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因其日益增长的发病率和治疗花费,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早期治疗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维生素D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维生素D可以通过其免疫调节、提高胰腺β细胞活性和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参与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研究显示机体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的发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是维生素D在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其水平能直观的反映机体维生素D的储存情况。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或能为糖尿病防治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在该院住院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6.5%)、血糖控制尚可组(6.5%~7.5%)和血糖控制差组(7.5%)。另选取在该院体检并经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证实为正常糖耐量(NGT)的个体4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25(OH)D水平并分析HbA1c和25(OH)D的相关性。结果血糖控制差组的25(OH)D水平显著低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尚可组和血糖控制良好组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212,P=0.000)。结论血清25(OH)D水平与T2DM发展有关,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作为T2DM的辅助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表达水平,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病情评估与血糖控制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以体检中心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对其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含量为17.02±0.51ng/ml低于健康体对照组的23.48±0.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负相关(r=-0.541,P=0.000),与全部研究对象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0.663,P=0.00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含量低于健康体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即2型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D3水平与血糖控制有关,这对指导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的合并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终末期死亡的重要原因,T2DM患者并发CHD的几率约为普通人CHD患病率的4倍[1],诸多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与T2DM发病存在密切联系,长期补充维生素D可有效降低T2DM的发病风险[2],然而对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T2DM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比血清不同维生素D的T2DM患者的CHD发病率,研究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T2DM患者合并CHD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降低T2DM患者CHD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生素D(VD)对2型糖尿病(T2MD)患者的血糖控制、代谢综合征及炎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就诊的T2MD患者9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额外补充VD,对照组患者使用相同计量的安慰剂。治疗3、6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血糖控制及炎性标志物表达的变化。结果补充VD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25(OH)D和1,25(OH)2D3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2组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6个月之后,FBG、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bA1c,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a2+水平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治疗6个月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有所下降,CRP和IL-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充VD能够改善T2MD患者血糖控制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25羟基维生素D和铁蛋白在2型糖尿患者中的水平和作用。方法收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检测25羟基维生素D和铁蛋白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同时抽取60例正常对照血清,比较25羟基维生素D和铁蛋白水平。然后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分为两组,Hb A1c≤7.0%和Hb A1c7.0%分别比较这两组中的25羟基维生素D和铁蛋白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和铁蛋白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和铁蛋白的水平高于糖化血红蛋白低的患者(均P0.05)。结论在T2DM患者中25(OH)D和Fer的联合检测,能够了解T2DM的病情发展,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严重的并发症出现,提高T2DM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及阿法骨化醇治疗是否降低T2DM患者新发冠心病的发病率。方法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280例,纳入研究前未合并冠心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25(OH)D3的浓度,根据血清25(OH)D3浓度分为低浓度组(T组,<45nmol/L,198例),高浓度组(C组,≥45nmol/L,82例),其中T组患者根据是否接受维生素D治疗分为两亚组(T1组:阿法骨化醇治疗;T2组:不接受维生素D治疗)。随访5年,测定患者初始及5年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C(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5(OH)D3、甲状旁腺素(iPTH)等指标,分析血清25(OH)D3浓度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关系,并计算随访期间累计冠心病发病率。另外选取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组,测定以上指标。结果在T2DM患者中,血清25(OH)D3明显低于N组,C组、T1组、T2组与N组分别为(52.8±7.1)nmol/L、(34.7±8.4)nmol/L、(35.1±9.6)nmol/L vs(72.3±15.5)nmol/L(P<0.01),T1组患者经维生素D治疗后,血清25(OH)D3水平明显升高(34.7±8.4)nmol/L vs(55.7±10.6)nmol/L(P<0.05)。与T1组相比,T2组糖尿病5年新发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39.4%vs 13.1%,P<0.05),与T2组相比,T1组给予阿法骨化醇治疗新发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降低(13.1%vs 39.4%,P<0.05)。结论 T2DM患者血清25(OH)D3低水平是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活性维生素D治疗可以降低T2DM患者新发冠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叶酸(FA)、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124例T2DM患者(T2DM组)及4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浆Hcy、FA及25(OH)D水平。根据25(OH)D水平将T2DM患者分成4组:Q1组20例,25(OH)D10 ng/m L;Q2组59例,25(OH)D水平为10~20 ng/m L;Q3组31例,25(OH)D水平为20~30 ng/m L;Q4组14例,25(OH)D≥30 ng/m L。25(OH)D与FA、Hcy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T2DM组25(OH)D、F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Hcy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T2DM患者中,Q1、Q2、Q3、Q4组之间FA及Hcy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25(OH)D与Hcy呈负相关(r=-0.213,P0.05),与FA呈正相关(r=0.325,P0.05)。结论 T2DM患者存在25(OH)D、FA缺乏及Hcy升高,且25(OH)D与Hcy、FA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相关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分为A组和B组,同期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计算BMI,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b A1c、血清25(OH)D和游离脂肪酸(FFA)等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25(OH)D水平低于正常人(P<0.01),A组的25(OH)D水平低于B组(P<0.05)。血清25(OH)D浓度与BMI、Hb A1c、hs-CRP、FFA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HDL-C呈正相关(P<0.05),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LDL-C、T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且血糖控制越差,BMI越高,这种差异越明显。维生素D与炎症因子h-CRP、FFA呈负相关,这可能是维生素D参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内脏脂肪面积与血清维生素D、骨钙素、C反应蛋白及其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内分泌科门诊、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共94例,完善一般资料采集,检测其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血脂、维生素D、骨钙素、C反应蛋白及总胆汁酸水平,测量内脏脂肪面积.