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治疗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结果,评价两种方法优越性.方法:将3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分为0PCABG和CCABG组,0PCABG组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患的术前及术后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术前治疗及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质量、心梗史、心功能、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无差别;手术时间、血管桥数无差别;术后0P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CCABG组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如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心律失常、呼吸道并发症等的发生率0PCABG组为6.4%,CCABG组为9.1%,0PCABG组无1例死亡,CCABG组死亡率为1.5%,两组比较无显性差异.结论:0PCABG可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替代CCABG.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例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5例,在OPCABG期间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中心静脉压(CVP)和心排血量(CO)的变化。记录心脏固定器释放前吻合各支血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血管吻合前(基础值)和全部吻合完毕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3.4±8.5)岁,平均搭桥(2.8±0.9)支。吻合各支远端时,MAP、CO和 SvO_2与各自基础组比较显著性下降(P<0.05或P<0.01);CVP显著性上升(P<0.05或P<0.01);在吻合右冠状动脉(RCA)和左旋支(CX)期MPAP显著性下降(P<0.05);吻合近端时,除MAP外,其他参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OPCABG时,暴露和吻合远端血管,将引起心脏的移位和压迫致显著的血流动力学衰减,尤其见于CX和RCA.采取适当的措施,所有患者能很好地耐受这些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资料,将与术中及术后10 d内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患者32例,病死率为1.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应用透析(P<0.01,OR=23.791)、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40%(P<0.001,OR=6.903)、术中室颤(P<0.025,OR=5.292)、急诊手术(P=0.009,OR=4.539)、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P=0.009,OR=4.488)、性别(P=0.018,OR=2.312)、术前心肌梗死史(P=0.025,OR=2.180)与年龄(P=0.027)为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男性19/1 830,女性13/5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应用透析(P<0.001,OR=26.141)、术前射血分数<40%(P<0.001,OR=8.436)、急诊手术(P=0.003,OR=5.039)与性别(P=0.026,OR=0.418)为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透析治疗、性别、术前EF<40%和急诊手术是OPCABG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术期肾保护、积极维护心功能、提高急诊和女性OPCABG患者围术期处理水平,有利于控制OPCABG围术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164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本院16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本组98%使用膜肺,均浅低温高流量灌注,经主动脉根部、移植血管桥或冠状静脉窦持续或间断灌注1:4冷含血停搏液,根据病情特点术中注重心、脑、肾及血液保护并加强糖尿病人血糖的监测和处理.结果单纯CABG手术148例,同期行瓣膜置换等其他手术16例.CPB时间165.7±93.5分;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1.6±33.2分;心脏自动复跳102例(62.1%);术中用IABP5例,左心辅助2例,2例未脱机.全组院内死亡10例,死因与CPB无明显关系.结论根据病情特点设计CPB管理方案,积极处理合并症,是CABG手术中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变化,了解患者心功能、血容量变化规律,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监测病人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用热稀释法连续测量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等指标。结果全部患者均存活,术后12-24h内存在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减低,体循环阻力升高现象。搭1、2支桥的病人术后心排血指教上升较快,心功能恢复好;搭3、4支桥的病人心排血指数上升较慢,心功能受影响大。结论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及时反映心功能、血容量变化,对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防治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步临床结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80例该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7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对于选择的患者,该手术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体机采血小板输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GB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66例行体外循环(CPB)下CAG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9)在CPB结束后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1个治疗量.对照组(n=27)采取常规处理,未输注血小板及冷沉淀等纠正凝血障碍的血液制品.分别在肝素化前1 min(T0)、术后1 h(T1)、术后6 h (T2)和术后24 h (T3)取静脉血监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计数、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并记录24 h内胸腔引流液量和血制品输注量.结果在CPB结束后输注血小板的观察组,术后1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h内心包、纵隔胸腔引流液及血液制品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CPB结束后,输注机采血小板能快速有效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促进桥血管吻合面的愈合;减少术后出血及血液制品的输注,从而降低患者的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的备体外循环。