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风寒感冒 麻黄汤、桂枝汤、葱豉汤三方为纯解表之剂,治疗外感风寒而无兼挟证者。麻黄汤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二药相须为用,发汗力强,并善宜肺平喘,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宜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之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以桂枝为君,配伍芍药,发汗之力较麻黄汤弱,但善于解肌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客表、营卫不和所致恶风汗出,发热头痛、鼻鸣干呕、苔白脉浮缓之外感风寒表虚证,及一切营卫失调的杂病、胎、产诸证;葱豉汤,药仅两味发汗之力最缓,适用于一外感风寒之轻证。  相似文献   

2.
1 外寒里热证,表里双解 外寒里热证为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前条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同病,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后条为太阳之邪未解,内兼郁热,治当微发其汗,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麻黄用量加大,是为加强发汗之力。以散风寒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麻  相似文献   

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熏蒸于表或湿热兼表,辨证要点为身黄(目黄、皮肤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心烦,口渴,身痒,无汗,甚见水肿,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临床中可见于湿热郁蒸于表或可见表证的湿热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不独用于外有风寒,内有湿热,也可用于湿热外蒸,郁滞于表。若从发黄一证论之,则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多见于湿热发黄的早期,由于病邪郁表,腠理闭塞而无汗。水湿郁热不得泄越而蓄积于内,影响三焦气化,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致使邪无出路,与热相合,熏蒸肝胆而导致发黄。还需指出的是,表邪不解,或湿热熏蒸,常见皮肤发痒等症,如湿热不得表解,郁蒸于肺,失于通调水道之职,水气泛滥,还可导致水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还为临床治疗皮肤痒疾及湿热水肿之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4.
梁铨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805-1805
《伤寒论》第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从原文上看,葛根汤证无汗恶风,确实属太阳病伤寒表实证,为外感风寒,寒邪闭表,太阳经气不利所致。且方药组成中麻黄用量大于桂枝,为3∶2,与麻黄汤中麻桂用量比例相同。因此,从古至今,许多医生都认为葛根汤是麻黄汤加减变化而成。  相似文献   

5.
大青龙汤治疗52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端权 《河南中医》2000,20(5):37-37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 38条 ,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大枣、生姜、石膏组成 ,有外散风寒、内清郁热之功效 ,主要应用于外感风寒之邪 ,内有郁热蕴结之证。正如原文所云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我们根据仲景之旨 ,将大青龙汤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 ,中医辨证属于肺中素有痰湿内伏 ,而又新感风寒引发者 ,即所谓“寒包火”证 ,收效满意。1 一般资料 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例共 5 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4例 ,对照组 1 8例。治疗组中男 1 9例 ,女 1 5例 ,最…  相似文献   

6.
解表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本章共选常用方剂十六首,根据功效不同,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 1. 辛温解表本类方剂一般均具有发汗的作用,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故用于风寒外感证。常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加味香苏散、小青龙汤和加味羌活汤,这五首方剂要重点掌握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麻黄汤中麻桂并用,发汗之力较强,并善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不如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7.
<正> 解表发散药的主要作用是使人体出汗或微出汗以发表散邪,解除表症。常用药物有辛温发散,辛凉发散之分。(一)辛温解表发散药[麻黄、桂枝、细辛]均有较强的发汗解表之力。但麻黄、桂枝均散太阳经肌表风寒,细辛善散少阴经风寒。发汗作用麻黄大于桂枝,故麻黄适用于无汗的表症,桂枝不论有汗  相似文献   

8.
倪诚 《中医杂志》2004,45(2):147-149
3 变通解表 3.1 解毒清热:适应证候为表寒里热证.由于表寒里热病机不尽相同,因此临证当分辨之,如表寒较重兼郁热烦躁,治宜峻发其汗,兼清热除烦,代表方如大青龙汤;表寒郁热轻证,治宜微发其汗,兼清郁热,代表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风寒挟湿兼有里热者,治宜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代表方如九味羌活汤;太阳经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初传阳明经,形成二阳经络同病甚或三阳经络同病者,治当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代表方如柴葛解肌汤.  相似文献   

9.
少阴病少阴病分表里两证,表证为里虚挟表,亦即少阴与太阳同病,其中并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里证之中又有阳虚、阴虚和阴阳两虚的不同,必须细辨。表证少阴表证为里虚挟表,也可以说是少阴与太阳同病。但其中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表实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表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  相似文献   

10.
22.太阳病篇中喘症可见于哪些汤证?怎样辨证施治? 答:喘症可见于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及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邪盛而正不虚,因表气受过盛的寒邪压抑,肺气失宣,故汗不得出而兼见气喘,喘而有力,同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为太阳表实证。病位在表,宜麻黄汤开发腠理,祛邪安正。方中麻黄发汗宣肺,桂枝通阳能助麻黄发汗解表,杏仁利肺止喘,炙甘草和中顾胃,本方发汗力强,无须啜粥助汗,但仍  相似文献   

11.
咨询信箱     
问: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四方中均有麻黄,其在各方中的功用又有怎样不同?(安徽读者杨树生) 答:麻黄汤治风寒表实证,在方中麻黄配桂枝辛温峻汗,发散在表之风寒,以解营阴之郁滞,使风寒之邪从表而散,则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证自然可愈。  相似文献   

