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顶椎切除术治疗儿童僵硬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儿童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方法:分前后入路两期手术行脊柱侧凸顶椎切除术,术后二期后路行Harinton-Luque器械矫形植骨术。11例患儿平均年龄为11.1岁,其中6例为先天性侧凸。切除顶椎位于T9~T127例,L1~L24例。结果:术前平均侧凸角度84.4°,术后为46.7°,矫正率46.8%。仅1例上钩脱位棒顶端穿破皮肤。结论:顶椎切除术适于9~15岁、T10~L2,侧凸角度70~120°的僵硬型脊柱侧凸畸形。  相似文献   

2.
小儿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椎管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中保留椎板棘突重建椎管后部结构的手术方法,以求避免椎板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方法 自1997年1月~2002年3月笔者采用保留和重建椎板后部结构进行椎管内肿瘤切除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10岁,平均年龄8.5岁,病程1~5年。采用保留带蒂椎板棘突(6例)或游离椎板棘突复合体(3例),经棘突椎板截骨取下椎管后部,形成椎板骨窗,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植固定重建椎管。结果 9例经MRI诊断证明的椎管内肿瘤,颈段2例,胸段3例,腰骶段4例。6例采用保留带蒂椎板棘突重建椎管后部,3例采用游离椎板棘突重建椎管后部。椎板切开数1~4个,平均2.5个,随访3个月~5年,全部患儿在3个月复查X线见到良好的骨性愈合,脊椎序列正常,未见骨不愈合和椎板棘突复合体移入椎管倾向,无一例脊柱畸形和椎体滑脱者。6例复查MRI,见肿瘤切除完全,未见椎管狭窄及神经根粘连。结论 小儿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后重建椎管后部,可达到保持脊柱正常结构完整,避免椎板切除后脊柱变形,防止瘢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患儿:男,10岁。因发现左侧下肢变细1个月入院。既往健康。头胎足月,新法接生。体检:颅神经未见异常。L1~L3棘突压痛。左下肢髌上20cm处周长较对侧细4cm,左髌下15cm处周长较对侧细2.5cm。双下肢肌力、肌张力及深、浅感觉正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MRI示椎管内L1~L3段有一约3.8cm×3.8cm病灶,其上部为长T1长T2信号影,下部为短T1略长T2信号影,边界清晰,局部脊髓受压变薄。病灶上方中央导水管增粗,直径达1.2cm,再向上逐渐变细,至T10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 1 985年以来 ,手术矫形治疗脊柱侧凸近 40 0余例 ,其中 1例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现报告如下 :患儿 :女 ,1 4岁。因先天性脊柱侧凸 1 4年 ,畸形逐渐加重。近 2个月出现腰痛 ,伴有左下肢疼痛 ,且活动后呼吸困难而收入院。体检 :患儿发育差 ,体质瘦弱 ,身高仅 1 .31m ,脊柱胸段明显左侧凸 ,并呈严重剃刀背畸形 ,脊柱僵硬 ,右侧胸廓塌陷。右下腹触觉迟钝。双下肢病理反射阴性。X线片显示 :先天性脊柱侧凸 ,主弯为T3 T1 2 ,Cobb’s角为1 4 5°。MRI显示 :胸段脊髓空洞。拟行Ⅱ期手术矫形、植骨固定。Ⅰ期经胸前路软组织松解、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儿童颈胸段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5月至2012年5月,应用单开门掀起椎板、显微切除椎管内髓外肿瘤、椎板棘突复合体原位复位重建椎管后部结构的方法治疗儿童颈胸段椎管内髓外肿瘤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岁8个月~13岁,平均8.2岁;病程3个月~2年.影像学显示:肿瘤长度0.8~4 cm,占据1.5~4个脊髓节段.肿物偏向左侧12例,右侧10例,居中6例.结果 随访12个月~5年,平均32个月.手术部位颈段19例、胸段9例,椎板开门数2~5个,平均2.5个.平均手术时间86 min (75~146 min),术中平均失血128ml(85~356ml).所有病例均行X线片检查,未见脊柱侧凸、后凸畸形及失稳征象,23例复查CT显示复位的椎板棘突复合体无内陷、移位,28例复查MRI见椎管内肿瘤无复发,无椎管狭窄、黄韧带和硬脊膜增厚.脊柱曲度的变化:颈椎病例中颈椎曲度由术前的(17.8±8.4)°减少为术后12个月时的(16.1±7.8)°,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椎病例局部Cobb角由术前的(11.6±3.8)°增加至术后12个月时的(12.5±4.6)°,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开门稚管成形、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儿童颈胸段椎管内髓外肿瘤,对椎管内髓外肿瘤的暴露及切除效果满意的同时,保存了一侧椎板的连续性,椎板棘突韧带复合体复位后恢复了脊柱的原有解剖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可避免术后儿童发育过程中脊柱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纵裂骨嵴在椎管内的形态、节段、位置等形态学特点,提出新的纵裂分型方法,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纵裂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Ⅰ型及Ⅱ型脊髓纵裂在胸腰段的发生率最高,腰段及胸段次之,颈段较少;Ⅰ型脊髓纵裂中椎管内骨嵴的发生节段以腰段最多,其次为胸腰段及胸段,颈段罕见.骨嵴以贯通型多见,存在腹侧型及背侧型,但数量较少.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完善术前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脊髓纵裂及骨嵴的形态特点,根据骨嵴在椎管内背侧、腹侧或是否贯通进行分类,对脊髓纵裂的病情评估及手术方法 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患儿,男性,6岁,主诉腰部脊柱右侧肿块伴小便失禁、双足畸形、双下肢无力6年。大便基本正常。查体腰骶部脊柱右侧可触及隆起肿物,肿块表面有完整皮肤覆盖,脊柱向左侧弯。右下肢无感觉,肌力0级,右足内翻畸形;左下肢肌力Ⅱ级,感觉减退,左膝不能屈曲,左足外翻畸形。MRI显示脊柱右侧囊性肿块,与椎管内相通,肿块内可见脊髓疝出并附着于远端囊壁上。腰段椎管内可见脊髓纵裂,中间有一骨嵴  相似文献   

