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命门探源     
关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原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难经》《内经》命门说深受哲学界水火之争的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难经》命门学说起源于“水生万物说”。两种观点均有不尽完善之处。考明代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对命门学说的阐述,知医家的命门学说脱胎于道家的“玄牝学说”,而道家的“玄牝学说”则肇始于春秋《老子》。命门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道家思想及养生实践对命门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的"玄牝学说"肇始于春秋《老子》,而医家的命门学说则脱胎于道家的"玄牝学说".《内经》"眼目命门说"反映了道家及《内经》重视心神的思想;《难经》"肾元三焦命门说"则集中反映了先秦道家及《内经》、《难经》"天人同构"、"阴阳一体"的思想.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原理来看,《内经》"眼目命门说"与《难经》"肾元三焦命门说"是密切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原理论《内经》《难经》命门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道家思想及养生实践对命门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的“玄牝学说”肇始于春秋《老子》,而医家的命门学说则脱胎于道家的“玄牝学说”。《内经》“眼目命门说”反映了道家及《内经》重视心神的思想;《难经》“肾元三焦命门说”则集中反映了先秦道家及《内经》、《难经》“天人同构”、“阴阳一体”的思想。从命门学说的发生学原理来看,《内经》“眼目命门说”与《难经》“肾元三焦命门说”是密切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自《难经》确立命门以来,命门学说不断发展,到明代趋于成熟。本文就赵氏命门说与《难经》命门说作一比较,发现两者在命门与肾、命门为先天之本、命门的功能上是统一的。两者在位置与形态和产生的哲学基础方面是不同的。从两者的比较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命门学说发展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而《内经》之言命门,约有三处,但均系指晴明穴位,为太阳经气所结之处,此与后起之“命门学说”显然有别。自《难经》创“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右肾命门论后,命门之说则大倡,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尤盛于明清。如有李梃的“右肾命门说”、程知的“包络命门说”、赵献可的“走马灯”、张景岳的“其水真火论”、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等,使后世医家对左肾右命门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由于命门学说对临床医学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且与三焦等学说一样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命门即生命之门。自从《难经》提出“肾命门学说”以来,先后创立了多种学说,尤其至明清时期,诸多医家提出多种学说,如张介宾、程知等的“包络命门说”,赵献可的“肾间命门说”,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说”等,百家争鸣。综合历代诸家之理论,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笔者认为命门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它既不是右肾,在两肾之间又找不到它的具体所在,而只能是上络于心、下系于肾,能主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无形之动气。  相似文献   

7.
命门一词源于《内经》,在《难经》时期形成学说,两千年,关于命门学说一直争论不休,大体上存在着"有形与无形"之说和"右肾与两肾之间"之争。现代医家也对命门实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深刻的探讨,还有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命门学说,亦有创新和发挥之处。总之,对命门学说进行的深入研究为命门学说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祖国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明代医家孙一奎学术贡献较大的是对于命门动气和三焦相火两方面的理论阐述,他引进"理学"太极的观点对命门、三焦等历来有争议的医学命题进行阐发、创立"命门——太极说",构成了孙一奎独特的学术观点。孙一奎首倡命门为肾间原气、动气的命门学说,提出火为生生不息之机,气有宗、营卫、元之分的医学理论,是祖国医学处在趋向系统和全面时期的明代的主要学术成就。孙一奎把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行总结,先后撰写了《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孙文垣医案》5卷,后合称为《赤水玄珠全集》,其医学思想认识论及临床经验给后学者留下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9.
命门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难经》为命门学说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难经》中命门的名称、位置、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难经》“命门”一词的由来、《难经》“命门”说的发生与解剖学方法的关系、《难经》“命门”贵于“心”的依据、《难经》以“命门”与何腑为表里、《难经》对肾与命门关系的认识、《难经》“命门”与《医贯》“命门”的本质区别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命门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太极图说》对"命门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命门无形、命门非水非火、命门与相火及命门学说的现代临床理解上。《太极图说》是明代温补学派"命门学说"的学术之源,开中医学探求生命本源的风气,是"太极命门"的立论根据。明清医家为进一步阐明阴阳、水火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对命门学说作了很大发挥,使得中医学在明清两朝迎来新一轮发展,丰富了中医理论,指导着当今的临床实践,故研究《太极图说》对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本意是指眼睛。从《难经》开始,命门被赋于新的含义,《难经·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女子以系胞”。《难经》以后,命门为历代许多医家所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形成了命门学说。由于历代医家的诸多阐述,造成了对命门的不同理解。今人普遍认为命门与肾是“异名同体”,“但又不是两肾总称的概念,而应是肾脏的生理功能之一,即肾阳的作  相似文献   