12.
《外台》卷一、卷二载录了部分《伤寒论》方剂。以及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变通而来的方剂。这些“新方”源于《伤寒论》,但又较之有更大的灵活性。它是晋唐医家治疗经验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一、对辛温解表剂的变通《伤寒论》重点记述了以风寒为病因所致的外感热性病。因此辛温解表是一治疗大法。仲景医治表实证,以麻黄汤为发表散邪之峻剂。治风寒表虚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攘外安内。治表郁不解证,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发其汗。这一随证施治的原  相似文献   

13.
梁则徐  高曦 《河南中医》2020,40(6):815-81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病位在太阳,虽已用桂枝汤治疗,然邪未尽,或复下之,益伤正气而表邪不解,故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在外之邪不解,体内气化不行,水饮难消而停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病机为外有邪气,内挟水饮,治宜表里分消。桂枝走表,茯苓、白术、芍药走里,使在外之表邪有出处,在内之水邪有退路,表里各司其职,各消其邪。若去桂枝,外邪不解,纵使在内之水气全消,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体内仍会重新聚集水气,故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中,"去桂"二字,或为衍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不应去桂。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 2.2 里证(腑证) 太阳经病不愈,病邪随太阳之经而侵入太阳之腑,就成为里证.由于病邪有传入气分和血分的不同,因此里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相似文献   

15.
1桂枝加附子汤 此为太阳病治疗不当引起的变汪用方;,太阳之治,本当发汗,仲景善用汗法,但特别谨慎,不论表实证之用麻黄汤,还是表虚证的桂枝汤,都反复叮咛要取微似有汗,不町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太阳病,既可能是麻黄证、大青龙汤证过汗,也可能是桂枝证误用麻黄汤而汗漏不止,一“漏”字形容汗出不止历历如绘,似比“如水流漓”更重,盖“如水流漓”犹有止时,“漏”则无休无止之谓,其病机则为甲阳虚不能固密。  相似文献   

16.
咳嗽发热是疾病过程,其症状、病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步发展变化,初期邪气进犯太阳,外寒里饮偏重,用药干预后疾病痊愈或转归传变,入里化热与饮相结或者转入少阴,阳虚水泛冲逆。针对由外寒内饮病机引起的咳嗽发热性外感病,其治疗及转归在于寒之多少,饮之多寡以及是否化热损及正气。风寒侵袭太阳,表寒束表则予麻黄汤或甘草麻黄汤;寒束饮停则用小青龙汤;若寒饮冲逆较重则用射干麻黄汤;风寒束表、郁久化热,其证轻者用越婢汤或麻杏石甘汤,其证重者则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治疗;若水饮郁热伤及正气则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及泽漆汤治疗。若风寒邪气侵犯太阳与少阴,两感相传,则以大青龙汤加附子、小青龙汤加附子治疗;若阳气虚损,表寒不重,里饮弥散则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外感病末期,阳气虚损,水湿泛滥,冲逆射肺则予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等方治疗,若阳虚水饮上泛严重,则用真武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等治疗。  相似文献   

17.
1.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一说,应做何理解?根据什么? 答: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系指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之麻黄汤为发汗解表之峻剂,只能用于无汗发热恶寒之表实证,而不可用于有汗发热恶寒之风寒表虚证。但是,麻黄经过适当配伍之后,亦可用于有汗之证。如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二方之主证皆有汗出。分析此种汗出不是表虚自汗,乃因热邪所迫。故二方皆配用石膏,即能清解邪热;又能减弱麻黄之发汗力。这  相似文献   

18.
经方现在专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经方因其药少而精,配伍精良,结构严谨,效专力宏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现代临床中,经方运用也极为广泛。麻黄类方是经方中的代表,在皮肤病中运用广泛,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麻黄汤、麻黄加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皮肤过敏是一种变态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等临床症状。桂枝麻黄各半汤由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取其半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通络,可以治疗风寒之邪束于肌表的病症。桂枝二越婢一汤由桂枝汤取1/4合越婢汤取1/8组成,可以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主治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病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以解表清热利湿,主治湿热郁于肌表的病症。研究发现,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皮肤过敏具有一定疗效,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急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疗效显著,值得关注。研究发现,只要能紧紧抓住方药的客观指征,不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临床运用麻黄类方皆能取效。  相似文献   

19.
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的配伍用法非常精妙 ,兹举隅如下 :1 桂枝配麻黄 ,发汗解表桂枝辛温气薄 ,解肌和营 ,善透营分之邪 ;麻黄辛温气厚 ,开膝理发汗 ,能解卫分之郁 ;二者合用 ,一透营分之邪 ,一解卫分之郁 ;使汗从玄府出 ,邪随汗外除。凡风寒外束 ,表实无汗者 ,最宜用之 ;方如麻黄汤。2 桂枝配芍药 ,调和营卫桂枝辛温 ,辛能散邪 ,温从阳而扶卫 ;芍药酸寒 ,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阴 ;桂枝君芍药 ,发汗中寓敛汗 ;芍药臣桂枝 ,固表中有微汗 ;相须为用 ,有安内攘外之能 ,调和营卫之功。外感风寒 ,汗出恶风 ,卫强营弱者 ,用之尤宜 ,方如桂枝…  相似文献   

20.
麻黄具有发汗、平喘、利水之功,常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或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或水肿而兼有表证。笔者用其治疗失音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