8.
髋关节疼痛的原因之一──骨样骨瘤邓京城,潘少川我院自1973年迄今共收治骨样骨瘤5例,其中2例位于股骨上端。现报道如下。例1:男,3岁。主诉右髋部疼痛半年,伴跛行。体检:右下肢较对侧长1.4cm。x线片右股骨颈前内方有一1cm×1cm卵圆形小透亮区阴...  相似文献   

9.
“U”形棒矫形加异体胎骨移植治疗脊柱侧凸任德胜,刘方俊,王保利,吴欣乐,熊斌本院1990年以来应用“U”形棒矫形加异体胎骨移植脊柱融合术治疗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凸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10~14岁。侧凸原发弧在胸段8例,胸腰段5例,双主弧1例。侧凸...  相似文献   

10.
胸骨上举术后第2、3肋软骨前凸畸形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探讨胸骨上举术后并发第2和/或第3肋软骨前凸畸形的表现及其原因。方法 对5例胸骨上举术后并发第2和/或第3肋软骨前凸畸形的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2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漏斗胸患儿中发现5全术后第2和/或第3肋软骨前凸畸形的患儿,发生率为3.29%。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4~15.2岁。术后发现该畸形的时间为10~23个月,平均14.8个月。侧位胸片示胞廓较扁平。其中1全再次手术切除畸形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9月至2009年6月,作者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钉棒系统或椎板钩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因半椎体所致的先大性脊柱侧凸患儿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3.6岁,术后支具固定4~6个月.术前站立位X线片显示单个半椎体28例,2个以上3例;半椎体位于胸段4例,胸腰段21例,腰段6例;Cobb's角侧凸平均42°(36°~64°),后凸39°(31°~58°).结果 经平均2.8年(6个月至4年)随访,无一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术中出现2例椎弓根螺钉切割椎体现象,采取更换固定上或下一椎体处理.术后冠状面矫正18°~37°,平均矫正25°,平均矫正率69.4%;矢状面矫正16°~38°,平均矫正24.5°,平均矫正率62.8%.未出现矫正度丢失或"曲轴现象".结论 对小年龄脊柱半椎体畸形患儿进行早期后路切除并短节段内固定,不仅可以矫正和控制脊柱畸形的发展,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和运动节段,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带蒂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内肿瘤9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带蒂椎板成形术重建椎管后部结构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例经MR1诊断椎管内肿瘤,行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瘤后,采用带蒂椎板棘突复合体,实行椎板成形术重建椎管。结果 9例患儿采用保留带蒂椎板棘突重建椎管后部,术中椎板切开1~4个,平均2.5个。随访3个月~5年,均在3个月复查X线见良好骨性愈合,脊椎序列正常,未见骨不愈合椎板棘突复合体移入椎管倾向,无1例发生脊柱畸形和椎体滑脱、6例复查MR1示肿瘤切除完全,未见椎管狭窄及神经根黏连。结论 带蒂椎板成形术符合脊柱的解剖生物特性,可替代现行的椎板切除术,可避免椎板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凹侧软组织松解,石膏衫环形切开矫正,后路椎板广泛性融合治疗脊柱侧弯畸形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12岁。先天性侧弯8例,特发性侧弯8例。3例胸及腰椎段“S“段双凸畸形。侧弯畸形度数最大为160°,最小42°,平均66.8°。波及胸4至腰5范围。侧弯平均矫正56.7°,术后剩余弯度平均7.6°,矫正率平均为87%。讨论了脊柱侧弯畸形的病理基础,强调凹侧松解对脊柱侧弯畸形…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脊柱侧凸的疗效,应用CD器械治疗34例脊柱侧凸。34例中男11例,女2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先天性7例,小儿麻痹后遗症2例。术前Cobb角为40~130°,平均72.8°。手术矫正后Cobb角平均28.9°,下降了43.9°,矫正率60.3%。严重并发症1例为术后瘫痪,6个月后基本康复;另1例为术后1周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合并衰竭,经抢救痊愈;余患儿术后12天内均下床活动。CD器械能提供三维矫正,具有优良的反旋转作用和可靠的固定,脊柱融合节段少,患儿能早期下床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右喙锁骨桥肩锁关节骨性融合1例余希临患儿:女,12岁。生后右上肢上举受限,因有臀位难产史,经理疗及按摩治疗无明显效果。体检:右上肢上举受限,被动上举疼痛,外观无明显畸形,右上肢比左侧短4cm,上臂和前臂各短2cm,无明显肌肉萎缩,右肩外展60°...  相似文献   

