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建民  吴松 《河南中医》2012,32(9):1115-1116
针灸"治未病"可概括为:在机体未发病时,顺四时之气用针灸养生防病来"治其未生",发病后要"先安未受邪之地","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初愈后要"防其复发",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强壮要穴来固护人体正气,准确把握疾病转归和治疗时机,方法上要"形神兼治",使机体"阴平阳秘",最终达到"以治为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古代医家将针灸“治未病”思想广泛应用在预防及治疗各种疾病的同时,也对针灸能否“治未病”提出了一些质疑,并指出失当的针灸“治未病”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针灸“治未病”也应根据人体体质,选择适宜的针灸方法、腧穴、刺激剂量及介入的时机,才能取得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源于《易》,为后世诸医家所重视,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针灸疗法作为传统的养生却病手段,与治未病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发挥治未病思想确切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治未病”观的治则。基于此,针灸治未病得到发展。从治疗效应角度对针灸治未病机理解析为:整体性调整是治未病针灸术适应症广泛的理论基础,双向性调整作用是针灸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针灸调整作用的生理性揭示针灸治疗作用是有限的。治未病针灸术是自然疗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芳  马彪  肖敏  马骏 《河南中医》2016,(2):350-35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构成,"逆针灸"为其重要方法之一。逆针灸"治未病"以其注重机体自身潜能,调动机体自身的正气防病治病的特点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针刺"治未病"的开发价值已得到确认,深入研究与探讨逆针灸"治未病"的作用机理,能为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与预防手段的提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实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经过2年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该群体囊括了中青老各个年龄段。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妥善处理此问题可以大大降低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及对疾病预防方面的投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关于“治未病”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在“已病”之前,即“未病”阶段的医疗行为尤为高明,更应重视,在某种意义上更有利于维护机体的健康。彰示了预防医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阐释了忽视预防的不良后果,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的观点:“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中医学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理念,早在中医经典中对其论述也颇为多见。治未病应包括即病防变、未病先防两个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病先防、无病养生已成为当今人们追求健康、强健体魄的一种时尚理念,而针灸防病治病也已成为人们寻求健康的非药物性疗法之一。针灸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损伤。它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动机体内在的应激反应能力,即自身的抗损伤能力,从而抵御疾病的发生。针灸对健康人的调养,第一要根据每个人体质的不同,辨证调养;第二要顺应自然的调养,方为摄生。  相似文献   

9.
浅谈治未病     
赵凯红 《山西中医》2009,25(8):53-55
未病学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为人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有重视预防、重视内因、重视整体观念及防病经验多样性等特点,对未来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针灸法在“治未病”方面有特殊作用,由于针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及临床研究,对针灸法“治未病”辨证选穴的思想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方法:按照四个方面阐述针灸“治未病”的作用。结果:针灸具有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结论:针灸“治未病”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邱连利主任医师在针灸治疗疾病过程中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贯穿始终,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原则,纵观全局,防治结合;以针与灸为手段,以经络、腧穴为媒介,扶正气,祛邪气,调阴阳,通经络,调气血,和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未病”最早见于《素问》,随后经历代医家继承和发展渐成体系。在“未病”之时采用针灸方法作用于腧穴,以对人体阴阳、经络等进行调节,提高机体的抗病和应变能力,从而预防疾病。有研究证实此过程与人体的多系统调节相关,并通过内源性适应机制产生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针灸“治未病”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内、外、妇、儿较多病证的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现代预防医学理论,对针灸"治未病"临床运用的分级、特色优势、介入时间、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针灸"治未病"有着独特的优势,需进一步实施规范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为针灸"治未病"的推广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5.
试论针灸治未病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之一。《内经》中“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的疾病预防。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日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相似文献   

17.
阐述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即强调"无病"、病而未发、已病而未传变等"未病"状态,并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止复发的治疗原则。同时强调了针灸重固护正气、保持机体正气充盛的作用及其预防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鉴于针灸与“治未病”的特殊联系,结合长期在针灸临床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在针灸“治未病”的理论继承与创新、“治未病”与“亚健康”、“治未病”与环境及“治未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以利于针灸“治未病”乃至中医“治未病”工作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9.
逆针灸治未病中医机理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预防疾病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阴阳、气机、五行制化、经络、时间医学等几个方面就逆针灸治未病的中医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医体质学及治未病理论,按照更年期妇女不同体质类型制定针灸辨质治未病方案,以预防更年期疾病的发生、减轻已有疾病的损害、延缓衰老进程,为我国更年期妇女防病保健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