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剂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97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SAS1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分为中西医组48例(疏肝和胃方剂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单纯西医组(单纯西医治疗)各49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中西医组患者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痛、嗳气、胃痛、咽部异物感、腹胀症状评分均低于单纯西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患者的CDP、EGJP、LESP、PEAP、DEPA均高于单纯西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中西医组痊愈率39.58%、显效率47.91%,单纯西医组痊愈率26.53%、显效率40.8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剂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够改善患者的胃食管动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左金丸加味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疗效.方法 114 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56 例)给予口服兰索拉唑片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治疗组(58 例)在服用上述西药基础上配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 %,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2 组疗效有明显差异(χ2=8.55,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柴胡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柴胡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和仅采用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胃镜下黏膜炎症改善情况,胃食管反流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56%较对照组患者的85.37%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胃镜下食管黏膜改善总有效率为100.00%较对照组患者的80.49%显著提高,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食管反流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食管黏膜炎症,减少反流次数和缩短持续时间,且为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配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胃食管反流患者63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 mg,晨起空腹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和胃方颗粒制剂。两组疗程均为8周,并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症状缓解程度及停药后症状维持缓解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反酸、烧心等症状均改善,食管黏膜恢复速度均提高,且治疗组在缓解主要临床症状、加速食管膜愈及维持症状缓解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甘海胃康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56例给予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及盐酸依托必利片治疗,治疗组56例在服用上述西药基础上联合甘海胃康胶囊(白术、甘草、海螵蛸、绞股蓝、枳实、沙棘、黄柏、延胡索)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83.93%,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甘海胃康胶囊具有健脾和胃,敛酸止痛,活血祛湿等功效,该药有抑制胃酸分泌、解痉、止痛、修复胃黏膜、改善胃黏膜微循环的作用,其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相似文献   

6.
李宗伟 《新中医》2019,51(4):224-226
目的:观察舒肝调气针刺法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舒肝调气针刺法联合西药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的变化,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治疗组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Ge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治疗组GerdQ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舒肝调气针刺法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对食管黏膜、口腔或肺部造成损伤的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因其难治性、反复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医疗界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寻求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案,近年来针刺和中药的治疗逐渐突出。通过查阅近10年的文献,对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近况进行总结,为临床针刺治疗本病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上消化道疾病,以反酸、烧心、反流等为典型临床表现,病情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可供选择的方法虽多,但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针刺可以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理和个体化诊疗方式,神形兼顾,对于本病的治疗有着独特优势,因此能够作为一种治疗本病的替代或补充疗法。现对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碧霞 《新中医》2014,46(9):65-67
目的:观察柴胡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96例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柴胡温胆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1月。观察和记录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变化情况、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胃食管反流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观察组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3.75%,对照组7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3例(6.38%)出现胃肠胀气,观察组1例(2.08%)出现皮疹;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柴胡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优于单纯服用西药,可明显减少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且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4周后随访。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单项症状积分及反流性疾病问卷(RDQ)积分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火针联合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良好疗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长泉  翟振彦 《河北中医》2002,24(10):757-758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 ,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的疾病 ,是消化系统常见病。 1 999~ 2 0 0 1年 ,我们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40例 ,并与西沙必利治疗 38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证候疗效及胃镜下炎症疗效比较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食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4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3例,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莫沙必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反流病疾病问卷量表评分(RDQ)、食道动力恢复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89%,对照组为7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烧心、反酸、反流、胸痛及总分等RDQ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实验组上述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蠕动波传导速度、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湿咽成功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实验组UES静息压、LES静息压、湿咽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而2组蠕动波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发率实验组为21.92%;对照组为45.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食道动力恢复,显著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4.
高磊  李良  李永冰 《新中医》2022,54(7):38-41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3例GERD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胆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24 h反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高于对照组8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烧心、反酸、口苦、嗳气、腹胀、咽部异物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烧心、反酸、口苦、嗳气、腹胀、咽部异物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反流超过5 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24 h反流次数、pH<4时间占比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GERD的疗效较好,能够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减少24 h反流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报道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诊断、分析与用药。方法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治疗过程做临床总结。结果患者治愈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食管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雷尼替丁口服,对照组仅予奥美拉唑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烧心和反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烧心和反流症状的显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奥美拉唑联合与雷尼替丁联合用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方法 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及多潘立酮片治疗,治疗组在服用上述西药基础上配合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χ2=8.5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  相似文献   

18.
针灸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灸和质子泵抑制剂(PPI)联用与单纯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GERD患者76例,随机分为针灸和PPI联用组(治疗组)及单纯PPI对照组(对照组).2组治疗均给予兰索拉唑、多潘立酮口服4周,治疗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90.00%、52.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联用PPI治疗GERD为临床较佳方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蒲元和胃胶囊结合西药雷贝拉唑、伊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门诊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蒲元和胃胶囊结合西药雷贝拉唑、伊托必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雷贝拉唑、伊托必利进行治疗。将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观察组为93.3%,对照组为56.7%,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蒲元和胃胶囊结合西药雷贝拉唑、伊托必利治疗可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及改善胃黏膜组织炎症状况及反流状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7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联合柴胡温胆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87%,对照组7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4,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4.76±1.32)分,胃镜下积分(0.89±0.17)分;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9.14±2.45)分,胃镜下积分(1.52±0.4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