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中的52个医案中所使用药物,按照频数、配伍频数、以及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叶氏治疗中风病的用药特色以及用药规律。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叶氏用药轻灵,寒热平调;喜用滋阴补肾、健脾化痰、咸寒清热之品。滋阴补肾药物如枸杞子、熟地黄、肉苁蓉、石斛、牛膝、当归;健脾化痰药物如半夏、茯苓、生姜、竹沥、人参;咸寒清热药物如羚羊角、玄参、连翘、生地。用药强调辨证,急证以固护阳气为先,缓证以补肾化痰为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叶天士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并整理叶天士治疗不寐的处方,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中的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处方92首,中药147味,高频药物为白芍、人参、茯苓、半夏、茯神等;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苦、辛、酸次之;归经以肺经为主;功效以清热为主,宁心、养阴生津、燥湿化痰次之;聚类分析得到4组药物组合,包括燥湿化痰、滋阴潜阳、清热泻火、补益阳明之剂;关联分析得到常用药对,半夏-茯苓。结论 叶天士治疗不寐重视以白芍酸苦敛泻厥阴、甘味补益与燥湿化痰之剂和调脾胃、苦寒清热泻火、滋阴潜阳之剂交通阴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治疗中风的52首方,90味药进行分析,指出肝阳化风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并认为治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熄风、顾护脾胃、培土制木是叶天士治疗中风的三大法则.其用药规律和治疗法则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蒋凯  鲁嵬 《光明中医》2013,28(3):453-455
叶天士治疗头晕,首先是用药灵活;其次以补益药物为主,补益药物中又以补益阴血为主,补益阴血的药物中又以入肝肾两经的药物为主;再次认为肝风内动,上扰清窍为头晕发病的主要机理,所以治疗时所选用的药物也以入肝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李东垣与叶天士治疗痞满的用药规律,挖掘中医治疗痞满的用药特色。方法:对李东垣(20例)与叶天士(36例)代表作中医案进行整理并建立信息数据库,采用EXCEL、SPSS Modeler作为数据挖掘平台,分析用药频次,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提炼出李东垣治疗痞满常用药物共26味(频次≥3),药对14对。叶天士常用药物共25味(频次≥3),药对7对。结论:李东垣治疗痞满强调培补脾胃,升阳益气。叶天士治疗痞满强调通降胃气,降肝泻肝。数据挖掘的结果体现了两位医家治疗痞满的学术思想与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分析,深入探讨其治疗泄泻的学术思想,对于消化道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咳嗽为呼吸系统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叶天士为清代著名温病大家,擅长诊治各类咳嗽,《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对咳嗽的诊治多有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咳嗽》医案中的用药规律来总结诊治咳嗽的经验,有利于临床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病内服方药的性能,探讨叶天士治疗消渴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治疗消渴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其用药特色和规律。结果:叶天士治疗消渴常用药以频次大小前12味药依次为甘草、麦门冬、人参、山药、山茱萸、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知母、附子、桂枝、石膏等;使用最多为补益药,其次为清热药;入脾胃和肺经药物最多;药味多为甘、苦,药性以寒为主。结论:叶天士治疗消渴病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用药规律是:滋阴为本、借重甘味,清肺运脾、助肾气化,泻火致津、肃清阳明。  相似文献   

