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人迎寸口脉法针灸的临床意义。方法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仪(简称TCD)观察随机选取的62例正常人与62例高血压病患者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脉动差异。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人迎寸口脉之间的脉动差异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高血压病患者中阳盛组人迎脉动大于寸口脉动,阴盛组寸口脉动大于人迎脉动(P<0.01)。结论人迎寸口脉法临床上可以用来诊察疾病,并可以指导临床辨证,判断病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人迎寸口脉法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芸  京生等 《铁道医学》2001,29(3):161-162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人迎寸口脉法针灸的临床意义。方法 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仪(简称TCD)观察随机选取的62例正常人与62例高血压病患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脉动差异。结果 高血压病患人迎寸口脉之间的脉动差异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高血压病患中阳盛组人迎脉动大于寸口脉动,阴盛组寸口脉动大于人迎脉动(P<0.01)。结论 人迎寸口脉法临床上可以用来诊察疾病,并可以指导临床辩证,判断病性。  相似文献   

3.
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从《内经》经文出发,根据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定位、特殊脉象"平脉"与"躁脉"定义及与针刺"气至"关系等方面探讨其理论与应用,人迎寸口脉法可直接、准确地定位病变经脉,判定其阴阳盛衰并据此采取相应治疗方法,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迎寸口脉诊法在《黄帝内经》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医家对该法的理解逐渐偏离《黄帝内经》的本义,临床医家多采用“独取寸口”脉法,这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5.
人迎寸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最为重要的脉法之一,其中相关论述也最为详尽,本文以原文为基础,浅析文中关于本脉法操作的具体流程,希望能为之再次服务于临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迎脉、寸口脉的脉动差异与经脉辨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了 6 1例高血压头痛患者的人迎脉和寸口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 (Vs) ,并按经脉辨证的不同分组比较了人迎脉、寸口脉两处脉动差异程度 ,发现存在以下变化规律 :辨证为阴经头痛者即阴经组的寸口脉的 Vs值大于人迎脉 ,而辨证为阳经头痛者即阳经组的人迎脉的 Vs值大于寸口脉 ;根据经脉辨证的不同进一步将阳经组分为少阳经组、太阳经组、阳明经组进行比较 ,发现人迎脉与寸口脉的 Vs值的异差大小表现为少阳经组 <太阳经组 <阳明经组。这一结果提示人迎脉、寸口脉的搏动变化情况与经脉病证有潜在的联系 ,可作为针灸临床经脉辨证的辅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内经》关于气口、脉口、寸口与人迎的解剖定位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作用的考证,认为寸口、气口、脉口和人迎是特殊部位的表浅动脉的搏动,寸口脉具体指腕关节周围的桡动脉搏动,人迎脉是指颈部的颈外动脉搏动,寸口、气口和脉口被后世统称为寸口,通过它们可以了解脏腑和经络的生理病理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迎寸口脉法是在对比人迎与寸口脉的基础上,判断病变经脉的阴阳虚实,以指导针刺选穴,于阴经选取一个穴位、阳经选取两个穴位,共三穴进行补泻针刺的一种古脉法。角穴则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联合应用三个穴位结合补泻手法进行针刺,以治疗某种疾病。作者从人迎和寸口脉的定位及意义、人迎寸口脉法与阴阳盛衰、人迎寸口脉法与阴阳补泻三方面阐述其与角穴理论的内在关系,并扎根于《内经》,依据子母补泻取穴法指导临床选穴。  相似文献   

9.
寸口脉新解     
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诊脉有其严格的规则。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传统的寸口脉诊法有一定的误差。从解剖学来讲,寸脉部位是桡动脉分布的盲区,而真正的寸脉诊断部位应当在传统寸脉部位向尺侧前移0.5cm左右的部位。临床实践证实绝大部分人体的传统寸脉部位摸不到脉搏,若向尺侧移动0.5cm左右,可明显触摸到脉搏跳动。在传统寸脉部位向尺侧前移0.5cm的区域,应该是寸脉的准确位置。寸脉不是在桡动脉上.而是在桡动脉的分支一掌浅支动脉上。  相似文献   

