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晶体材料的不同与后囊混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手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工晶体材料本身的影响。本文着重比较了几种人工晶体与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关系。资料表明,Acrysof人工晶体由于材料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对晶体囊膜有较强的粘连趋势,从而降低了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材料人工晶体和手术方式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应用和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大大提高了白内障术后视力的恢复。但是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usle opcification,PCO)的发生仍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资料和实验已证明囊袋内、外植入人工晶体 ,人工晶体直径大小可影响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1、2〕。但不同手术方式及植入人工晶体材料不同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报道较少。为此 ,我们对 12 2例 (132眼 )在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posterior chamber introcular lenes,PC- IOL )和 37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方法对30例50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3岁为白内障摘除和后囊膜环形撕囊,部分二期植入人工晶体;≥3岁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合并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进行5~12个月随访,分析判断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术后弱视训练对巩固疗效的重要性。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有改善征象。表现为明显追光、视物清晰、视力提高。出现后囊膜混浊是先天性白内障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经激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结论先天性自内障手术干预是一种有效方法。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便把握手术时机。3岁以下婴幼儿进行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及时视光学检查配镜,日后二期植入人工晶体。3~6岁患者行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以欠矫10%~20%为宜,7岁后给足人工晶体度数,后囊膜环形撕囊或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是预防婴幼儿白内障手术后囊膜混浊最有效的方法。后囊膜混浊仍和年龄相关明显,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相似文献   

4.
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术中的连续线形撕后囊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后囊膜处理方法。方法在32只眼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中,摘除白内障及植入人工晶体后于后囊膜的旁中心作一穿刺孔,然后向后囊膜与玻璃体前界膜的间隙注入Healon,再沿后囊膜穿刺孔边缘线形撕开一个直径约4mm的圆孔。结果全部术眼后囊膜中央有一透明裂孔,2只眼玻璃体溢出,术后未见人工晶体移位。结论连续线形撕后囊术可使后囊膜混浊的先天性白内障获得视轴透明区,并保持周边囊袋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3种不同材料及设计的人工晶体对兔眼晶状体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动物48只随机分成A、B、C、D4个组,超声乳化摘除术后在囊袋内分别植入不同的人工晶体.A组植入三片式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材料、光学部边缘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B组植入三片式硅胶(Silicon)材料、光学部边缘也为圆形设计的人工晶体;c组植入丙烯酸酯(Acrylic)材料、光学部边缘为直角方型侧缘设计的人工晶体,D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只行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1 d、1周、1月、3月分别进行了术眼的裂隙灯检查及照像、术后3月行病理及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第1天,(1)前节炎症反应:A、B、C、组瞳孔区都有膜形成.角膜轻度水肿,D组瞳孔区未见膜形成,角膜轻度水肿.术后1周时A、B、C组前房闪光阳性,三组瞳孔区渗出膜均较前吸收,D组前房闪光消失,A、B、C组后囊膜清亮,D组(空白对照组)后囊膜已有明显混浊.术后1月时,A、B组瞳孔区渗出膜仍未完全吸收,前房闪光均阳性.C组瞳孔区渗出膜完全吸收.前房闪光消失.(2)后囊膜及人工晶体在囊袋内位置情况:术后1月A、B组中央视区后囊膜轻度混浊,并发现2组中各有10只眼人工晶体在囊袋内偏位和囊膜夹持.C组后囊膜清亮,有2只眼发生了囊膜夹持,其余10只眼的人工晶体在囊袋内具有良好的居中性,D组(空白对照组)后囊膜已完全混浊.术后3月时,A、B组中央视区后囊膜混浊情况相似,均较前更加明显,C组只有2例中央视区后囊膜有轻度的混浊,其它10例术眼均保持清亮.结论 C组单片式丙烯酸酯材料、光学部边缘为直角方型侧缘的人工晶体,可能对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维持人工晶体正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报道一种对眼组织损伤小的后囊膜切开术,共施行19眼。手术第一阶段,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中在距人工晶体光学部缘约0.5mm的上方虹膜作一辅助小孔。术后若发生后囊膜混浊,则作第二阶段的后囊膜切开术;点1%新福林轻度散大瞳孔,将微型膀胱刀经上方角膜穿刺口刺入前房,并经已切开的虹膜小孔进入晶体下方,然后推进到人工晶体和混浊的后囊膜之间,刀尖到下方瞳孔缘为止,在抽出刀时将后囊膜切  相似文献   

7.
注入式人工晶体是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新型人工晶体,目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本文描述注入式人工晶体的概况,着重回顾近年发展很快的应用囊膜塞的注入式人工晶体的手术技术,结果表明此种手术技术已比较完善,通过该种人工晶体获得调节是可行的。目前主要并发症是术后囊膜混浊和远视眼,寻找有效的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方法及更理想的注入材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12眼)先天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术,随访2年以上,观察术眼后囊膜混浊程度、人工晶体位置、人工晶体表面色素沉着、眼内压及虹膜粘连等。结果8例(12眼)患儿均顺利完成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术,术中无玻璃体溢出,其中1例行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加光学部后囊膜夹持。术后随访2年以上,所有术眼维持视轴区透明,无1例患儿需再次行后囊膜截开或YAG激光术,所有术眼保持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居中位,无1例患者眼内压升高,无色素播散性青光眼发生,2例(2眼)发生虹膜后粘连。结论人工晶体后囊膜夹持术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有效、安全的方法,能降低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后囊膜圆形切开术王才根任皖东蒋永祥王毅随着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后囊膜混浊已成为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迄今仍无有效方法防止该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自1994年10月,对存在后囊膜混浊高危因素的白内障患者25只眼,试行...  相似文献   

