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118例AMI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人院后12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6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2h内接受阿托伐他汀40mg/d强化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前、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C),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两组TC、LDL-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TC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HDL—C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第1周后,治疗组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3%VS25.0%,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内即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而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3.
高华  费天彬 《中原医刊》2009,(13):80-81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极高危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128倒极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阿托伐他汀及其用量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与非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对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治疗期间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下降水平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0.05);而阿托伐他汀强化组较阿托伐他汀常规组,TC、TG、LDL—C及HDL—c水平改善更加明显。对照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7.5%)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1.5%,15.2%)。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相对减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9.0%)。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调节极高危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及降低其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强化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防治作用。方法 皮下注射粗制碱性髓鞘蛋白(MBP)建立EAE模型,EAE模型分为高、低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造模前7天开始灌胃阿托伐他汀直至整个实验结束,对照组不用阿托伐他汀。结果 治疗组的潜伏期比对照组缩短(P〈0.01或P〈0.05),低剂量组的潜伏期比高剂量组潜伏期长,两者具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治疗组的进展期明显缩短(P〈0.01);病情高峰期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高剂量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EAE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达50%,EAE低剂量组的死亡率为20%,EAE高剂量组无死亡,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延长EAE动物发病潜伏期,缩短病情进展期,减轻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作用,降低高峰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风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发生事件以及治疗前后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心血管发生率分别为13.04%、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G、TC、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血清中TG、TC水平,升高HDL—C水平,对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介入患者治疗12个月的调脂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成功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50例分为两组,于PCI术后分别服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每晚1次,至少12个月。结果:12个月后两组调脂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12个月内阿托伐他汀10mg/日组有5例心绞痛发作,1例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6例,阿托伐他汀40mg/日组有1例心绞痛发作,无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1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的方法,调脂有效率更高,可进一步减少冠心病介入患者心脏事件和血管重建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CD40L、MMP-9、CR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将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1组(阿托伐他汀10mg/d,n=21)、他汀治疗2组(阿托伐他汀20mg/d,n=23);于发病48h内和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40(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1、C-反应蛋白fCRP)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n=35)与之对照。结果:①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D40L、MMP-9、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②急性心肌梗死2组治疗前血浆CD40L、MMP-9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治疗1组治疗后CD40L、MMP-9和CRP水平分别降低31%、42%、2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治疗2组治疗后CD40L、MMP-9和CRP水平分别降低52%、68%、6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炎症加速过程。早期应用大剂量他汀药物,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降解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电监护、调整血容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统计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LVEF 明显高于对照组, EDVI及ESVI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强化降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30mg/d)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d),观察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作用。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治疗组TC、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重建、冠心病死亡者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ALT轻度升高者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30mg/d能降低TC、LDL-C水平,明显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CRP浓度以及用药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与常规治疗3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30例冠心病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血脂水平、血浆CRP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期间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能有效调降血脂,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应该及早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的观察。方法:经头颅CT、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和对照组各50例,与4w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脂。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载脂蛋白A1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在2005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540例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按人院顺序分为观察组270例和对照组27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内心绞痛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2%,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2.5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0%,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8%,心源性死亡发生率0.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56%。由此可得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提高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148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晨起口服非诺贝特100mg,晚上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对照组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疗程均为8周。观察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C、TG、LDL—C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TC、LDL—C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9.7%、62.2%(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观察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P值。结果和治疗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血清CRP、TC、LDL—C、T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低血脂作用.亦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支架后的临床影响。方法 76例接受PTCA+Stenting(PCI)的患者分成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组(A组)和普通治疗组(B组),观察PCI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情况及超声心动图EF值的变化,随访6个月。结果 A组的心绞痛发生率较B组明显减低(P〈0.01),心肌梗死发生率A组低于B组(P〈0.05),EF值A组较B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支架后的心绞痛缓解、心肌梗死的预防及心功能的恢复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烟酸缓释片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0mg/d,n=50)、联合治疗组(烟酸缓释片500mg/d+阿托伐他汀10mg/d,n=50),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①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联合治疗组中血脂水平的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②联合治疗组与阿托伐他汀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烟酸缓释片(500mg/d)与阿托伐他汀(10mg/d)联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强化降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高龄(1〉75岁)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30mg/d)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a),观察患者服药前及服药后12个月血脂、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作用。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治疗组TC、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管重建、冠心病死亡者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ALT轻度升高者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30mg/d能降低TC、LDL—C水平,明显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服用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连续服用阿托伐他汀并辨证加用中药口服,比较两组患者发病时cTnI及CK—MB的峰值浓度,发病至峰值时间、恢复正常时间,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患者梗死后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TnI、CK—MB峰值浓度及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增加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调整血脂的作用以及是否能降低冠心病相关事件和死亡。方法入选104例确诊心肌梗死的患者,其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为4.40-6.47mmol/L(170-250mg/d)。采取与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定期检测血脂及其他相关指标,并收集记录所有发生事件及不良反应,平均随访2年。结果阿托找他汀治疗组总胆固醇(T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下降了13.2%和19.5%,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冠心病死亡率及总死亡例数均有所减少,临床事件及死亡率减少。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可靠的调脂作用,可使冠心病事件及死亡减少,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水平的影响。方法6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①对照组(22例);②阿托伐他汀20婵治疗组(22例);③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23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hsCRP及MMPs-9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加嘲治疗组和20mg治疗组治疗后hsCRP及MMPs-9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3d后,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组患者hsCRP和MMPs-9水平分别下降39.3%,31.4%;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则分别下降25.8%,19.4%。40mg治疗组较20mg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ACS具有明显的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