按照内脏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25(OH)D2]及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乙醇沉淀蛋白,正己烷液液萃取目标组分,乙腈复溶。采用LCMS/MS[正离子电喷雾离子化(ESI+)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氘代同位素内标法检测血清25(OH)D2及25(OH)D3含量并进行相关方法学验证。结果 LC-MS/MS检测血清25(OH)D2及25(OH)D3的批内精密度为0.88%~7.69%,批间精密度为1.56%~9.90%;25(OH)D2在0.5~10.0 ng/m L、25(OH)D3在5~100 n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1、0.999 9,校准品测试结果正确度为95.5%~101.2%。281名志愿者男、女之间25(OH)D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MS/MS检测血清25(OH)D2及25(OH)D3的敏感性高,结果准确、稳定,可应用于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入选符合国际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患者152例,分为正常对照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ACS组81例,其中ACS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对入选对象进行血清25-OH-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测定.结果 ACS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225.78±38.48) ng/L vs.(325.00±42.74) ng/L,(339.69±35.30)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9.75±31.53) ng/L vs.(231.97±44.04) ng/L,P<0.01],正常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25-OH-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563.36±48.18) ng/L vs.(341.39±46.23) ng/L,(330.03±48.06) 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98.88±29.34) ng/L vs.(526.95±34.56)ng/L,P<0.01],正常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MMP-9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清25-OH-D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呈降低趋势,其变化可能与参与斑块的炎症反应有关,在AC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了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抢救及治疗措施,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25例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全面、细致的治疗与护理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OH-VD)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水平对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病程转归的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16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2013年在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比较两组的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脂、血压、25-OH-VD及OC等生理指标。分析病例组25-OH-VD和OC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25-OH-VD和OC水平与血脂、血压、BMI、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空腹胰岛素(fast 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肌酐(creatinine,CR)、尿酸(uric acid,UA)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l medial thickness,CA-IM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血压、BMI和血脂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病例组25-OH-VD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13.91±7.13)ng/mL vs(30.35±19.7)ng/mL,P=0.000],病例组OC也低于对照组[(4.02±1.66)ng/mL vs(6.62±1.68)ng/mL,P=0.000]。病例组中,肾病患者的25-OH-VD水平明显低于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MA)正常者[(10.33±3.46)ng/mL vs(16.45±7.95)ng/mL,P=0.000],而两者之间O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1±1.67)ng/mL vs(4.09±1.67)ng/mL,P=0.558]。T2DM患者的25-OH-VD水平与BMI、血脂、血压、FBG、HbA1c、FINS、HOMA-IR、CR、UA和CA-IMT均无明显相关性。T2DM患者的OC水平与FBG、HbA1c和HOMAIR负相关,而与FINS、CR和CA-IMF正相关,HbA1c和FBG是O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清25-OH-VD和OC可作为T2DM病情进展的预警信号,25-OH-VD与糖尿病肾脏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相关,OC则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 240万,其中农村约4310万,城市约4930万,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1-2]_。针对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估计为11.6%~([3]_。维生素D对机体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临床上常用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代表机体维生素D水平体内变化。近来研究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诊治要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安阳钢铁公司职工总医院1996年至2010年收治的76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76例均采用静脉持续泵入小剂量胰岛素,每1~2小时检测血糖、电解质、尿糖和尿酮体,同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结果 75例治愈,血糖均降至6.1~10.01 mmol/L,尿糖和尿酮体阴性;1例死亡。结论 DKA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内科急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尽快做出正确的诊断,具体分析,正确使用胰岛素,积极祛除诱因,个体化综合治疗,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的T2DM患者239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各组的血清25(OH)D水平。以血清25(OH)D=20μg/L为界进行分组,将上述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20μg/L)和维生素D不足组(≥20且30μg/L),比较两组白蛋白尿发生率。结果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25(OH)D水平更低(P0.01),与微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25(OH)D水平更低(P0.01);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白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68.5%、39.4%(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UACR负相关。结论血清低维生素D水平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检测煤矿工人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血清水平,对鲁南地区煤矿工人维生素D营养及骨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以鲁南地区从事井下工作10年以上的煤矿职工为研究对象(全部为男性),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定量法检测血清25-OH-D的水平.结果 鲁南地区煤矿职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4.64±32.65nmol/L(均数±标准差),如以25-OH-D<50nmol/L作为维生素D 缺乏的标准,则其发生率为74.22%;经分组比较,上述指标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呈有规律的波动.结论 鲁南地区井下煤矿职工的血清25-OH-D水平较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维生素D营养状况稍差,有可能较易发生骨折(有骨折史者达22.76%).  相似文献   

20.
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清电解质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儿的电解质和血脂状况,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低钾血症与酮症和血糖纠正时间的关系。方法对1999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期间在本院住院且为首次发病的101例1型糖尿病患儿就诊时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酮症酸中毒、低钾血症等对胰岛素治疗的影响。结果1999-2004年本院新诊断患儿中入院时DKA发生率占所有患儿的42% (42/101),轻、中、重度DKA病例分别占15.8%、8.9%、16.8%。DKA组阴离子间隙、血糖、TG和TC明显高于非DKA组,其差异有显著性。假性低钠血症11例,占所有患儿的11%。DKA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52.4%,非DKA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33.9%。DKA组和非DKA组的缺钾患者住院时间(d)和低钾纠正时间(h)分别是(13.64±4.77)、(140.0±10.6)和(10.75±4.92)、(96.0±11.8),其差异有显著性。DKA非低钾组血酮症纠正时间和尿酮体转阴时间少于DKA低钾组(t=5.623,P<0.01;t=6.167,P<0.01)。结论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家属对儿童糖尿病认识可能不足。高血脂增加了假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低钾血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高血糖有关;低血钾可能会减慢酮症纠正速度,宜减少1型糖尿病DKA儿童患者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