13.
"命门"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后又见于《难经》,但出现在二书中同一"命门"概念,其意义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中"命门"概念的探讨,从"命"、"门"之意义;《内经》中"命门"之根据;及《难经》之"命门"突出肾为先天之本三个方面,探讨《难经》是如何将《内经》"命门"概念从"目"这一特定部位转化到"左肾、右命门"的特定功能的概念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明代命门学说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其中以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三家的理论最为完善、成熟,代表了命门研究的最高成就。孙一奎是命门三大家中最早的一位,首先着手于命门理论的总结与提炼工作,创立"命门动气"学说,极富新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赵献可对命门的论述可以总结为"君主命门"说,他认为命门位处两肾中间,彻底与肾脏脱离,而成为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其功能位于五脏六府之上,为"主宰先天之体",有"流行后天之用"。张景岳提出"水火命门"学说,大量运用太极阴阳理论阐述命门,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统括阴阳、五行和精气。而命门兼具水火,化生先天无形真阴、真阳,在人身中处于核心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5.
命门以内脏而论,始于《难经》,并以此为开端,建立了命门学说。在命门有形与无形之辩中,《难经》以命门“有形”而定论,明确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提出了“内脏命门”说,并确立其先天之根的地位。同时,《难经》首创元气(原气)理论,且建立了元气与原穴的关系,首次提出“元气”一词,并指出命门激发元气,经过三焦通达周身,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之本,将“命门”与“元气”作为人体的中轴,延伸到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命门始动,元气始生,生命乃成;先天命气,脏腑之本,经络之根;命气中轴,呼吸之门,守邪之神。命气轴心,纵贯五脏六腑,旁及四肢百骸,为先天之源,生命之根。《难经》在《灵》《素》基础上,从物质维度、功能维度和协调维度,建立了命气神三维一体的系统生命观。  相似文献   

16.
“命门”一词,始见于《内经》,次见于《难经》,但二者所言命门是截然不同。《内经》言命门为之目;《难经》言右肾为之命门。然后世医家皆宗《难经》之义,并加以发微,遂命门学说成为中医诸学说中重要部分之一。本文拟按古代哲学之理,析命门学说之源流、演化和发展过程,试述其原始本义。儒家五行之说和《内经》命门之理汉儒董仲舒曰:“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  相似文献   

17.
命门学说奠基于《难经》,发展成熟于明代。在命门学说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道家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命门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命门学说新考——在两千年的争衡中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是《内经》所奠定的,命门学说给这一体系增添了新意。《内经》的“心为君主主官”,为命门“十二官之主”的学说所丰富,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近人研究命门学说的源流历史,确定学说起源于明代后期,尽管《难经》已有命门一辞,但公认学说  相似文献   

19.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有两大层面:一是临床辨证思维方法的不断丰富、充实、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另一层面是对生命本质的探讨,对生命之源的深入认识,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命门学说。命门一词出自《内经》,从学说发展的历史看,命门学说是道家养生理论与医学实践逐步结合的产物。自《难经》开创命门学说以来,历代医家对命门都从不同的方面予以探讨,使命门学说不断发展,趋于成熟。兹就其主要内容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金荣 《河北中医》2013,(11):1713-1714
关于命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在《难经·三十六难》和《难经·八难》提出命门位置在右肾,产生先天元气,命门先天元气是五脏六腑之本。由此开创了以元气学说为中心的整体生命观,成为后世医家探讨生命本源的真正导源。 然而《难经》对命门位置和功能的叙述过于笼统简约,引发了后世医家的争论。尤其在命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上,或将命门与肾脏混淆,或将命门凌驾于五脏六腑之上,纷争颇多。今从命门元气的来源及其作用着手,在元阴元阳层面上探讨生命历程中命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