16.
俄式内固定器械矫治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力求手术方法简便、安全、效果可靠并且不影响儿童脊柱生长发育,采用俄式脊柱内固定器械矫治脊柱侧凸。共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7岁,男2例,女5例。术前Cobb角最小35°,最大78°,旋转Ⅰ~Ⅲ度。随访2.5年。手术时Cobb角30~50°者应用单板,大于50°者应用双板。分别在侧凸的顶端两侧棘旁用梳子钢叉及椎板下的勾子将弹性钢板固定,撑开器作用下侧凸矫治满意后固定联接螺丝零件。矫正术后侧凸为8~15°,矫正率达95%,无脱勾、折板现象。经2.5年随访侧凸可进一步缩小2~5°。俄式内固定方法是脊柱侧凸治疗又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便、安全,无需植骨融合脊柱及外固定。随着儿童生长发育侧凸矫正可持续进行,便于临床推广。但手术限于应用在特发性脊柱侧凸且柔韧性较好的患儿。  相似文献   

17.
介绍骨桥切除的手术方法及3例术后随访结果。2例骺板骨桥位于股骨远端,另1例位于胫骨远端,均为中心型骨桥,并以肢体短缩为主要畸形。手术采取Peterson所描述的方法,在电视X线透视下,通过干骺端应用微型电动骨钻作一骨隧道,逐渐磨除骺板骨桥,然后用自体脂肪填塞,以防止新骨形成。术后平均随访18.6个月,X线片显示骺板仍保持开放,成角畸形也获得明显矫正,受累侧骺板继续生长。其中1例左股骨远端骺板骨桥,术后20个月又增长1.8cm。结果表明,骨桥切除是治疗骺板部分闭合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骨桥面积小于受累骺板的50%,其年龄距生理性能板闭合尚有2~3年的儿童。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2岁。发现双侧腋部肿块并逐渐增大6个月。体检:发育正常,双侧腋部可触及性质相同的椭圆型肿块,肿块大小为4cm×2cm×2cm,质硬,表面光滑,无触痛,可触及与心跳一致的搏动,并可闻及吹风样血管杂音。左桡动脉触及不清,右桡动脉搏动有力。双上肢活动自如,肢端血运良好。超声检查:右桡动脉梭形扩张,宽1.68cm,长3.32cm,壁厚1.4cm,上下端均见与腋动脉相通,频谱证实为动脉血流,流速25cm/s。左腋动脉呈梭形扩张,宽1.93cm,长3.47cm,壁不均匀增厚(1.4~2.6cm),…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9岁。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面色苍白,头痛。体检:右颊部有1cm×1cm瘀斑,左胫部下1/3内侧有2cm×1cm瘀斑。颌下、颈部、双侧腋窝及腹股沟内触及多个蚕豆大小淋巴结。肝肋下2cm,脾肋下1cm。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0g/L,白细...  相似文献   

20.
脊柱结核最先侵犯的部位是椎体 ,其松质骨破坏吸收后遗留的椎体缺损和/或锲形变将直接产生脊柱后凸畸形 ,而且是外观和预后都不佳的锐角形后凸 ,因此脊柱结核治疗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后凸的预防与矫正。我们采用前路椎体间支撑与后路器械固定融合的方法治疗 3例患儿 ,矫形效果良好。临床资料例 1 :女 ,8岁。胸背部后向突起 5年 ,明显加重 2年 ,左肩背部曾有破溃“脓液” ,有短期不规则的抗痨药物服用史。体检可见上胸段后凸畸形 ,无神经系统体征。正位片示无脊柱侧凸 ,侧位片显示上胸椎段后凸角 96° ,顶椎位T6~T7,呈锲形缺损。手术方法 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