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临床中因各种原因致不能平卧的危重病人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行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穿刺方法:体位选择半卧位;穿刺点选择在锁骨中点的外侧1.0~1.5cm,下方1.5-2.5cm;进针的方向为穿刺针与皮肤夹角大约10°~30°角,穿刺针与锁骨轴线呈约30°~60°角,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至环状软骨中1/3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度右侧为12~15cm,左侧为14~17cm。结果成功率:穿刺总成功率100%,一针穿刺成功率67.86%,再穿刺成功率28.57%,单侧失败改对侧穿刺率3.57%;并发症:穿刺点出血3例,导管从锁骨下静脉走向颈内静脉2例,一过性心律失常1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例;导管感染1例;无血气胸、乳糜胸、导管堵塞、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卧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为不能平卧的危重患者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静脉穿刺方向、角度与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何玲 《江苏医药》1999,25(6):465-465
我们于1997年11月~1998年3月对3O例患者实施了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对5例带管死亡病人行局部解剖。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现就穿刺方向、角度与深度进行如下探讨。临床资料一、对象本组30例,男21,女9例;年龄26~87岁,均为晚期癌症及老年病人,其中5例死亡后局部解剖。30例穿刺均为右侧径路。二、方法穿刺使用美国制造的Arrow中心静脉导管,以锁骨下缘O.5~1.scm与锁骨中点内侧1~2cm的交点为穿刺点,穿刺针与锁骨下缘向外夹角呈30o~60,与胞壁皮肤呈30~60角,沿锁骨与第一肋骨间隙进针,深度为3~5cm,见回血后置入导管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销骨下静脉的方法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材料与方法:207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的患男132例,女75例,平均年龄52.2岁。经皮穿刺锁骨焉胸脉,取锁骨中点内侧15mm,锁骨下15mm为进针点,针尖对准胸骨切迹与环状软骨的中点进针,进针先低向锁骨然后回撤,再抬高针尾紧贴锁骨下缘负压进针,若通畅抽出暗红色静脉血,则撤法注射器,导入导丝及导管。结果:总成功率99.03%,误入动脉1例,引起气胸1例,2例右侧未成功,改为左侧成功。结论:经皮锁骨下穿刺锁骨下静脉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时机体的影响和方法改进.方法 将48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分为A.B两组,选择不同穿荆点进行穿刺。结果经X线透视、X光摄片或CT等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者18例,其中A组12例,B组6例。结论穿刺点选在锁骨中点外侧至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的锁骨下方1~2cm进针,可降低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概率n  相似文献   

5.
王吴  黄迅 《江苏医药》2012,38(14):1675-167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用超声对胸前区腋静脉段及伴行腋动脉进行测量。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和平面内技术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腋静脉第二段区域位于锁骨下缘中点外1-3cm处。在锁骨下缘中点外3cm纵线上,穿刺点至锁骨距离为(5.22±0.43)cm,向锁骨中点内1cm处进针,平均进针角度(42±4)度,平均进针深度(4.6±0.6)cm,平均穿刺次数(1.00±0.86)次。随访评价满意。结论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可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 用超声对胸前区腋静脉段及伴行腋动脉进行测量.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和平面内技术行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腋静脉第二段区域位于锁骨下缘中点外1-3 cm处.在锁骨下缘中点外3cm纵线上,穿刺点至锁骨距离为(5.22±0.43) cm,向锁骨中点内1cm处进针,平均进针角度(42±4)度,平均进针深度(4.6±0.6)cm,平均穿刺次数(1.00±0.86)次.随访评价满意.结论 采用超声实时引导可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高频超声定位对于锁骨之下行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2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高频超声定位锁骨静脉穿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186例患者的静脉穿刺点选取于锁骨中点以内1~2cm处,41例患者选取于锁骨中点处。227例患者一次性进针成功率达100%。3例患者存在锁骨之下静脉解剖异常。结论:在高频超声定位之下行锁骨下静脉的穿刺,可以对局部的解剖结构以及相关形态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有着引导精确、图像较为清晰、对患者不存在放射性损害的优势,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4种不同入路颈内静脉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差异,为临床危急重症患者安全顺利的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提供参考。方法择期心脏大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2200例,随机分为4组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n=550例):A组前路法;B组中路法;C组后路法;D组低位锁骨切迹法。