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2 3/(12)岁。因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苍黄1年余及突眼10天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右腹股沟淋巴结3×1.5cm,颅顶及枕部有骨性隆起,突眼明显,右眼更甚。肝肋下2.5cm,脾肋下2cm,左下腹触及3×5.5cm包块、质硬、不能移动,左股软组织肿胀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85年8月7日在经剖宫产取出1例双头二臂二腿联体畸形儿,在活76天。现将尸检资料报告如下。男婴,76天。双头二臂二腿联体儿。头、五官、躯干、四肢及外阴发育正常。体重4.3kg,右头胎儿身长43Cm,左头胎儿身长41mc,右头围32cm,左头  相似文献   

3.
女,4(1/2)月。因哭吵呕吐3天,出现呻吟及棕色便入院。生后1周四肢皮肤出现块状红肿,以后渐有  相似文献   

4.
简史女婴,10月。因腹泻半月,血水样便2天入院。入院前半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绿色水样便,后转脓血样便,经多种抗菌素治疗,大便性质曾转为正常。2天前又出现脓血便。检查:发育正常,重度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肝右肋下及剑突下均3cm。Hb 3.5g,WBC 4400/mm~3。大便检查见有  相似文献   

5.
1978~1992年共收治脊髓纵裂39例,其中17例术前行CT检查确诊。CT特征:椎管中央有纵行骨嵴将脊髓或马尾分隔,多数骨嵴两侧蛛网膜下间隙及脊髓不均称;该部椎管扩大;椎体及附件结构紊乱。CT不仅能准确诊断损害的平面,而且能显示椎管的自然状态和骨嵴的种类及轮廓。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12岁.平素身体健康,发病前日生活、学习如常,晚饭后复习功课至晚10时就寝,其间末诉有何不适.次日凌晨2时,其母闻其间断尖叫两声,见面色青紫,于15分钟内送至医院急诊室,心跳、呼吸已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所见: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脊柱侧弯并脊髓纵裂畸形4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CS)并脊髓纵裂畸形(SCM)的临床特征及脊椎畸形和SCM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CS并SCM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就诊时是否存在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2组,患儿均行全脊柱MRI、CT扫描,尿流动力学和双下肢肌电图检查,并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Winter和Pang分型分别对CS和SCM进行临床分型,将所得常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48例CS并SCM的患儿中Ⅰ型SCM 31例(64.6%),Ⅱ型17例(35.4%);CSⅠ型(形成障碍)11例(22.9%),Ⅱ型(分节障碍)10例(20.8%),混合型27例(56.3%)。患儿就诊时存在背部中线处皮肤异常26例(54.2%)例,双下肢形态和(或)肌力不对称29例(60.4%),尿流动力学检查异常38例(79.2%)。结论小儿CS并SCM以胸段、胸腰段Ⅰ型骨性纵裂常见,且多见于混合障碍型侧弯。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腰背部中线处皮肤异常、双下肢外观及肌力不对称和大小便功能异常。此类患儿一旦确诊,在侧弯矫正前均应对SCM进行预防性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脊髓纵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9例脊髓纵裂患儿临床资料,年龄2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17个月。出现症状时间平均7个月。临床表现有背侧中线皮肤病损7例,脊柱畸形4例,下肢功能障碍及畸形4例,排尿障碍6例,排便障碍5例,下肢疼痛1例。6例术前经CT或MRI检查确诊,3例为术中发现。Pang分型:Ⅰ型6例,Ⅱ型3例。所有病例均合并终丝栓系,合并其它脊髓畸形6例,包括脊髓脊膜膨出2例,脊髓脂肪瘤3例,皮样囊肿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脊髓分隔,同时解除合并的其它脊髓栓系畸形。结果9例患儿中,5例痊愈,所有神经症状消失,3例显著改善,1例好转,无症状加重及无效病例。结论小儿脊髓纵裂多合并其它脊髓畸形,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我院近三十年围产儿尸体解剖工作中,仅见1例双胎(男性)心脏横纹肌瘤。其中体重较大死胎,产前超声检查BPD8.5cm,FL6.6cm。左心室内见1.1cm×0.8cm×0.9cm强回声团,其内回声均匀,边界清晰,随心脏搏动而搏动。主动脉、肺动脉显示清晰。诊断考虑心脏黏液瘤?。体重较小死胎,产前超  相似文献   

10.
脊髓纵裂(Diastematomyeli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脊髓畸形。这种畸形是以“脊髓被间隔在矢状面上呈节段性分开”为特点[1],且多伴背部皮肤异常、脊柱畸形、(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等,间隔可以由纤维组织、软骨、骨组织或者上述几种成份组成[2]。出生后脊髓的发育持续受到畸形椎骨、纤维束带的限制,临床神经症状往往逐渐加重[3],严重危害着小儿的生长发育。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手术是目前唯一的治疗方法,现将小儿脊髓纵裂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1概述脊髓纵裂的命名目前不统一,…  相似文献   

