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三因方》之温胆汤较《集验方》之温胆汤组成稍有变化,病机由"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其主治病证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诸证。目前温胆汤是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笔者抓住痰气阻滞,郁而化热,痰热内扰病机,加减运用治疗汗症,失眠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方药溯源、痰寒之辨、方义解析、类方衍变对温胆汤主治"胆寒"进行辨析。温胆汤一方三源,主治"胆寒",然观现今《方剂学》教材多认为其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有由"寒"转"热"之变,并发现方中的生姜用量不减反增,认为温胆汤主治应为"胆痰",即胃郁胆滞、痰浊内阻证。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良方。《备急千金要方》注曰“此胆寒故也”,其“寒”字应为“痰”字解。温胆汤历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经久不衰,历代医家加减化载又有新的发展,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其中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为代表。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芩六味药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用,服之可清热化痰、胆清胃和,烦除呕止,与温寒、温胆之  相似文献   

4.
正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生姜、甘草组成,《景岳全书》《医宗金鉴》所载之温胆汤,均比原方多了一味茯苓。本方能清痰热而和肝胆,恢复肝胆正常的生理功能,故取名温胆汤。《医方集解》把温胆汤列入和解门,属于调和肝胃的常用方,治疗因肝胃不知、痰热而产生胸憋、口苦、恶心呕吐、虚烦不得眠等。笔者临证时根据临床不同的兼证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屡获捷效,现将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最早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后世医家习用其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各种疾病。王素梅教授结合小儿"脾常不足"、易生痰湿、体禀纯阳、痰易热化特点,擅长用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如小儿厌食、肺炎、夜啼、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及多发性抽动症等,凡辨证属痰热互结为主者,均以温胆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葆现  熊卫红 《陕西中医》2005,26(5):464-464
温胆汤原出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由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根据辨证进行加减,用于治疗以下疾病,效果颇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艳  杨小军  张福利 《新中医》2014,46(3):217-219
<正>温胆汤首见于南北朝姚僧垣所著的《集验方》[1],后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引用,到宋代陈言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进而形成了新的温胆汤,并作为十大名方而沿用至今。温胆汤在《千金方》中主要治疗痰饮留于少阳的"胆寒证",如其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亦服温胆汤方。"后陈言将其所治之证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少阳痰饮证扩展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痰诸证"的痰证。明清时医家对温胆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除将其治疗范围扩大为痰湿、痰热、湿热证外,亦将其代表之法提炼为分消走泄法。正如叶桂在《温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现存对温胆汤的文献记载,结合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大背景,勾勒出该方从温胆之剂变为治痰之方的轨迹。温胆汤在南北朝就已经存在,用于胆寒不寐的治疗,至《千金要方》列入其胆腑证治理论架构中。宋代随着二陈汤在痰病实践的广泛应用,与之组成相类似的温胆汤之组方与效用有了显著变化。经过金元时代痰病理论的发展,至明清该方功效逐渐定位于清化胆经痰邪,也引发了医家对该方功效温胆还是清胆的理论思考。与此同时,该方的衍生方剂大量涌现,进一步拓展了温胆汤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始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言本方主治“胆虚痰扰”,为著名的治痰方剂。原方组成用“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从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减少了生姜用量“二两”,增入云苓“一两半”,后人又入大枣1~2枚,组成温胆汤。全方寒热并用,辛苦兼施,功能和胃化痰,清静胆腑,为治痰证的主方,能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诸证。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源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组成,方中二陈汤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具有理气化痰、利胆和胃之功,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及眩晕的常用方。黄连温胆汤由清代医家陆廷珍《六因条辨》在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来,更具清热燥湿之功。导师舒兰从事中医儿科临床近30年,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诊,受益良多,其临床上灵活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06-708
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主治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脾胃不和所致胆郁痰扰证。万远铁教授遵"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旨,临证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时常从治痰着眼,善用温胆汤灵活化裁,治疗各类以"痰"为基本病机的疾患,疗效甚佳。文章选取万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痰证之精神分裂症、美尼尔氏综合征、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炎的几个典型案例以论之。  相似文献   

12.
崔永星  贺瑞兴 《陕西中医》2003,24(12):1131-1131
温胆汤出自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 ,与《千金要方》之温胆汤相比 ,增茯苓、大枣 ,生姜改为 5片 ,主治痰热内扰 ,胆胃不和之虚烦不眠 ,惊悸不安 ,呕吐 ,呃逆 ,胸脘痞闷 ,癫痫狂等证。笔者根据本方宗旨 ,灵活化  相似文献   

13.
《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以生姜为君,温胆和胃,燥湿行气,用于胆胃虚寒、湿郁气滞证,体现了"温胆"之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以半夏为君,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体现了"清胆"之意。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温"的理解,提出三种温胆汤之"温"并非均是温胆之义,而是令胆"和",复胆之清静温和之性,以求胆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中风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勇 《河南中医》2005,25(9):63-64
温胆汤是中医治疗胆郁痰扰证的名方,主要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等中药组成。笔者近年来用温胆汤为主方,结合临床辨证加减,治疗缺血性脑中风8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栗锦迁教授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或取其法而不用其方,治疗证属胆郁痰热、胆胃不和,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疾患;使用中强调其"清胆"作用,治疗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清热除烦。医案一中眩晕属痰热郁阻证,医案二失眠属痰热扰神证,医案三心悸属痰热互结证,治以清热化痰、清热涤痰。栗主任强调黄连温胆汤的运用,要领会痰热、脾胃、情志几个关键点,如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调、腹胀满等脾胃系症状,以及心烦、胆怯、头晕、失眠、头痛等情志方面的表现。本方结合不同的加减可以治疗心悸、脏躁、眩晕、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17.
黄连温胆汤出自陆廷珍《六因条辨》,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安神、活血、化瘀、镇惊之功效。主治胆失清净、痰热内扰所致的多种病症,为泄痰和胃清胆之良方。《刘清泉老师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晕厥重症》一文,刘清泉老师临证遇一怪顽之症患者,经老师详询病史,认真诊察,辨证为痰热内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证,方选黄连温胆汤治疗,取得良效。提示我们:中医药治疗,辨证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只有辨证准确,根据辨证遣方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秦琬玲教授从医30余年,治学严谨,经验颇丰。善于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辨治胸痹、眩晕、中风等病,现将秦教授化裁运用黄连温胆汤之部分临证验案整理如下。 目前就温胆汤的方源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该方首载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门》,此为较传统的看法;其二,认为该方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理由是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病后不得眠方二首》有云:“《集验方》‘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出第五卷。”而《外台秘要》与《备急千金要方》两书所载之温胆汤组方相同、主治相似,故认为温胆汤应出自《集验方》[1],而黄连温胆汤则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里的黄连温胆汤主要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化痰、除烦定惊、和胃止呕之功效,黄连增加了其清心泻火之功效,主要用于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郁而化热,痰热内扰之证。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首出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胆寒症”。后人多用《医宗金鉴》所载之方,由上方减生姜用量而加茯苓,主用于胆虚痰热之证。又多加减变化,使该方应用日渐扩大。我们于临证之时,凡遇属痰浊中阻之证者,常用该方加减治疗,每获良效,兹列几案,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