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早期妇女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对缺乏或不足者给予补充,观察治疗前后绝经早期妇女维生素D水平及骨标志物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绝经早期妇女,给予维生素D3片口服3个月,检测试验前后维生素D、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B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和N端骨钙素(NMID)水平,比较其变化率。结果大多数绝经早期妇女维生素D水平处于明显不足状态。经过12周的维生素D补充后,骨吸收水平明显降低,而维生素D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维生素D可明显影响3种骨标志物的水平。3种骨标志物(β-CTX、P1NP、N-MID)分别下降了25.0%、12.0%和10.0%,而维生素D则上升了21.5%。结论持续进行合理补充维生素D,能减少骨吸收和骨量丢失的风险,从而减少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25-羟维生素D3(25-OH-VD3)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07例以及健康体检者血清195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的TRAP5b、25-OHVD3水平进行检测,各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骨质疏松组中血清TRAP5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5-OH-VD3的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骨质疏松组中,血清TRAP5b水平,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25-OH-VD3的水平,女性显著低于男性(P<0.05)。健康对照组,血清TRAP5b、25-OH-VD3水平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患者不同年龄组中,61~70岁组血清TRAP5b水平显著低于51~60、71~80和81~90(P<0.05);61~70岁组血清25-OH-VD3水平显著高于51~60、71~80和81~90岁组(P<0.05)。健康对照组,血清TRAP5b水平随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VD3水平4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TRAP5b与25-OH-VD3相关性分析,两指标呈负相关(r=-0.961,P<0.05)。结论血清TRAP5b与25-OH-VD3的联合检测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运动与活性维生素D联合作用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的影响。方法 将89例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法骨化醇(α—D3)治疗组(A组,45例)和运动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组(B组,44例)。2组患者每人每天服用元素钙600mg、α—D3 0.25μg,B组患者同时进行有规律的运动训练。结果 单纯α-D3治疗后腰椎BMD明显上升,骨形成指标BGP水平明显升高,但骨吸收指标Pyd/Cr变化不明显;而联合治疗使腰椎和髋部的BMD均明显增加,并且骨形成指标BGP水平明显升高,骨吸收指标Pyd/Cr明显下降。结论 α-D,在促进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形成方面优于抑制骨吸收,对提高腰椎骨量具有优势。有氧运动联合α-D,不仅能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量,同时能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有效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积极预防跌倒和骨折。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质疏松症并非一个简单的骨定量的问题。骨质疏松症的评估是年龄、性别、骨代谢、骨形成和骨生物力学动态结果。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和骨碱性磷酸酶分别反映的是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两个重要指标。目的:分析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年龄分布:65-70岁30例、71-75岁40例、76-80岁30例;排除合并糖尿病、肿瘤及其他影响骨质状况疾病。所有患者入院后检测骨生化4项,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以及25-羟维生素D。据检测结果患者分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组和骨碱性磷酸酶升高组,分别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3个月。分析患者骨密度和骨生化4项检查结果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进行两组治疗前后骨生化4项差异性比较及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与结论: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0.05);男性组的腰椎和股骨颈Word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值较女性组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随年龄增加在人体内含量升高(P<0.05),而25-羟维生素D随年龄增加在人体内含量降低(P<0.05);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在人体内含量较男性患者高,而25-羟维生素D在人体内含量较男性患者低。两组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后骨生化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结果提示,骨代谢标志物检测能明确患者体内是以成骨细胞功能为主和还是以破骨细胞功能为主,以便指导临床针对性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和监测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林 《临床医学》2020,40(2):106-108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钙尔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治疗,观察组给予钙尔奇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两组均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30. 85±6. 43) IU/L]、β-胶原分解片段[(0. 16±0. 05) ng/ml]、尿脱氧吡啶啉/肌酐[(2. 66±0. 78)μmol/L]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2. 85±0. 91) U/L]水平低于对照组[(54. 23±6. 87) IU/L、(0. 30±0. 02) ng/ml、(8. 62±1. 31)μmol/L、(3. 54±0. 67) U/L],降钙素[(2. 91±0. 66) ng/L]水平高于对照组[(2. 49±0. 71)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第1~4腰椎骨密度[(0. 96±0. 14) g/cm2]和股骨颈骨密度[(0. 81±0. 11) g/cm2]均高于对照组[(0. 87±0. 12) g/cm2、(0. 73±0. 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唑来膦酸联合钙尔奇治疗可改善骨代谢,提高骨密度,效果高于单一使用钙尔奇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 T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ollagen specific sequences,β-CTx)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N-terminal-midfragment of osteocalcin, N-MID)片段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继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70例RA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股骨和腰椎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TPINP、β-CTx和N-MID的浓度。