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保护胃黏膜、抗肿瘤、抗炎、胃肠双向调节、抗氧化、止泻、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调节中枢递质、抗缺氧等作用。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对半夏泻心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做一综述,为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英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77-87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为太阳病因失治或误治所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而产生的痞、呕吐而设。笔在临床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消化系统某些疾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12-9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全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攻补兼施,配伍精当,是针对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之心下痞而设,其主证为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塞不仅限于因误下少阳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出现心下痞满。因此,半夏泻心汤也可应用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诸多病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加味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及治疗结果。方法:选择近十年间临床各类寒热错杂、脾胃不和的患者采用内服中药加味半夏泻心汤。结果: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脾胃不和具有明显疗效。结论: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临证加减,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化疗相关性呕吐、急慢性胃肠炎等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半夏泻心汤近10年的临床应用总结出,半夏泻心汤主要应用于消化道方面的治疗。结论:通过综述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为半夏泻心汤确切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乃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一方 ,此方选药精当 ,方义奇妙 ,虽年移代革 ,验之临床 ,仍效果甚佳。方中重用半夏 ,为全方之君药 ,和胃降逆止呕 ;芩连苦寒泄热 ,姜夏辛温散寒 ,如此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 ,共达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对调整消化系统特别是胃肠功能有特殊效果 ,笔者在临床上常用于以下病证。1 胃窦炎凡饮食不节、饮食失常或冷热不适均可损伤脾胃功能 ,而出现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 ,痛甚时呕吐 ,腹软 ,剑突下压痛或仅有上腹胀满而不痛 ,不思饮食 ,舌质红 ,苔黄而干。故投以寒热并用、辛开…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党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之功。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方中半夏、干姜辛开能散脾气之寒,黄连、黄芩苦降能降胃气之逆,党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胃痛、便秘、失眠、口腔溃疡等病症,收异病同治之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原文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之后出现但满而不痛的痞证。水饮痰湿与邪热互结于心下是本方证的病机~[2,3],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呕、肠鸣是本方方证识别的关键~[4]。笔者反复揣摩本方的药物配伍及剂量配比特点,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眩晕、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慢性肠炎、口腔溃疡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兹举验案四则如下。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一方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此方药物组成简单却不失严谨,全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不仅仅局限于心下痞证,更广泛适用于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道系统等等,且疗效可靠。现举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4年来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综述了肠易综合征、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返流性胃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慢活肝转氨酶异常、重证恶阻、肺炎、口疮及小儿黄疸、乳蛾、顿咳等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始由半夏、黄连、黄芩、甘草、人参、干姜、大枣组成,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健运脾胃,旺盛气血,补气,清热,和中。该方药简意深,配伍精当,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原治少阳证误下、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郁结中焦等引起的"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等症。今人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胃炎、糖尿病性胃轻瘫、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临床上广泛应用干胃肠道疾患,疗效堪称满意。现作如下介绍。方药组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七味组成。方中半夏、干姜辛开散痞,降逆温脾;黄芩、黄连苦降泄热以清胃;参、草、大枣甘补脾胃以扶正。全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攻补齐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用以治疗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的作用.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笔者近年临床用于多种病证,每每取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大枣、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黄。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笔者灵活加减,应用于口腔溃疡、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失眠症等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口腔溃疡陈某,女,28岁。2011年6月5日就诊,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6  相似文献   

15.
探讨分析了半夏泻心汤所治病证的病机要点、该方的配伍特点、所衍化的几首方剂、以及临证应用;列举了笔者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秋季腹泻的验案和体会,拓宽了该方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6.
鲁海婷 《陕西中医》1995,16(9):415-416
<正>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为伤寒误下所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笔者在临床上用本方加减治疗眩晕、泄泻、胃脘痛等证,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1 眩晕 王某,男,60岁。因头晕20d于1990年9月26日入院。入院后曾投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平胃散10剂,疗效不显,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气短,胃中饱满不欲食,呃逆,口干口苦,舌淡暗、苔白腻,脉滑。证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10g,黄连、干姜各6g,大枣5枚,佩兰、党参、炒苡仁各12g,焦三仙、炙甘草各9g。服7剂后,头晕减轻,余症亦减,继服20剂后,诸症均消,病告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笔者根据其寒热同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的组方特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方针对寒热错杂,气机失宜的多系统病证,特别是脾胃系相关病证,临床疗效显著,与半夏泻心汤升降相宜,调和寒温,平衡阴阳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经方半夏泻心汤经数年临床应用,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笔者在临床上用本方加减治疗膈肌痉挛、胆汁反流性胃炎、妊娠恶阻、慢性结肠炎等,均获得较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1方剂来源本方首见《伤寒论》,原治疗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少阳邪热内陷与气机相结,以致脾胃升降失司,寒热之邪结于中焦,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等症。药仅七味,但药简意深,配伍精当。方中半夏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芩、黄连苦寒泄热,燥湿,辛苦合用,一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方,临床不仅用于热病中出现的痞满证,并广泛应用于其它有类似病机之病证,疗效显著。现举病案四则,以见其一斑。一、耳鸣(湿热蕴蒸)陈××,男,42岁,80年4月6日初诊。耳鸣闭塞,头胀30余天。一周前经五官科检查无异常,察其形体尚盛,苔黄腻而润,脉濡数;询其病史,大便不实半年余,多一日两次。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