9.
<正> 叶天士是清代杰出名医,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其学术思想深受后人所推崇,尤其对温热病有独到的研究,被誉为温病大师。但叶氏生平精于医术而少著述,其经验散见于其医案中。本文仅就《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案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明代医家龚廷贤治疗泄泻病的方药,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筛选《龚廷贤医学全书》中泄泻章节的内服方药,利用Excel创建数据库,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医案标准化处理后,加入分析池,对药物经行频次和关联分析,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及药-药关系。结果:收集泄泻处方共99首,涉及药物107味,药物出现总频次达820次,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白术、甘草、茯苓、陈皮、人参等,药味以甘、辛、苦味最多,药性以温性为主,药物归经脾经居首,肺、胃、肾经次之,设置置信度≥0.9、支持度≥0.3,中药关联共19组,关联的中药包含白术、甘草、茯苓、陈皮、人参、生姜。结论:龚氏治疗泄泻,以健脾燥湿、分利小便为核心,注重温阳化湿、调畅气机,主要从脾胃论治,亦重他脏,并重视中药炮炙以增涩止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研究《叶天士医案大全》中治疗胃脘痛医案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叶天士医案大全》中治疗胃脘痛的处方,录入系统平台,并利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处方用药分析。结果:1对筛选出的治疗胃脘痛的105首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有20味;2使用频次≥11次的常用药对有19个(支持度个数设为11),及得到药物关联规则(置信度设为0.6);3熵聚类得到的新核心药物组合14对,以及新处方7个;4以金铃子散进行方剂匹配,检索到包含金铃子散的20首处方的相似度。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总结出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为深入了解和掌握叶氏遣方用药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方剂计量学分析,得出叶天士临证用药规律。方法:选取与叶天士时代相近的三位温病大家,作为对比方剂源,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1)叶天士、吴鞠通、薛雪三家均以使用温、平性药物为主,叶天士fxi=2.54,低于吴鞠通(3.47),薛雪(2.65);(2)叶天士温热药物使用率低于吴鞠通(P〈0.01)、高于王孟英(P〈0.05),而与薛雪接近。寒温用药比值为0.58。(3)归经统计中叶氏(fxi=3.37)与吴鞠通(fxi=4.31)、薛雪(fxi=3.65)均以入脾肺经药物居多。功效统计,叶、吴、薛三家均以利湿、补气为主。(4)叶天士方剂用药均数n-7.01,低于吴鞠通与王孟英(均有P〈0.01)。结论:(1)叶天士临证用药特色可归纳为方简药纯,精专制胜;好用温药,不尚寒凉;博采众长,重视脾胃,当属临证处方模式类型中的简约式与轻灵式并重的医家。(2)温病四家在用药性味、归经、功效及用药配伍方面有交互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所载75则医案,共94首方剂进行研究,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叶氏治疗泄泻学术思想。1、泄泻多由湿邪为患,治以祛湿为主。祛湿法主要有三种:淡渗利湿法,用茯苓、泽泻、猪苓等;苦温燥湿法,用白术、黄连等;芳香化湿法,用藿香、砂仁等。同时,叶氏注意辨别寒湿、湿热及暑湿的不同,寒湿为患可用胃苓汤,亦可用四苓散或五苓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湿热为患治宜清理分消,治以芩芍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叶天士治疗泄泻的证治规律和特点,作一初步探讨。证治规律《临证指南医案·泄泻门》75例中,叶氏所分类型,可撷要归纳为九型: 1、暑湿内侵主证秋暑秽浊,气从吸入,洞,三焦蔓延,小水短赤,寒热如疟。治法芳香化秽,利湿清热。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广皮茯苓滑石猪苓泽泻木瓜檀香汁。 2、湿热困中主证口腹不慎,湿热内起,腹痛泄泻,腹  相似文献   

15.
16.
自《内经》提出奇经八脉,张元素首倡药物归经以来,辨证多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入手,对奇经八脉很少论及。叶氏继承前人经验,全面运用经络理论,将脏腑,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结合起来,发挥奇经辨证,总结奇经治法用药规律,为后世深入研究奇经证治提供了范例,用于杂病治疗,补前人治法之未备,为中医杂病治疗独开门径,其辨证用药,值得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倡导保护胃阴,应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濡养胃阴,创立胃阴学说。叶天士辨治脾胃之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本研究通过分析叶天士养胃阴用药特点,探索其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叶天士治疗湿热型脾胃病医案中所用处方,总结其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叶天士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的医案57例,将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收集57首处方,共计93味中药,其中高频使用药物为黄连、茯苓、厚朴、半夏、黄芩等;集中使用温药、寒药,多用苦、辛、甘味药;药物多归于脾、胃、肺经;高频(频次≥11)药物组合12组;推演出核心组合2个、新处方2首。结论叶天士治疗湿热型脾胃病着重从中焦太阴阳明入手,亦重视从肺论治的思想;用药上祛湿与调畅气机并重,辅以清热,注重固本和中,黄连、半夏、枳实、茯苓为其核心药物,为临床治疗湿热型脾胃病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9.
收集邓铁涛等21位国医大师关于泄泻的医案,建立数据库,对其用药的性味、归经、药对、炮制法等进行频数分析.获得54味使用频数大于10的药物,其性味以甘、辛、温为主,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炮制法主要为炒黄.得出国医大师治疗慢性泄泻用药规律可用燥脾、甘缓、补肾、酸收、疏利、化瘀、升提、固涩、淡渗、清凉来概括.  相似文献   

20.
清代医学大家叶天士在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发展了脾胃学说,为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开拓了新的辨治方法。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失眠等多种慢性病日趋增多,这些疾病中不少证见胃阴虚证。故有必要对叶氏养胃阴方药作一分析,以期对临床处方用药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