31例中风后患者及20例普通人的背部红外热图,对比其温度分布模式的差异.结果:普通人基本表现为高温区在脊柱区域及背部两侧上部,低温区在背部两侧下部,双侧基本对称.中风后患者督脉高温带断续、缩短;偏瘫患者背部两侧上中胸椎段明显失对称;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上背部低温区均出现在瘫痪侧,脑出血后偏瘫患者10例低温区出现在瘫痪侧,5例出现在健侧;2例狂躁症状患者督脉胸椎段出现低温带.结论:中风后病机包括督脉脉气失调和心肺脏气失调;脑出血后偏瘫病机与脑梗死不同;中风后躁狂患者应考虑阳气虚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体全背部红外热像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人体全背部温度分布的观察,了解人体颈肩背腰四部位正常温度值标准,并为热像图用于未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全背部的温度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颈部平均温度值为34.10±1.21℃;肩部平均温度值为33.94±1.18℃;背部平均温度值为33.55±1.25℃;腰部平均温度值为33.18±1.27℃。按照从颈、肩、背、腰部顺序向下温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全背部以脊柱正中矢状线划分为左右两侧,其温度以划分线左右两侧相对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红外热像图所观察到的颈肩背腰部位温度的正常值可为这些部位的未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对阳虚质人群督脉皮温的影响.方法 将78例阳虚质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自拟阳虚方贴敷干预,对照组采用自制安慰剂贴敷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前后阳虚体质量表积分、督脉腧穴(身柱、至阳、脊中、腰阳关)及督脉平均红外皮温变化,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阳虚体质量表积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亚健康人体全背部温度分布的观察,与正常人体背部温度值相对照,为热像图用于未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亚健康人群安静状态下全背部的温度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亚健康人员颈、肩、背、腰4部位的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2)亚健康人员颈、背部位的平均温度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肩、腰部位的平均温度左右两侧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对亚健康人体的颈肩背腰部位温度平均值与正常人的比较,可为这些部位的未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捏脊,俗称捏积,是小儿推拿疗法之一。多以3~5岁婴幼儿为主要对象,适用于消化不良、不思饮食或饮食异常、面黄肌瘦、腹胀大青筋暴露、头发枯黄而无光泽及便溏腹泻等病症。此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长期流传于民间,兹简述如下。 一、操作方法 患儿取俯卧位,术者双手拇指在前,食指在后,余下三指自然屈曲,自患儿长强穴提捏住皮  相似文献   

6.
小儿捏脊法     
<正>捏脊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健脾养肺,改善脏腑功能,不仅对反复感冒、发热等效果都非常好,还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等也有很好的效果。每个当父母的都应学一学。捏脊方法很简单,先让宝宝趴在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家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然后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  相似文献   

7.
对小儿厌食症捏脊疗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捏脊疗法在临床上仍然被广泛使用,尤以治疗厌食、疳积等疾病较为普遍,但迄今为止的文献报道多以临床病例总结为主,缺乏系统整理和总结。为此,笔者以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为例,以期能对这一传统疗法有所总结,也希望能对该疗法的规范化研究有所帮助。 1 关于手法 具体操作是从长强至大椎穴,以两手食指横压在长强穴部向上推,同时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合作,将皮肤肌肉提起,交替向上推捏至大椎穴为1次。连续推捏6次。在推捏第5、6次时,于腰椎和胸椎部用隐力将肌肉提起,每次约提7~8次;捏完第6次后,再以拇指从命门向肾腧左右推压。每周2次,8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妇女背部督脉红外热图的特征。方法:选取20岁及以上的269例女性志愿者,采集其背部督脉红外热图,按年龄分成A、B、C 3组,A组为绝经前整个生理期组,20~44岁妇女67例;B组为围绝经期组,45~55岁妇女112例;C组为绝经后期组,56岁及以上妇女90例。分别对背部督脉温度最高值、最低值以及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温度最高值比较,A组高于B组、B组低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温度最低值比较,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温度平均值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背部大椎穴至长强穴段督脉红外热图在温度表现上围绝经期整体要低于绝经前整个生理期以及绝经后期。  相似文献   

9.
白杨  郭义  王红 《河南中医》2012,32(10):1402-1404
目的:通过对捏脊治疗小儿腹泻相关文献的整理评价,提炼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以便于临床医师做出科学的决策.方法:全面检索相关文献,按照循证医学分级标准从高到低选出能够回答对应临床问题的证据,并采用RevMan5.0统计结局指标.结果:有17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尚未获得证据证明捏脊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性;有1项A级证据和1项B级证据证明改良的捏脊疗法可能优于普通捏脊疗法,1项B级证据证明捏脊疗法可能优于西药斯密达;4项C级证据证明捏脊疗法结合常规治疗可能优于单纯使用常规治疗.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肯定,特别是在与常规治疗相比,具有一定疗效优势,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或系统评价/Mate分析证明.  相似文献   