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 A、B、C 3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D组(P<0.05),但A、B、C 3组的动脉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P<0.05),仅有D组发生血气胸13例(2.4%)。结论没有一种穿刺方法占绝对优势,掌握颈内静脉及其比邻解剖,熟悉多种穿刺途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及其在重症监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锁骨中点下0.5~1.0 cm处为穿刺点成功置入导管进行重症监护和治疗.结果 46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首次成功40例(86.96%),总成功44例(95.62%).结论 此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广泛、效果好,只要操作恰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颈外静脉的行径、管径和回流部位等解剖的特点,进行分型,对穿刺和插管的操作调整。方法患者115例,男女性别比67/48,年龄37—68岁,体重42—86kg,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方法组(A组)52人,改良方法组(B组)63人。A组:穿刺点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中上1/3处,进针方向按静脉走向与颈部皮肤成15i角,确定穿刺成功后,通过导丝送入导管。B组:在穿刺前先压迫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部分,待颈外静脉上段充分充盈显露后以其中点为穿刺点,同时让上段充分充盈后,再迅速松开压迫,注意观察颈后三角内的血液充盈方向,即可确定颈外静脉下段行程,向下内充盈的为Ⅰ、Ⅱ型,向下外的为Ⅲ型。然后分别对待:Ⅰ、Ⅱ型穿刺针沿静脉方向与皮肤尽量紧贴,穿刺成功后正常置管;Ⅲ型穿刺时进针点偏上,针的指向偏后,置管时,先向下外有阻力后将导管引向下内,再次有阻力后应将导管引向内置管。记录从穿刺针开始进入皮肤到穿刺成功的时间以及过程中发生皮下渗液、置管困难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穿刺时间缩短,发生皮下渗液、置管困难的并发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法根据解剖分型分别选择穿刺点、穿刺针指向和置管方法,较传统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陈桂凤 《河北医药》2005,27(2):147-148
目的 比较颈外静脉留置针与四肢静脉留置针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组为A组 (3 3例 ) ,采用四肢静脉穿刺留置针组为B组 (3 4例 ) ,行对比观察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结果 穿刺时间 :A组 <1min为 90 .9% ,B组为 5 5 .9% ;一次穿刺成功率 :A组为 97.0 % ,B组为 70 .6% ;置管时间 :A组为 4~ 9d ,平均 7.7d ,B组为 2~ 5d ,平均 3 .9d ;并发症 :A组为 9.1% ,B组为 5 8.8% ,P均 <0 .0 1。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组穿刺时间短 ,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置管时间长 ,并发症少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重型肝炎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患者最佳进针方法。方法选择清醒的静脉穿刺患者100例,分别采取正面、侧面两种进针方法,比较两种进针方法对穿刺成功率、疼痛的影响。结果正面进针比侧面进针成功率高(P〈0.05),正面进针较侧面进针疼痛度低(P〈0.01)。结论正面进针疼痛程度轻、成功率高,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难易及成功率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52例患者不同时段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难易程度及成功率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重复住院需行化疗的肿瘤患者,为完成化疗均在不同时段行两次锁骨下静脉置管术,首次置管者入A组,第二次置管者入B组,两组均为52人次。结果 A组有38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14例患者非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B组有28例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24例患者非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所有患者最终成功置管于右锁骨下静脉。A组与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结论第二次锁骨下静脉置管者置管难度增大,但不影响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危重患者应用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快速置管。