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2.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3.
辨体施治是因人制宜的具体实践,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温热大师"叶天士十分重视辨体施治,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可窥见一斑,笔者试从叶天士在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中对不同体质的患者的辨识与防治,从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诱发因素、体质与诊断、体质与防治等方面探讨叶氏的辨体施治观。  相似文献   

4.
辨体施治是因人制宜的具体实践,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温热大师"叶天士十分重视辨体施治,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可窥见一斑,笔者试从叶天士在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中对不同体质的患者的辨识与防治,从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诱发因素、体质与诊断、体质与防治等方面探讨叶氏的辨体施治观。  相似文献   

5.
论湿热类温病“邪留三焦”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仲辉 《自贡医药》1995,17(2):34-35
本文以温热大师叶天土《温热论》有关原文为依据,通过对多见于湿热类温病病变过程中的“邪留三焦”证治的分析,进而着重阐明“分消走泄”治法在湿热类温病治疗中可以广泛运用。所以,应将其归属于祛湿法。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说是中医外感病学中的宝贵部分之一。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的论著很多。其中以吴又可的《瘟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最为著名。如何才能学习研究好这些名著?试谈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为叶天士所作,兹就书中有关内容对其辨治湿热心法作一探讨,冀对临床辨治湿热有所裨益。1论病因,内湿外湿互引叶氏论湿热温病的产生原因,强调内湿、外湿互引。外湿的形成,与季节、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并...  相似文献   

9.
《彩图辨舌指南》读后丁成华(中医系)关键词《彩图辨舌指南》,评介《彩图辨舌指南》(下称《辨舌指南》),是由曹炳章编撰,成书于本世纪20年代的舌诊专著,作者积丰富经验,存济世之志,博引古典医籍之所载,广录历代医家之哲言,参心得而抒己见,把历代医家论舌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求“独处藏奸”理论的内涵及其临床运用。[方法] 通过查阅《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探寻“独处藏奸”理论之沿流溯源及其含义,并结合后世《伤寒杂病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等古籍中运用此理论辨舌脉以及其他症状的相关论述以及医案演绎,阐释其临床意义。[结果] “独处藏奸”理论源于《内经》,是指单独或者反常的临床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理论对后世伤寒、温病医家诊察单独或反常的脉、症、舌之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及其反映的病位与治疗有很大的启发,是否需要舍弃“独处”是医者需要权衡考虑的重点。[结论] 当出现病证难以明确、辨证不易统一的情况时,尤其要注意单独、反常的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看似次要,实则为疾病全局之关键。谨守“独处藏奸”理论,审慎判断,对临床正确诊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温热论》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温热论》是一部系统论述温病的专著,它补充了《伤寒论》有关温病不足,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 《温热论》的特点1.1 承前启后羽翼伤寒叶氏温病学说是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继承刘河间辛凉、表里双解之法。刘河间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治  相似文献   

14.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外感温热篇》,对温热病舌质舌苔的真假虚实变化,分析很精.论述颇详。全篇38条原文中,验舌辨证的就居17条之多.兹将有关内容归纳浅析如下: 一、辩病位叶氏在《外感温热篇势》中首创能反映温热病发展传变规律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而卫气营血之辨,舌诊是重要的特证之一。原文15条:“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  相似文献   

15.
《湿热条辨》又名《湿热论》、《湿热病篇》等(以下简称“本篇”),传为清·薛生白所撰。本篇自被王孟英辑入《温热经纬》,并加以注释阐发之后,流传甚广,深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是中医温病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宝贵文献。本文仅就其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作一初步而扼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是清代著名温热病大师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引伸《内经》之义所创立的。自此理论体系的形成,方使温病病程的划分,及其相应治疗方法的采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然证之临床,从温病的发展演变来看,卫气营血阶段的划分,尚难反映温病发展变化之全貌。以下就卫气营血辨证中的两个问题略抒管见,敬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8.
小儿体属纯阳,所患温热病最多,如肺炎喘嗽、暑温、麻疹等疾病。温病为感受温热阳邪所致,疾病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变过程中易伤阴液,致出现津枯液涸之变,故贯穿于温病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治疗,无不以救阴为要义。然而小儿体质娇嫩,稚阴稚阳,病理变化多端,往往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现就“热因热用”在小儿温病治疗中之运用,探讨如下。l阳气郁闭、阳气虚衰是应用温热药的病理基础 温热之邪性属阳,具有亢奋、宣泄、炎上的特点,但又易阻遏人体气血阴阳之流通,导致阳热佛郁,气机不畅。清·杨栗山在《温疫论评注》中指出:“杂…  相似文献   

19.
叶桂是温病学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他吸取前人的辛凉解表、邪自口鼻而入、热入心包诸说,极大地丰富了温病理论的内涵,在医著《温热论》中确立了"倡急治""重防变""贵透泄"的温病治疗大法。其"急治"思想主张"救字当先",认为温病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初、中、末期均需急治;"防变"思想主张"安正为要",认为温邪致病最易耗伤津液,需护阴保津,固护正气,而其透泄之法又固存于"急治"与"防变"理念中。因此探究其"急治"与"防变"思想,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温病的治法特色,并对防病养生观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温热论》系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所著,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甚多发挥,基本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叶氏根据舌象变化分析病因、阐述病机、辨析证候、控制传变、判断转归预后、确定治则、指导用药等学术思想,对现今临床仍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