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Mulligan手法联合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温江区中医医院针灸科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联合组41例患者采用Mulligan手法联合浮针治疗,对照组37例患者仅采用Mulligan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C反应蛋白(CRP)与血沉(ESR)。结果: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以及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S-CSA、椎动脉、基底动脉的RI、CRP和ESR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ulligan手法联合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改善供血循环,抑制炎症,缓解患者疼痛眩晕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采用刃针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4%,对照组为7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VAS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及2组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针灸疗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CASCS评分为(66.3±7.8)分,高于对照组的(42.7±5.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方法。  相似文献   

4.
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刚  毛世洲  陈庆亮  李传健 《新中医》2018,50(5):169-173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体征、DR检查变化、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脱落2例,2组均纳入统计34例。愈显率治疗组79.4%,明显高于对照组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头部旋颈试验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理曲度异常方面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椎间隙狭窄、椎体失稳方面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刃针、针刺推拿不良反应情况。结论:与临床常用的针刺结合推拿方法治疗CSA相比,刃针结合推拿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20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观察组用旋转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7.09%、对照组8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意度观察组98.06%、对照组8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新中医》2017,(12)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依常规推拿手法操作,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开气门治疗,观察2组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改善状况及整体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等情况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LVA、RVA、BA的Vs、Vd、RI、PI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82.5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疗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可考虑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两组各36例,治疗组予小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对照组予电针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刃针结合经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以刃针治疗,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治疗。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治1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5. 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1. 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刃针结合经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与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手法,对照组采用刃针疗法结合中医推拿手法,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JOA评分表和VAS目测类比评分法,及患侧下肢直推抬高试验的角度(SLR)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和SLR角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JOA评分和SLR角度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和SLR角度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杜氏骨伤科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选用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敏使朗治疗。共计治疗2疗程(2周),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左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治疗组为9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Vm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毫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毫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对照组予电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P<0.05)。结论:毫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刃针结合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7年4月所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仅采用刃针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整脊手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87.0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结合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氏治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张氏治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采用张氏治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6%,对照组为86.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AS功能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LVA、RVA、BA的Vp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张氏治筋手法可改善CSA患者VBA的血流速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眩二号方联合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颈眩二号方联合颈椎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眩二号方联合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缓解其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ulligan手法结合口服通塞脉片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Mulligan手法治疗;治疗组在Mulligan手法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口服通塞脉片,治疗前后分别评定患者的症状。结果: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Mulligan手法结合通塞脉片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刃针微创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刃针微创术三步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松解枕下三角肌群的单一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同一时间,观察组积分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3个月后随访与治疗后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分析积分图显示两组积分情况差异明显;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P0.05)。结论刃针微创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用手法整复,对照组50例用枕-颌式坐位颈椎牵引带行悬吊牵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对照组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法整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颈椎牵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刮痧在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刮痧、刃针、手法整脊对10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做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对照,进行随访1a;并与104例刃针、手法整脊组对照.结果:治疗组104例,治愈99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08%;对照组104例,治愈90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38%.两组比较,P<0.05.结论:用刮痧、刃针、手法整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与关节松动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颈椎牵引,研究组接受中医手法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治疗。比较两组前后的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为(9.21±1.51)分,研究组为(6.08±1.03)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研究组为9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中医手法与关节松动术应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静滴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用电针、温针结合静滴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电针、温针治疗,10天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对照组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眩晕症状与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静滴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