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40-43
总结王旭教授辨治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经验。王旭教授认为甲状腺结节的病机特点主要为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气滞、痰凝、血瘀搏结颈前;病位主要在肝脾两脏,与心肾胃相关;病理因素为气滞、痰凝、血瘀,且多兼夹虚证。临床辨证多结合辨病位、辨体质、辨病理因素、辨结节性质等全面考虑,并采用“复法复方”的治疗模式,施以调气三法、化痰五法、祛瘀三法和补虚四法综合论治。临证时重视权衡标本、三因制宜及生活调摄,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叶昭素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年,教学25年,擅长诊治各种肝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肾病及疑难杂症。其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甲状腺疾病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临床上行之有效,深得患者的信赖。笔者有幸跟随叶老师学习,收获良多,现将其治疗甲状腺结节常用对药分述如下,以供读者临床参考。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甲状腺结节属于"瘿瘤"、"瘰疬"范畴,发病多与情志内伤、怒则伤肝、环境污染、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等有关,中医的肝(胆)、脾(胃)为主要相关脏腑。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内分泌代谢疾病,女性患者居多,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起病隐匿,不易察觉,多由健康体检发现。根据其所处病位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瘿瘤"的范畴。甲状腺结节临床大多病先起于肝,基本病位在肝、脾、肾,基本病机为气郁、痰凝、血瘀互结于颈前甲状腺部位,治疗应在分清主次,治病求本的基础上肝、脾、肾三脏同调,扶正祛邪、行气活血、散结消瘿。此外还应注重消除致病因素,畅情志,适饮食,起居有节,顺应自然界四时变化,从而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结节与乳腺增生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两者多见于女性患者,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工作压力、生存环境等改变,导致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甲状腺结节及乳腺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临床常见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患者。王旭教授依据中医辨证,认为两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共同病因病机,且多责之于气滞、痰凝、血瘀,临床上运用理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牛阳教授认为胃痛发生多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发生趋于年轻化,以实证居多,原因在于饮食不节(洁)、生活工作压力大。"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基本病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降之枢全赖肝之疏泄,故治疗应充分掌握"同病异治"原则,调理气机,理气和胃止痛。主要治疗方法为清热、疏肝、利湿。附验案4则。  相似文献   

6.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笔者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诊治与肝有密切关系。对脾胃病的治疗,注意从肝木调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张兰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数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强调治病求本,注重从脏腑论治疾病,对甲状腺结节有独到见解,认为病机是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凝、气滞、血瘀壅聚颈前,用疏肝理气、滋阴宁心、补益脾肾、化痰软坚治之,临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张兰教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诊治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甲状腺结节归属于中医学"瘿"的疾病范畴。  相似文献   

8.
介绍刘德喜教授运用"脾胃转枢理论"论治脾胃病的经验。刘教授认为"脾胃转枢"是脾胃通过回旋运转、变化与中和作用,使脏腑之气、阴阳水火维持上下升降、内外出入的正常运动。临床针对"脾胃转枢"失常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与调畅情志,枢转脾胃气机是其诊治的要义。  相似文献   

9.
杨本雷主任医师治疗鼓胀临床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本雷主任医师临床治疗"鼓胀"注重"气、水、瘀、虚"4个方面的调节,形成以大、小陷胸汤为主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辨证 导师临床治疗鼓胀,注意辨别以下要点. 1.1 辨脏腑 中医认为"鼓胀"之病,其病理演变过程,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基本规律可概括为3个方面:其一,病起于肝,累及于脾,因肝及脾的病理机制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克脾犯胃,水湿不得运化,阻滞气机,水停气滞则成鼓胀;其二,病起于脾,累及于肝,而脾及肝的病理机制,一方面是嗜酒肥甘,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湿浊不化,中气壅滞导致肝郁;另一方面是因寒邪、冷食积滞等损伤脾阳,水湿不化,壅滞中焦,气机不利而成肝郁;其三,肝脾病变累及肾,一是脾虚不运,水谷之精微不能游溢于肾,肾之精气必然衰减,因而导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内停,二是肝病及肾,肝气不疏,肝木反侮肾水,而导致肾阴虚.  相似文献   