比较两组间OP发生率、三项骨代谢标志物浓度的差异以及RA患者组中RA并非OP 组与RA 并OP 组之间骨代谢标志物浓度的差异。结果 RA 患者OP 发生率(37.1%)高于对照组(11.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7,P<0.05)。 RA患者中TPINP明显低于对照组(t=2.47,P<0.05);N-MID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5.26,P<0.05),而β-CTx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 TPINP和N-MID在RA并非OP组与RA并OP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t=0.58,P均>0.05),而β-CTx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P<0.05)。结论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在RA和RA继发OP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骨科就诊患者维生素D在体内经25羟化酶催化合成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15例就诊于北京医院的骨科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联合碳酸钙维生素D在预防绝经早期女性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100例绝经早期女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进行X线骨密度(BMD)检测和3种骨标志物检测,作为基线。试验组给予碳酸钙维生素D3片口服,连续3、6、12、18个月后再次检测BMD和骨标志物,观察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绝经早期女性均存在较高的骨代谢转换率。运动联合碳酸钙维生素D治疗,可显著影响3种骨标志物的水平,3种骨标志物与BMD呈负相关,而且骨转换指标的改变优先于BMD。试验组3种骨标志物3个月内已发生变化,分别下降25%、12%、10%。在监测碳酸钙维生素D对骨标志物影响时,3种骨标志物各具有不同特点。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B特殊序列(β-CTX)在早期3个月内即可显著下降,6个月后基本变化不明显;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和N端骨钙素(N-MID)反应时间较长,在抗重吸收6个月后才有明显变化,1年后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而BMD的改变则至少需要12个月以上。结论坚持运动和持续补充碳酸钙维生素D,能有效降低骨骼重吸收和改善维生素D水平,对绝经早期女性预防骨质疏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IH)、钙(Ca)、磷(P)及钙磷乘积(Ca×P)的影响.方法 对33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前后BAP、IPTH、Ca、P进行定量检测,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血液透析后BAP水平由透前的23.22±14.40μg/L升高到26.00±16.43μg/LPz=0.004;IPIH水平由透前的64.08±63.42pmol/L下降到53.54±52.03pmol/L,P=0.066;Ca水平由透前的2.28±0.26mmol/L升高到2.40±0.17mmol/L,P=0.003;P水平由透前的1.69±0.60mmol/L下降到0.76±0.27mmol/L,P<0.001;Ca×P水平由透前的3.85±1.46下降到1.80±0.60,P<0.001.结论 血液透析后CRF患者血清BAP水平显著性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1,25(OH)2D3对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天津医科大学完成。30只雄性SD大鼠全随机设计分成3组,即正常对照组,链脲佐菌素组,1,25(OH)2D2干预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及链脲佐菌素组:花生油0.05mL/d灌胃。1,25(OH)2D3组:1,25(OH)2D31μg/(kg&;#183;d),溶于0.05mL花生油灌胃。后两组于实验第5周开始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直至链脲佐菌素组全部成模。成模2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在处死前第14天和第4天,给大鼠口服四环素以标记骨组织和进行动力学研究。制备大鼠胫骨不脱钙骨切片,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各组胫骨骨计量学参数的变化。 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1,25(OH)2D3处理组糖尿病的发病数明显低于链脲佐菌素组(8,10只,P〈0.01)。(2)链脲佐菌素组的单位面积骨量、平均骨小梁宽度、平均骨小梁接点数、骨形成表面、骨形成速率、四环素单标记面、四环素双标记面、骨矿化表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间距、矿化延迟时间显著增加(P〈0,01)。(3)与链脲佐菌素组相比,1,25(OH)2D3处理组的单位面积骨量、平均骨小梁宽度、平均骨小梁接点数、骨形成表面、骨形成速率、四环素单标记面、四环素双标记面、骨矿化表面均增加,平均骨小梁间距、矿化延迟时间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1,25(OH)2D3减少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D大鼠糖尿病的发病率,能增加骨量、促使骨矿化、改善骨结构,促进骨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1,25(OH)2D3对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天津医科大学完成。30只雄性SD大鼠全随机设计分成3组,即正常对照组,链脲佐菌素组,1,25(OH)2D3干预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及链脲佐菌素组:花生油0.05mL/d灌胃。1,25(OH)2D3组:1,25(OH)2D31μg/(kg·d),溶于0.05mL花生油灌胃。后两组于实验第5周开始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直至链脲佐菌素组全部成模。成模2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在处死前第14天和第4天,给大鼠口服四环素以标记骨组织和进行动力学研究。制备大鼠胫骨不脱钙骨切片,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各组胫骨骨计量学参数的变化。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25(OH)2D3处理组糖尿病的发病数明显低于链脲佐菌素组(8,10只,P<0.01)。②链脲佐菌素组的单位面积骨量、平均骨小梁宽度、平均骨小梁接点数、骨形成表面、骨形成速率、四环素单标记面、四环素双标记面、骨矿化表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间距、矿化延迟时间显著增加(P<0.01)。③与链脲佐菌素组相比,1,25(OH)2D3处理组的单位面积骨量、平均骨小梁宽度、平均骨小梁接点数、骨形成表面、骨形成速率、四环素单标记面、四环素双标记面、骨矿化表面均增加,平均骨小梁间距、矿化延迟时间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25(OH)2D3减少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D大鼠糖尿病的发病率,能增加骨量、促使骨矿化、改善骨结构,促进骨形成。