10.
寸口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诊脉有其严格的规则。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传统的寸口脉诊法有一定的误差。从解剖学来讲,寸脉部位是桡动脉分布的盲区,而真正的寸脉诊断部位应当在传统寸脉部位向尺侧前移0.5cm左右的部位。临床实践证实绝大部分人体的传统寸脉部位摸不到脉搏,若向尺侧移动0.5cm左右,可明显触摸到脉搏跳动。在传统寸脉部位向尺侧前移0.5cm的区域,应该是寸脉的准确位置。寸脉不是在桡动脉上.而是在桡动脉的分支一掌浅支动脉上。  相似文献   

11.
正常人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的季节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行正常人人迎寸口脉动相关性的季节观察。方法 借助经颅多普勒血流检测仪(简称TCD)分别于1月中旬(冬季)、7月中旬(夏季)检测随机选择的62例正常人的迎脉寸口脉搏情况,并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比较分析了人迎脉,寸口脉的变化。结果 ①正常人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了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中均是如此;②下人冬季的寸口脉的血流速度 较夏季稍大;正常人夏季的人迎脉的血流速度较冬季稍大,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正常人冬季寸口脉的血汉速度稍大于人迎脉的血流速度 ,人迎的血流速度稍大于寸口脉的血流速度,在不同性别组中是如此,在不同年龄组中基本如此,唯60-75岁组夏季的寸口脉反而稍大于人迎脉。结论 初步建立了正常人不同季节人迎脉、寸口脉脉动及其相关性的TCD指标。  相似文献   

12.
“人迎脉诊”是人迎脉口诊的简称。它首载于典籍《素问》和《灵枢》。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迎脉诊逐渐被湮没,近世为人所关注者更少。最近,日本新出版的《东洋医学新研究  相似文献   

13.
舌脉诊法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舌脉诊法主要观察舌腹面血管系统的变化,为我国所特有。《内经》首载舌脉刺血治疟、狂、忧虑无言、心病等,以盛即粗张为施术指征。晋以后发展为诊法,葛洪用于虏黄,巢元方用于噤黄与五色黄病情深浅判断,《医门方》用于预测难产母子吉凶,陈自明编《产难生死诀》以广流传。本法继承了络脉诊法的理论,重视络脉形色观察,以盛与青黑为逆,从血瘀痰郁辨证。明清未见明显发展,但作为奇穴刺血治舌肿、喉闭、黄疸并未中断,周学海发挥刘守真“玄府论”,倡舌细络瘀血说,难能可贵的是与今微循环障碍理论符合。1964年张赞臣再倡,研究者日众,临床多而基础少,认为对瘀证及肿瘤、肝病、肺心病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迎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迎定位、针刺深度、针刺注意事项指出人迎穴治疗机制与其所处解剖位置有关,在临床应用中,该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运用新的治疗手段可加强该穴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 据《健康报》1992年2月27日报道,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周裕民研究的“针刺人迎穴鉴别心脏病方法”通过省级鉴定。周裕民早在70年代就潜心学习针灸。80年代中期,他曾用针灸疗法使700多名因脑溢血和脑血栓造成的中风偏瘫患者重新站了起来,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4%。后来他在临  相似文献   

16.
关于寸口脉的脏腑分候问题,历代认识不一.目前临床较为普遍采取的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之说.这种分候方法,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根据,而且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人迎气口脉的定位和此脉法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通过研读《黄帝内经》里记载的人迎气口脉的相关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分析人迎气口脉的定位及具体的临床指导作用。[结果]《黄帝内经》里大量记载人迎气口脉,但自古以来大部分学者认为此脉法的人迎位于颈旁,气口位于肺经寸口脉或者趺阳脉,导致人迎气口脉法在临床工作中难以很好的应用。笔者根据自己查阅文献及临床体会,认为此脉法的人迎位于左手关前一分,气口位于右手关前一分,并提出判断大小的方法,以便高效判断疾病的病性和病位,指导临床治疗。[结论]人迎气口脉法为《黄帝内经》主要脉法之一,内容相当丰富,对现代中医临床,尤其是针刺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脉法,是古代医家在遍诊法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比诊脉法。文章通过探究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分析历代医家对人迎气口脉的运用,以"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为纲,总结其在分阴阳、辨六经、指导针刺治疗、判断外感内伤及疾病预后等方面的应用,高效判断疾病的病位及病性,精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瑶医的历史悠久,理论独特,诊疗特色鲜明,而瑶医摸脉诊法是瑶医诊法中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