11.
脊髓纵裂的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收治脊髓纵裂46例,其中29例作神经功能状态的临床评价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非手术组随访后神经功能缺陷无改善(P>0.05);20例手术组神经功能的临床评分明显增加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明显改善(P<0.05)。表明手术不仅可阻止神经功能缺陷的发展,而且可使其得到改善,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1978-1992年共收治脊髓纵裂39例,其中17例术前行CT检查确诊。CT特征:椎管中央有纵行骨嵴将脊髓或马尾分隔,多数骨嵴两侧蛛网膜下间隙及脊髓不均称;该部柱管扩大;椎体及附件结构紊乱。CT不仅能准确诊断损害的平面,而且能显示椎管的自然状态和骨嵴的种类及轮廓。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脊髓纵裂畸形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少见的小儿脊髓纵裂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了8年间经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证实的脊髓纵裂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个月~10岁,平均年龄4.5岁。8例行MRI检查,其中3例在病变区加作CT扫描。CT和椎管造影检查各1例。10例中2例拍脊柱X线平片。结果:脊髓纵裂部位:腰骶段2例,腰段7例,下胸段1例。依影像学检查结果,按Pang脊髓纵裂分型:Ⅰ型8例,Ⅱ型2例。9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较明显改善,1例生后因腰背部脊髓脊膜膨出,外院手术后左下肢瘫,脊髓纵裂术后无明显改善。结论:影像学检查是明确诊断和术前分型的重要手段。Pang分型反映了脊髓纵裂的特征。按分型制定治疗方案,Ⅰ型应及早手术,切除骨嵴,修整硬膜囊,解除脊髓栓系等。Ⅱ型是否手术视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报告1.1胎儿母亲资料女,27岁,孕17周时超声(图1A)示,胎儿左侧纵隔内(心房后方、降主动脉前方)可见约15 mm×11 mm×10 mm的囊实性包块,边界清,包块内可见约7 mm×4 mm无回声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未见体循环供血血流信号;心包脏、壁层分离,内可见液性暗区,深约3 cm。胎儿系G1P1,妊娠期间无异常发现,家属要求入院终止妊娠。1.2胎儿尸检及病理男,身长约22 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脊髓纵裂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我院自1978年8月至2001年7月手术治疗脊髓纵裂患儿39例,6例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发生脑脊液漏2例、神经损伤3例、硬膜外血肿1例。对6例并发症的原因、时间、治疗、预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6例并发症产生原因是由于术中硬膜的修补不完善、损伤及牵拉脊髓,止血不严密造成,经治疗预后较好。结论:手术中熟悉脊髓纵裂解剖特点,显微操作,严密止血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脊髓纵裂是一种神经管畸形,表现为脊髓中间出现异常的骨性、纤维软骨性或纤维分隔物,将脊髓节段性分为左右两部分,造成脊髓被分隔物卡压、限制和牵拉,进而导致脊髓拴系症状。手术是脊髓纵裂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原则:切除纵裂脊髓间的骨性分隔物及所有软组织,去除所有拴系因素。同时,要尽量避免手术并发症,并注意保留脊椎小关节和维持脊柱稳定性。本文旨在阐述脊髓纵裂畸形诊治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为提高诊治正确率、有效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3例尸检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男,6天。因发热、口吐泡沫3天伴两下肢硬肿,拟诊为新生儿肺炎、硬肿症入院。给青、氨苄青霉素等治疗。11小时后患儿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经给氧、补钙、皮质激素等处理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时有阵发性呼吸暂停及小抽搐,不久发  相似文献   

18.
患儿,女,14个月,因发热二天伴呕吐7~8次急诊入院。体检:神清,咽充血,咽峡小疱疹,心肺无殊,腹部稍膨隆,按疱疹性咽峡炎给对症处理效差,恶心呕吐加剧,于当日上午再次来院。查体体温39.9℃,呼吸急促,面色灰白,中度脱水貌,心率130次/分,腹胀尤以上腹部明显,拟诊肠梗阻伴穿孔,经抢救无效一小时后死亡。尸检:腹部膨隆,以上腹部为著,打开腹腔流出15ml 黄色清液体,胃高度扩张,胃腔最大直径述10.5cm,胃大弯下缘达髂前上棘,胃内宥350ml 深褐色液体和少许食物残渣,胃的贲门  相似文献   

19.
23例新生儿复杂型先心病尸检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蓉  徐天鹤 《新生儿科杂志》2001,16(5):223-223,218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心血管畸形 ,占新生儿致死性畸形首位。也是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占新生儿死亡病例的 30 %。我院 1 983~ 1 998年尸解新生儿 1 37例 ,先心病 35例 ( 2 6 % )。其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2 3例 ,占 6 6 %。为了提高对新生儿期复杂型先心病的警惕性 ,特报告其2 3例尸解诊断结果 ,以探讨其诊断与预防。尸检诊断结果例 1ASD(卵圆孔未闭 ) VSD 永存动脉干 (PTA) ,例 2ASD(卵圆孔未闭 ) VSD PTA 肺动脉、肺静脉狭窄 ,例 3ASD(卵圆孔未闭 ) VSD 主动脉骑跨 肺动脉瓣闭锁 ,…  相似文献   

20.
例1,女,15天,生后即青紫,进行性加重。心率140次/分左右,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Ⅳ级收缩期杂音。肝肋下5cm。住院1周死亡。临床诊断:先心(室缺)。尸检:心脏向两侧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