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对冠心病使用补充维生素治疗的疗效,分析其对患者炎症标志物、血压变化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9-2020.9月共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2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行常规+补充维生素D治疗,对比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变化(舒张压、收缩压)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标志物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10(白细胞介素-10)、IL-6(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相关指标情况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情况经对比,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IL-10、IL-6指标经对比,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指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经对比,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治疗前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维生素D,能够降低患者血压情况,减轻炎症反应与心绞痛疼痛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治疗高龄(60岁)女性骨质疏松症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骨质疏松的高龄女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两组,对照组给予迪巧补钙治疗,观察组给予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_3[(25-(OH)_2-D_3)]等钙磷指标及股骨颈骨密度、全髋骨密度、正位第1~4腰椎(L_(1~4))等骨密度(BMD)数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钙、血磷、25-(OH)_2-D_3及BMD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磷、25-(OH)_2-D_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治疗前血钙、25-(OH)_2-D_3均显著上升,血磷含量显著下降,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L_(1~4)BMD显著增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BMD均显著增高,且治疗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膦酸盐能提高高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对钙的吸收代谢,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以益气温阳活血组方的骨疏灵胶囊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药效学作用机理,我们选用目前公认的维甲酸诱导的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进行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运动对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骨的重建处于负平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大多无症状,多数人在发生骨折后才发现,一旦发生骨折,就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早期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对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我们回顾性研究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指标,为中老年人合理参加健身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骨代谢标志物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引起的骨折与骨代谢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脚跟骨骨密度(BMD),并根据有无骨质疏松和骨折将108例绝经后妇女分为无骨质疏松(NOP)组,骨质疏松无骨折(OP1)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OP2)组,测定各组受试者BMD和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N—MID),总骨Ⅰ型前胶原N端肽(P1NP)和口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水平。结果血清N—MID、PINP和β-Crosslaps水平:NOP组低于OP1组,OP1组低于OP2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质疏松及骨折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血清N—MID、P1NP和β-Crosslaps是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768-277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缺乏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25-OHD3,根据检测情况分为观察组(25-OHD3缺乏,50nmol/L)32例和对照组(25-OHD3正常,≥50nmol/L)30例,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血糖相关指标、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BMD)的表达差异。结果两组FBG、2h-FBG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HOMA-β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BALP、N-MI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骨流失指标PTH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腰椎L2-4BM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25-OHD3缺乏会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和减弱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虽对骨形成影响较小,但会增加骨流失量,导致骨代谢紊乱和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汪巧珍  陈刚 《大医生》2023,(23):43-46
目的 探讨补充维生素D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糖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血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骨代谢指标[磷(P)、钙(Ca)、骨碱性磷酸酶(BAP)、N端中段骨钙素(N-MID)及维生素K2]水平、骨密度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TG、HbA1c水平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BAP、N-MID及维生素K2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AP、N-MID及维生素K2水...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D具有促进钙与磷酸盐在小肠吸收,增加血钙浓度,促进钙、磷在骨中沉着的作用,其制剂广泛应用于儿童钙缺乏的预防和治疗。儿童生长发育阶段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及如何补充维生素D等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因为维生素D摄入不足可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但维生素D过量也可引起高钙血症,导致各个系统的异常,造成严重的危害。对于前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危害性已有深刻的认识,本文现就大剂量维生素D可能对儿童机体造成的损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并评述各类标志物的性质、检测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