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情,喜、怒、忧、恐、悲、思、惊.情志的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脏腑的机能,才能反映情志的变化。故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悲恐。”情志的波动可致病情的改变。情志为病,内伤五脏,主要是使五脏气化失常,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致病.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过度劳倦等。七情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某些特殊因素致情志太过就会损伤脏腑功能气机而致病,故有“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惊伤肾”以及“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泄、惊则气下”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胜忧、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悲胜怒”,此乃中医总结出的一套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并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现就七情变化及其辨证…  相似文献   

3.
“惊者平之”情志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惊者平之"情志疗法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丁螺环酮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惊者平之"情志疗法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2、4、6周后,2组HAMA总分平均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2组间HAMA总分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HAMA评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惊者平之"情志疗法能够降低广泛焦虑症患者焦虑程度,提高其自身心理抗压能力。  相似文献   

4.
广泛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主要表现为精神、躯体焦虑和觉醒度提高等。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焦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以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治疗本病,虽有一定疗效,但有成瘾性、耐药性强、不良反应多等缺点。笔者基于中医情志理论,采用“惊者平之”情志疗法结合辨证用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系统整理、分析《证治准绳·杂病》中惊、悸证治的相关原文,归纳总结王肯堂辨治惊、悸的经验.王肯堂认为惊可由运气影响、外事所扰、脏腑失和等导致,病位可及心、肝、脾、胃、胆等脏腑,治疗应探本求源,辨证施治.针对气盛亡血、气郁痰搏、气机上逆、痰火郁热、气郁痰聚、体虚兼痰等,王肯堂分别予四物汤、温胆汤、黄连安神丸、寒水石散、加味四七汤、养心汤等治疗惊.王肯堂认为悸总由虚与饮所致,病位可及心、胆、胃、心包络、肾等脏腑.针对常有心血亏虚、痰饮水泛、阴阳失调、阴火上冲、脾胃不足、情志不遂等,王肯堂常用养荣汤、半夏麻黄丸、炙甘草汤、滋阴抑火汤、谷神加禾散、温胆汤等治疗悸.王肯堂辨治惊、悸时,观其脉证,重视病机之衍变,扶正固本,同时也注重调补脾胃,调畅气机升降出入等,对后代医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惊与恐是中医学的七情和五志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又不能混淆为一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人体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引起的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反应,通常是由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等导致。从中医角度,创伤后应激障碍属情志病,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其疾病才得以发生。从"惊自外来,恐由内起"的中医理论角度出发,结合其的特点,提出"惊"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惊致恐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并且总结出的治疗原则是标本兼顾,惊恐并治,胆肾同调。  相似文献   

8.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  相似文献   

9.
孙浩 《江苏中医药》2003,24(4):52-52
章次公先生 (1 90 3- 1 95 9)业精轩歧 ,学贯中西 ,是现代杏林的一位大医 ,受到国家卫生部 (先生生前任卫生部中医顾问 )及医界同仁的尊重和景仰。自朱良春教授率门人搜集整理先生的医案、医论问世以来 ,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对中医药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年 4月是先生诞辰 1 0 0周年 ,缅怀先生的业绩 ,重读《章次公医案》 ,倍受启迪 ,兹将学习“儿科惊厥五案”的浅识 ,述之如下 ,以作纪念。惊有急慢 ,辨证分明。惊为儿科四大重症 (麻、痘、惊、疳 )之一 ,言其重者 ,以示治疗之不易也。案中所列5例 ,诊为急惊 3例 ,慢惊 2例。顾案…  相似文献   

10.
论情志的经意与不经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情志包含情感与认知两种成分,本文重点探讨情志中的"情感"成分,认为情志有经意与不经意之分.经意情志须认知参与,产生于认知之后,即情志激发之前,主体须对情境刺激形成某种认识,做出某种评价.不经意情志直接产生于情境刺激,不经认知参与,或仅经较低级认识活动,如直觉的参与,只要有情境刺激,便可出其不意、一触即发.同时探讨了影响情志经意与不经意的各种因素,如个性、心理定势、生理病理.从心理学角度对情志机制进行探讨,有益于中医情志致病与情志相胜疗法的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1.
情志辨识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的极重要组成,是心身疾病证治的强力支撑.但是,临床存在的情志混同、五志不别、七情不辨倾向,导致见情志病概作肝郁内伤,制约了中医学特色的彰显.情志不宜混同、五志应当区别、七情亦需明辨.情志有别,应当辨识.  相似文献   

12.
情志辨识     
阎兆君  张洪斌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25-2026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的极重要组成,是心身疾病证治的强力支撑.但是,临床存在的情志混同、五志不别、七情不辨倾向,导致见情志病概作肝郁内伤,制约了中医学特色的彰显.情志不宜混同、五志应当区别、七情亦需明辨.情志有别,应当辨识.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以往对"情志致病",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理论及研究成果,从情志的概念、情志的产生机制、情志病的内涵和外延、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发挥,以进一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情志因素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病因.情志因素既是郁证的主要病因,又是其主要症状.与此同时,情志因素作为伴随症状,又常常在多种中医内科病证中出现,尤其是以神志障碍为主的病证.梳理情志、神志等相关概念内涵,分析情志因素在病证中的几种常见形式,即作为病因、主症以及以神志异常、躯体症状为主症的病证中作为兼症出现.从多角度对相关疾病进行鉴别,与西医学心身疾病、心境障碍、妄想性障碍的概念相互参照,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情志致病以及以情志为表现病症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情志护理对孔岩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乳岩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非情志干预组、情志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60例为健康女性.非情志护理组给予外科常规护理,情志护理组在外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情志护理(自术前3d开始至术后21d结束),3组分别于术前3d、术后14d、21d用SAS、SDS自评量表对其焦虑、抑郁状况进行测试,同时检测免疫功能(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结果 术前3d、术后14d、21d情志护理组在情志状况、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非情志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在外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情志护理,可改善乳岩患者围手术期的情志状况及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对异常情志变化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机特点,通过调整人体的精神状态、消除不良的情志刺激,恢复脏腑、气血的平衡,达到治疗躯体和精神疾病的目的,是中医情志疗法的主要内容.本文对历代文献中常用的情志疗法进行总结,说明中医情志疗法由来已久、内容丰富、手段多样.  相似文献   

17.
赵彩霞 《光明中医》2013,(11):2384-2385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脾胃病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而其中情志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机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脏腑对情志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深入探讨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赵彩霞(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700)  相似文献   

18.
张锦花  殷海波  石白 《北京中医药》2011,30(12):915-917
情志因素作为疾病发病因素之一,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做为痹病发病的情志因素.从气机逆乱、内伤正损、痰瘀阻滞以及情志过极可郁火化热等方面探讨情志致病机理,认为情志因素同样可以导致各种痹证的发生.同行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应用于痹症的临床诊治中.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论述涉及三十多个章节,而且把情志内伤作为致病的主要原因,文章重点阐述情志产生的机理,并从体质因素、认知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对情志致病的原因加以分析,以便人们重视情志调摄,避免情志过度造成身心疾患.  相似文献   

20.
张慧  金光亮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21-723
情志相关病症是指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既包括情志心理因素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又包括情志心理因素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多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精神类疾病、心身疾病等.我国历代医家均有对情志相关病症的研究,而以清朝为鼎盛时期,故而深入探讨清朝时期医家对情志相关病症的研究,归纳整理其临床经验,为现代临床研究提供宝贵借鉴,成为中医研究情志相关病症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