10.
介绍周福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周教授认为临床治疗脾胃病应抓住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重视肝、心与脾胃的联系,脾胃病补泻治疗应补以甘酸、泻以苦辛,临床用药注意不要太过苦寒、太过甘温、太过辛散,还应详辨药物功用性能,用药应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吐酸""痞满""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禀赋不足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上述因素导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上肝胃不和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疏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 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治疗时均以理气为先,调血次之,临床上常用玄麦甘桔汤合四逆散加减,通过调和肝脾气血,改善甲状腺局部的气滞血郁状态,从而使甲状腺结节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3.
郝淑兰  李宜放  杨丽芳 《光明中医》2016,(22):3247-3249
王晞星教授将"和法"学术思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相结合,总结出肝癌治疗四法:调和肝胃法、调和肝脾法、调和脾胃(利水)法、调和肝肾/脾法。认为原发性肝癌病位在肝,涉及肝、胃、脾、肾多脏,病机演变主要表现为不"和",出现湿、痰、瘀、毒等病理产物而成癌,临床选用"和法"治疗肝癌,配合利水祛湿、化痰解毒、软坚散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总结秦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认为肝脾(胃)不和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因而治疗脾胃病应立足脾胃,注重调肝,临床疗效颇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声生教授从医近30载,对脾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肝的关系密切,尤以脾胃虚为主,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胃气虚,肝气郁结,瘀血阻络为脾胃病的病机之要,病程长,病势缠绵,难以速愈,易复发为疾病特点。治疗上重视培补脾土,调肝理脾,条畅气机,化瘀通络贯彻始终,同时注意辨证辨病结合施方,对症用药,另善于针对不同情况,调补脾胃,疏肝理气,并重视疾病的预防和精神调摄,故每每取得显效。  相似文献   

16.
李振华教授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创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九字法治疗原则,形成了以脾胃学说为指导的系统独特的学术思想。李教授认为中焦脾胃的功能状态与中风病的发生及其病机演变密切相关,并且以下4个方面均能导致中风的发生,即:脾伤失运,痰浊内生;脾胃亏虚,正气不足;肝脾失调,化生内风;枢机不利,气血逆乱。所以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亦应重视健脾化痰,疏肝解郁,和胃通腑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朱珈慧  王旭 《中医药导报》2023,(10):182-185
总结王旭辨治青春期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经验。王旭认为青春期桥本甲状腺炎总属本虚标实,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脾肾虚弱为本,肝郁气滞为标。病机为肝郁化火,阴虚内热,或兼脾胃虚弱。治疗上应以疏肝解郁,滋阴清热为主,兼顾脾胃,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8.
张凤春教授认为,儿童多动症发病机制为阴阳平衡失调,病位常涉及心肝脾肾,主要是脾胃,其次是肝,病性为本虚标实。临床辨证上常见证型分别为:心脾两虚、脾虚肝亢、痰火内扰、肾虚肝亢,心脾两虚,主方为人参归脾汤加减;脾虚肝亢,主方以健脾疏肝颗粒为主;痰火内扰,主方以温胆汤加减;肾虚肝亢,主方以多动宁颗粒为主。张凤春教授认为,各证型并非一成不变,常混杂出现,要仔细辨证,用药上要注意顾护脾胃,同时除了内服药物还要在生活上配合心理治疗及注意饮食禁忌。  相似文献   

19.
《光明中医》2021,36(9)
喻斌教授认为脾胃及肝同居中焦,在生理及病理上联系密切,主张从肝论治脾胃病,临床常运用含柴胡药对以疏肝理气而达安脾胃之目的。笔者跟随喻斌教授门诊学习,试探讨喻斌教授使用含柴胡药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介绍卢秉久教授从脾胃入手分阶段论治肝硬化的经验。卢秉久教授认为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肝、脾、肾三脏有着密切联系,在起病及病机演变上肝、脾占主导地位。在治疗上,以分阶段论治为纲,以调理脾胃、疏利气机为基本原则,保护脾胃的思想必须贯穿整个疾病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