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患者148例,单盲区组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74例,分别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和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24%,二次穿刺置管5例均成功,总成功率100%;传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78.40%,二次穿刺置管15例成功,总成功率98.67%,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穿刺置管时间改良组(25.5±2.5)min,传统组(27.4±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平均留管时间均为1个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定位快捷方便,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避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避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8年ICU病区且需行深静脉置管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0例)、B组(试验组,100例),对A组采取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置管,B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置管,两组患者穿刺完成后均常规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头位置。结果x光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13例,其中A组10例,B组3例,两组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穿刺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骨与第一肋骨夹角窝处穿刺点置管方法与传统锁骨中点下缘下方2cm偏内侧1cm处穿刺部位置管方法在穿刺成功率、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入院全麻术前、临终关怀及常规化疗患者共426例,年龄21~78岁,按置管时间随机分为:改良组(Ⅰ组)和传统组(Ⅱ组),比较两组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锁骨与第一肋骨夹角窝穿刺点置管组与传统锁骨中点下缘下方2cm偏内侧1cm处穿刺部位置管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2.49%和59.16%,穿刺置管时间分别为(152.36±10.61)s和(384.57±46.73)s,并发症分别为3.75%和8.9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法较传统置管方法成功率高,方法简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药实践》2017,(2):159-160
目的:探讨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避免误入颈内静脉方法。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2016年6月54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取右侧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锁骨下方1~2 cm为穿刺点,针尖指向同侧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穿刺成功后头转向穿刺侧并下颌靠肩;导引钢丝J型头向脚侧置入穿刺针,控制引导钢丝超出穿刺针头4 cm时,退出穿刺针,置入导管。观察此种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穿刺置管成功后X线拍片证实,无一例误入颈内静脉。结论:选取锁骨中外1/3交界点区域内锁骨下方1~2 cm处为穿刺点,针尖指向锁骨胸骨端的后上缘,穿刺成功后头转向穿刺侧并下颌靠肩,导引钢丝J型头向脚侧置入,控制引导钢丝超出穿刺针头为4 cm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一种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改进组88例采用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对照组87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结果传统组穿刺成功率87.6%,改进组成功率为97.7%(P<0.05);传统组操作时间平均为89.28±6.96 s,改进组为平均75.75±5.35 s。传统组四项主要并发症总的发生率较改进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改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方便、迅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在输液中两种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方法对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清醒的静脉穿刺患者100例,同体左右侧手背部相同部位进行静脉穿刺,专人操作.选取相同头皮针,单日左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方法即先扎止血带,叮嘱患者握拳,针刺部位常规消毒,输液护士一手拇指在血管远端固定,另一手将针头斜面向上,与针刺部位保持15~30°夹角,从静脉一侧刺入并沿静脉走向刺入静脉,出现回血后将针头稍作推进,最后进行固定.双日右手(观察组),采用自然法于针刺血管上方约6 cm的位置扎止血带,叮嘱患者尽量保持手部放松,手背向上,输液护士将输液针头斜面向左,与皮肤呈20度角从静脉上方刺入皮下,沿静脉走向刺入静脉,出现回血后将针头稍作推进,然后固定.结果 自然法进针比传统法进针成功率高(P<0.05),自然法进针较传统法进针疼痛度低(P<0.01).结论 改进后的自然进针穿刺方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研究2种不同型号头皮针逆行静脉穿刺在内科老年病人中应用的选择。方法 将237例内科老年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在手背部指掌关节上1cm~2cm处实施逆向静脉穿刺1504例次,A组选用7号穿刺输液,B组选用5.5号头皮针穿刺输液。观察2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评价、脱针及液体渗漏情况,拔针时按压5min局部出血、淤血情况。结果 B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发生率、脱针及液体渗漏、局部出血、淤血情况与A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尤其是随着静脉穿刺难度增加,一次穿刺成功率与A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内科老年慢性疾病病人选用5.5号头皮针逆向静脉穿刺输液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痛苦,提高静脉利用率,减少输液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