10.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晋代葛洪<肘后血急方·治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相似文献   

11.
小儿捏脊疗法为现今临床的一种常用推拿手法,其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其主要机理是通过调节经络,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重在振奋阳气,次在调节气血。小儿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脊背皮部、督脉、膀胱经、华佗夹脊穴等,而起到调节全身脏腑的功效。临床可以广泛运用,从而服务小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捏脊疗法是指按一定的技巧性动作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外治疗法中的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深受患儿家长的喜爱。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从手法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功锻炼对手部劳宫穴和少府穴红外热像图变化。方法:运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对38名在校大学生中医内证体察前后两手劳宫穴和少府穴分别进行远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结果:气功锻炼后两手劳宫穴温度升高,与气功锻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功锻炼后少府穴温度无明显变化。结论:气功锻炼可以提高两手劳宫穴红外温度,而少府穴则无明显变化,证明了劳宫穴在气功锻炼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应用红上线热像技术,以成年健康人为受试对象,重点观察石氏捻转补泻针法、传统捻转补泻针法、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针法等针刺手法的操作对人体皮肤温度场(温度分布)的影响,并与平补平泻针法、留针不施手法进行对照观察,此为第一部分实验研究,其包括:实验一"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和实验二"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合谷穴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观察其中效应差异最明显的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及远端能量代谢相关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ATP酶)活性的影响,并与不经针刺的正常对照组比较,此为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石氏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小鼠‘足三里'穴位局部及远端能量代谢相关酶影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效应的红外热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平  关卫 《天津中医》2002,19(1):80-8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背俞捏脊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作用。方法:选定本院在2017年4月-2018年6月接诊的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60例(背俞捏脊疗法)与对照组60例(枸橼酸莫沙必利),比较两组症状评分、任督二脉均温及复发率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复发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任脉温度、督脉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背俞捏脊疗法可有效提升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生安胶囊对人体红外热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适用于中医的方便客观睡眠评估技术。方法:开展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受试者为睡眠不佳的在校大学生,治疗组服用生安胶囊,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周期为108天。以人体红外热像的3个图像特征(眼特征,颈特征,右上腹特征)为观察指标。结果:红外热像能有效反映生安胶囊对人体的影响,试验结束时男性眼特征值以及右上腹特征值与特征值改变量、女性颈特征值与特征值改变量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相对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25.0%,组间差异显著(P=0.0001)。红外热像还显示了对照组在试验结束时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红外热像在睡眠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挑疗法是针灸学的一部分,在民间广为流传。近年来,笔者选用背俞穴为主,挑治颈淋巴结核(瘰疬)26例取得满意效果。治疗方法一、挑治选穴 1、常用穴: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等。 2、备用穴:大杼、风门、附分、魄户、膏肓俞、膈关、脾俞等。也可取相应的胸1~9椎“华佗夹脊”穴。一般一次选2~3穴(双侧);先由患处开始,逐渐向下选挑。原则上,挑过的穴位不再选用。二、操作让病人反坐在靠背椅上,两臂置于椅架上,充分暴露治疗部位。①选好穴位以龙胆紫或红汞药水作标记。②针挑治皮肤以碘酒、酒精作常规消毒。用  相似文献   

19.
令患儿伏卧于床上或母怀中,要卧稳,卧平、卧正、并防止碰伤。先点穴后捏脊,其顺序如下:先轻点天枢穴、关元穴三、五下,内关穴、足三里穴各三、五下,然后捏脊;术者立于患儿背后,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于脊柱之两旁皮肤之上稍着力于皮下组织,从长强穴开始,沿督脉向上推、捏、拿的综合性手法至大椎穴或风府穴为一遍,往复3~5次,于最后一遍时在长强穴、肾俞穴、胃穴各提、捏、拿一下(动作要迅速、协调有力),再轻点肾俞穴三、五下,然后用手指(手呈半握拳拼拢用指肤)轻轻叩击长强穴三、五下即可,一日一次,痊愈为止。  相似文献   

20.
应用红外热像仪进行颈腰椎病督脉运行不畅辨证,将抽象的督脉理论变得客观、具体、明晰,病理变化更加明显,辅助体质辨识,指导辨证用药,评价中医药和针灸治疗疗效及动态观察;软组织疼痛(颈、肩、腰、腿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急慢性炎症部位、范围、程度,心脑血管功能状态、血供情况,肿瘤预警指示,全程监视、疗效评估,以及在乳腺常规检查和体检中,弥补影像学缺陷,便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给临床诊治疾病,指导辨证,尤其是寒热辨证,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式,提高了疾病诊治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