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从七个方面 ,即 :以脉诊病、以脉鉴别疾病 ;以脉鉴别证候 ,以脉解释病机、以脉指导治疗、以脉判断预后 ,一脉多病 ,一病多脉等论述《金属要略》脉学特色。认为 ,依据脉象鉴别疾病 ,是仲景论脉特点之一。临证时 ,当脉证合参 ,方可诊断确切。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华 《中医药学刊》2003,21(1):128-129
从七个方面,即:以脉诊病,以脉鉴别疾病,以脉鉴 证候,以脉解释病机,以脉指导治疗,以脉判断预后,一脉多病,一病多脉等论述《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认为,依据脉象鉴别疾病,是仲景论脉特点之一,临证时,当脉证合参,方可诊断确切。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记载单一脉象19种,兼脉39种,寸关尺三部分类脉象10种,阴阳分类脉象13种,其它脉象18种。其辨析入微,颇具特色,现从以下三方面论之。言常述变论脉理伤寒病由于感邪性质的不同以及体质和气候地理位置的区别,同一病证脉象也往往变化多端。细玩《伤寒论》原著,可以看出伤寒脉象虽千变万化,却有一定规律可循,即既有其常又有其变。兹以浮脉为例试析于后:  相似文献   

4.
5.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强。原本《伤寒论》中尚有“辨脉法”(34条)和“平脉法”(42条)两篇脉法的专论。再检阅《伤寒论》每篇的命题来看,又均以“辨××病脉证并冶”为篇名,说明其诊疾论病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综观全论的脉诊原文,约可概括为辨别证候、阐发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四个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外感热病辨证施治的专书,全文398条,其中论及脉诊约140余条,并以“辨××病脉证并治”列题,全篇涉及主要脉象二十余种,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仲景秉承《内经》、《难经》脉学之精粹,又为叔和之《脉经》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乃第一部以脉学结合临床辨证的著述,因条文甚多,本文仅寻章摘句,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7.
8.
凡初读《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者,大都认为是书脉象复杂,颇难理解。以笔者之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未从理论上把握它的规律性。为此,试对《金匮》脉学作一初步探讨,以供初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脉法赞》收录于王叔和《脉经》,是早期有关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故结合历代学者论述,对文中一些存在争议性的内容(官府关前一寸人迎气口)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官指左手脉所主与血关系密切之脏,府指右手脉所主与气关系密切之脏;关前一分位属寸部,为关部入寸之分界,又可代指寸脉;人迎气口在早期对比诊法发展为寸口诊法的进程中,经由阳明-心及太阴-肺的中介,所指由颈、腕部脉搏动处变为左寸心之部与右寸肺之部,这属于脉学用语的概念移植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贤的脉学专著《脉贯》共九卷,以脉诊为核心,兼及望闻问三诊,体现了四诊合参、脉诊为要的学术思想。本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辨证继承历代医家的脉学理论精华,在吸收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对脉学和脉诊有所阐发和创新,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脉学著作。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医家兰茂是云南著名的医药学家,其著作《滇南本草》《医门擥要》对研究云南地区的本草学及中医药临床有重要价值,兰茂对中医诊断尤其是脉诊有深入研究,阐述全面细致,极具特色,诊脉时强调医患在"静"的状态,脉象以血气为本,因人而异,并以阴阳统分脉象,重视尺脉与脾肾之疾的辨证,示人以规矩。在脉象主病方面,以左手寸关尺分别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主肺脾命门,并阐述了各部浮、沉、迟、数的脉象(主要是复合相兼脉象)所主病症,提出相应治则治法及方药,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叶建红  汪建国 《陕西中医》2002,23(12):1107-1108
近代名医张山雷 ,医技精湛 ,名重医林 ,被誉为“海内三张”之一。张氏对诊断学 ,特别是在脉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 ,并在临床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著《脉学正义》一书 ,是其研究脉学之心得 ,兹就张氏脉学特色作如下浅识。   1 对脉诊的认识 诊脉识病 ,可以知气血之虚实盛衰 ,断病机之寒热温凉 ;脉随病势而变迁 ,所谓脉症相合 ,如影随形。一般都认为先有其症而后有其脉 ,即有是症便有是脉。张氏的认识则更深一层 ,认为脉象相对于病症来说 ,应为疾病之征兆。医者诊察病症 ,患者皆已病状昭著 ,而后按脉之动静以辨其凶吉 ,但于病机萌动…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并非脉学专著,但书中有大量篇幅论述脉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包括脉法、脉名、脉象、主病、诊脉时间、诊脉方法、色脉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内经》中的脉诊专篇,有《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三部九候论》、《灵枢·论疾诊尺》等。由于《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因而整部著作中有关脉诊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其内容散见于多个篇论之中。即便是主要论述脉诊的篇论中,也夹杂其他各方面的内容。但是《内经》仍不失为脉学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经…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中处处渗透着仲景脉学的辨证思想。笔者概括总结了《金匮要略》中不同的诊脉方法及在临证中的运用特点,从多方面论述了《金匮要略》的脉学特色,阐明了仲景之脉诊理论在临床工作中的指导原理。  相似文献   

15.
刘文强  滕晶 《光明中医》2014,29(1):18-19
《黄帝内经》是古籍医学集大成者,其中阐述了大量的脉学理论,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准确的把握其中的脉学理论对提高自己的脉学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脉学相关文献的研究,重点总结了其中的脉学理论,以期能为脉学学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难经》承《内经》学术思想之说,系统阐述和发展了《内经》的脉学理论,对脉诊独取寸口、三部九候的诊法及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生理脉象随四时发生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各种病理脉象的描述及其包含的病理信息和意义、脉诊与其它诊断方法的辨证关系等问题的记述奠定了中医学经典脉学理  相似文献   

18.
近代闽南名医吴瑞甫所著《中西脉学》一书,上下两卷五十九篇,于公元一九二○年由上海文瑞楼书局初版刊行,之后未曾再版. 吴瑞甫为发扬光大中医脉诊,“浏览古  相似文献   

19.
新安医学中脉学医著宏富,学术思想独特。本文梳理了新安医学脉学源流,发掘其学术特色,重点探讨了《脉镜须知》对新安医学脉学发展的学术贡献,旨在弘扬新安医学,推动中医脉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脉学刍议》一书,初版于一九六五年,当时曾受到中医界许多学者的赞诩,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并给予极高的评论。《脉学刍议》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研究员,系我省名老中医之一,因他感慨于现代之学中医者,对“脉学”这门专业技术,往往采取轻视甚至菲薄的错误态度,他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