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简介肠道微生态菌群、肠道菌群与黏膜免疫系统功能关系的基础上,重点综述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强直性脊柱炎、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情况,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肾阳虚证、胃肠积热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展肝脾相关证候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方测证"探究中药复方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动态联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民族医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常用药物,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肠道菌群紊乱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的关系以及应用民族医药治疗RA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本综述就肠道菌群与RA、民族医药与RA、肠道菌群与民族医药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应用民族医药治疗RA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可调控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消化性溃疡,而早前一些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也可影响肠道微生态的稳定.临床常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脾虚虽是一种独立证型,但可影响其他不同证型,是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基础,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而一些证据则表明肠道微生态的状态与脾虚两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中医医院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发病年龄、确诊用时、病程分布、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的阳性率等,分析中医证候与临床诊断特征的关系。方法:设计类风湿关节炎病证规律调查表,采集1 6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数据,将所有入选病例数据录入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管理分析。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年龄的中位数为47岁,围绝经期女性发病最为常见。发病1年内明确诊断的患者占61.75%,而诊断用时在5年以上者占11.17%。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阳性率高于CCP阳性率(P0.05),7.02%的患者诊断缺乏血清学证据。不同证型患者的RF与CC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痹阻证和肝肾不足证多见于长病程患者。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主要人群,部分患者诊断无血清学证据,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关,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肥胖、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可为其诊治方法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证候表型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证候客观化研究一直难以取得突破。认为证候表型如脾虚证、湿热证的发生存在着肠道微生态的失调,采用相应的治法如健脾、清热化湿等治疗后,在证候得到改善的同时肠道微生态亦得到恢复。提出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脾虚证、湿热证与其相关性,对于深化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及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敏  万军  王李俊  章黎明  刘志强 《中草药》2022,53(22):7279-7284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致残性且长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临床上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增效减毒、疗效可靠的优势。通过总结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将中药、肠道菌群和类风湿关节炎三者关联起来,以期寻找新的突破口,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关节疾病,80%发病于35岁~50岁的人群,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通常把60岁以后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称为老年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EORA)。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类风湿关节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表现、西医诊治及中医证型等方面都有与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稳态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拮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中医脾失健运互为因果。本文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中医健脾方剂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2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以期为进一步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提供借鉴。关于中药方剂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充分体现疾病或是证候的临床特点,在建立成熟的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微生态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中药制剂对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明确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某一疾病优势肠道细菌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有效物质基础、揭示其作用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近年已对其开展了多方面的中医证型研究。就类风湿关节炎之中医证型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综述近10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型研究进展。经分析发现,近10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型研究主要涉及证型分类的规范化研究、证型分布规律特征研究、证型与不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不同证型的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研究、证型与不同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还有少数证型研究涉及继发疾病的发生、五运六气等,其研究水平已从宏观层次深入到微观层面。  相似文献   

11.
安洁  周琴  薛毅芳 《河南中医》2021,41(1):153-158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证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脾虚证、肾阳虚衰证、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等方面,其中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证候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不谋而合,其共性阐释主要有:①阴阳失衡,同为发病根本;②"脑-肠"理论贯穿其中.现代作用机制方面,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2.
在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效显著。准确的辨证分型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前提与关键。通过论述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发展、分期辨证以及其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初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的地域分布、发病年龄、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征象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以期促进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及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13.
探讨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通过查阅近10年医学文献,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及病情活动与细胞因子、微RNA(micro RNAs,mi RNA)和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对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临床组方用药有重要价值。气机升降有序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必要条件,是人体“内稳态”的具体表现形式。肠道微生态在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影响脾胃、肝、肺气机升降,导致脾胃湿热证的发生发展。因此,可通过调畅气机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以治疗脾胃湿热证。本文基于气机升降理论,阐述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有助于揭示脾胃湿热证的微观机制,为中医辨治脾胃湿热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作为当前常见慢性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并影响着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目前许多研究提示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中药微生态制剂改变肠道的微环境以及肠促胰岛激素成为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新突破口,祖国医学对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不断涌现,本文将对近年来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失调和肠促胰岛素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长期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优势,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必须借助动物模型,由此构建具有中医证候特征的动物模型是关键。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结合现代医学"病"和中医"证"的优势,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中医动物模型。笔者拟对近年来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期推动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其证候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特征、证候分布和诊治情况,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本院风湿科2007年~2010年住院骨关节炎患者的有关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证候分布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类风湿的发病学特点、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以及中医药治疗情况.结果:144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女性患者(78.81%)明显高于男性(21.19%);证候学分布依次为风寒湿痹937例(64.89%)、风湿热痹235例(16.27%)、肾虚寒凝181例(12.53%)、肝肾亏虚49例(3.39%)、气血亏虚20例(1.39%)、寒热错杂15例(1.06%)、痰瘀互结7例(0.48%),以风寒湿痹为常见证型.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在性别分布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高;(2)类风湿关节炎常见证候类型为风寒湿痹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脾气虚证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开始了有关脾气虚证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脾气虚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DM)是临床常见慢性病,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并影响着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目前许多研究提示,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中药微生态制剂改变肠道的微环境,成为糖尿病临床治疗新的突破口。随着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失调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验研究的开展,近年来大量的文献见诸于报道,兹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四川中医》2006,24(3):42-45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逐年增多,在中西医诊治方面都与类风湿关节炎(RA)有不同特点。本文将近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在西医方面,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以肩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首发较多,常并发心血管疾患,肺间质病变多见。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低,抗角蛋白抗体(AKA)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慢作用药敏感,预后相对较好。中医方面,分型证治认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总属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其总的治疗原则应为扶正顾本,攻补兼施;治法为调和营卫、祛除外邪,益气养血、补养肝肾,健脾化痰、活血通络。分期证治分为初期(肿痛初起)、中期(肿痛僵硬期)、晚期(关节僵硬变形期)及静止期(病情稳定期)4期。另外,专方有报道补肾通痹汤、升阳益胃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有较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