10.
研究折叠型人工晶体在多种类型白内障手术中临床应用的情况。方法 :14 8例 16 2眼不同类型的白内障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囊袋内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 ,部分病例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 ,或联合硅油取出术 ,或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反应轻微。术后视力 0 0 5~ 1 2 ,≥ 0 6者占 70 98%。有 5眼因后囊膜混浊需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 ,1眼后囊膜破裂 ,睫状沟植入PMMA晶体 ,1眼因视网膜脱离再发而取出晶体。结论 :在多种类型白内障手术中使用折叠型人工晶体手术安全 ,术后反应轻 ,术后视力恢复迅速而且良好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而且轻微。  相似文献   

11.
玻璃酸钠与甲基纤维素在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玻璃酸钠在人工晶体植入术中作为辅助剂的应用效果。方法手术时分别采用玻璃酸钠组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组进行比较。结果术中后囊膜破裂小于5mm时应用玻璃酸钠仍能植入人工晶体;术后5天82眼玻璃酸钠组比18眼甲基纤维素组角膜混浊程度明显要轻。结论玻璃酸钠在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处理及术后角膜混浊减轻程度方面明显优于甲基纤维素。  相似文献   

12.
陈彬川  杨士长 《眼科》1997,6(4):199-200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一期后囊截开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8例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分别采用一期后囊膜切开、部分切除或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出院时矫正视力≥0.5者达71%,随访显示80%术眼视轴区透明,眼底清晰可见。结论:一期切开或部分切除后囊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儿童白内主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对于穿通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已成为目前白内障手术最常用的方法。手术后,很多病人发生了后囊膜混浊而需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以恢复视力。然而,YAG激光并非绝对安全,有时也引起眼的前、后节损害。假定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可减少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那么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否增加了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现对此仍有争论。本文作者对18例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人工晶体眼发生的视网膜脱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治疗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应用NdYAG激光分别对69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障进行后囊膜切开.结果69病例中,后囊膜混浊者共45例(65.2%),后囊膜皱褶者共12例(17.4%),既有后囊膜混浊又有后囊膜皱褶者共12例(17.4%);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后视力有显著性差异(P〈0.005),69例中有60例经过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视力达到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最佳视力;但仍有9例未达到该最佳视力.结论"囊袋收缩综合征"影响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治疗效果,白内障手术方法和人工晶体的选择可降低后发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PCO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如手术操作,截囊方式、位置、范围,对后囊膜的处理,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材料、类型等。临床资料已证明,摘除白内障后植入IOL不仅可以矫正视力,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相比还可以使术后PCO发生率降低,可见IOL与PCO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人工晶体因素对PCO的发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但不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1岁以内婴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效果,以探讨一种婴儿白内障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法。方法11例(19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年龄平均(6.91±3.05)月(2-11月)。3mm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行撕除晶体前囊膜5mm,超声乳化注吸器注吸出晶体皮质,连续环行撕除晶体后囊膜4mm,一期均未植入人工晶体,均未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第4天、1月、3月、6月、1年均散瞳镇静后行角膜、前房、眼底及屈光状态检查。结果术后第4天所有眼角膜清,瞳孔圆,眼底清,19眼均未见后囊膜混浊。仅1例术后3月复查发现后囊膜混浊(1/195.26%),给予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随访1年未发生后囊膜混浊。其余18眼末次随访均未发生后囊膜混浊。随访时间(12.64±6.93)月(6-30月)。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低,无需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手术并发症少,可成功治疗婴儿白内障。  相似文献   

17.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的改良、术后炎症反应的控制都可以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本文就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注入式人工晶体是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新型人工晶体 ,目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本文描述注入式人工晶体的概况 ,着重回顾近年发展很快的应用囊膜塞的注入式人工晶体的手术技术 ,结果表明此种手术技术已比较完善 ,通过该种人工晶体获得调节是可行的。目前主要并发症是术后囊膜混浊和远视眼 ,寻找有效的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方法及更理想的注入材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一期后囊截开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8例(31只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分别采用一期后囊膜切开、部分切除或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出院时矫正视力≥0.5者达71%,随访显示80%术眼视轴区透明,眼底清晰可见。结论:一期切开或部分切除后囊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对于穿通伤所致晶体囊膜破孔较大者宜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因素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与人工晶状体的材料、镜片的式样,手术技术等因素均有关。新型的亲水丙烯酸和疏水丙烯酸AcrysofTM人工晶状体由于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粘附性能,从而降低了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后凸型的人工晶状体、矩形锐利直角的光学边缘的人工晶状体、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连续环形撕囊可以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