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603例计划实施OPCAB手术患者,体外循环采用“干备”和“湿备”2种方法。结果 603例患者中采用“湿备”23例,“干备”580例。术前临时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湿备”3例,“干备”19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干备”1例。23例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无死亡。结论 “备体外”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备体外”方法,有助于提高OPCAB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技术和管理。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51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27例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方法。结果全组27例中22例顺利脱机,2例延长辅助时间后顺利脱机,3例停机困难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后顺利停机,术后死亡2例。结论迅速建立体外循环,改良体外循环技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应用等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保证体外循环质量。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10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体外循环经验。病例特点:3支血管病变多、高龄患者多、合并疾病多和左室功能减退多。人均旁路移植3.42根。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2和49min全部体外循环获得成功。强调:经主动脉根部顺灌冷停跳液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超滤装置使灌注师能更主动地控制体外循环中的液体平衡。同时对合并升主动脉钙化和糖尿病也提出了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围手术期褪黑激素昼夜节律性分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围手术期褪黑激素昼夜节律性分泌。方法 将 4 0例在低温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的男性病人 ,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 ,每组2 0例。所有病人均在麻醉诱导前 (基础值 )、气管插管后 10min、肝素化后 10min、转机后 30min(或切皮后 2h)、中和肝素前和术终各时点及术后每 3h抽血 1次 ,持续到术后 2 4h。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浆褪黑激素含量。结果 体外循环组病人在转中和转后褪黑激素浓度高于术前 ,非体外循环组病人术中血浆褪黑激素浓度没有变化。诱导后、转中和转后时点体外循环组病人和相应时点非体外循环组病人褪黑激素浓度分别为 7.2± 3.4、10 .5± 5 .2、9.5± 4 .0和 5 .5± 2 .5、6 .3± 2 .0、5 .7± 2 .1ng/ml(均P <0 .0 5 )。在术后 2 4h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中各有 2例和 6例病人褪黑激素表现为昼夜节律性分泌 ,其余病人则无褪黑激素昼夜节律性分泌。结论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多数病人褪黑激素昼夜节律性分泌紊乱 ,但非体外循环组病人术后早期有褪黑激素昼夜分泌节律性的病例数多于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可能是褪黑激素分泌节律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在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中对血流动力学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 Ⅰ)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2~6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组(S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切皮前、劈胸骨前、体外循环转流前、停机后各静注舒芬太尼1 μg/kg;芬太尼组(F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切皮前、劈胸骨前、体外循环转流前、停机后各静注芬太尼10 μg/kg.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清心肌cTn Ⅰ浓度.结果 血流动力学比较:气管插管即刻(T1)及切皮(T2)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麻醉诱导前(T0)升高(P<0.05),F组比S组升高明显(P<0.05),停机后即刻(T4)HR[(68.5±12.2)、(66.8±]1.2)次/min]和停机后30 min(T5)HR[(72.5±8.5)、(67.8±9.6)次/min]高于T0(56.6±7.2)、(554±8.0)次/min] (P<0.05),两组间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cTn Ⅰ浓度比较:术前S组[(0.67±0.22)μg/L]与F组[(0.71±0.20)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管桥开放后4、8、24、48 h,两组均高于术前(P<0.05),S组[(2.37±0.55)、(1.82±0.62)、(1.42±0.33)、(0.84 ±0.28) μg/L]低于F组[(3.08±1.12)、(3.62±0.98)、(1.89±0.57)、(1.32±0.47)μg/L](P<0.05).结论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舒芬太尼麻醉,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后血清心肌cTn Ⅰ较低,心肌保护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的结果,讨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80例接受CABG的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处理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内乳动脉使用率100%,人均旁路移植(3.2±1.2)支,围术期死亡率5.0%,并发症发生率22.5%,平均住院时间(12.7±5.9)d.结论:CABG可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术前充分评估、术中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术后精细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和体外循环(on-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围术期的输血量和凝血功能。方法:187例患者接受CABG手术,其中105例采用off-pump,82例采用传统的on-pump,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术前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和APTT、手术时间、旁路移植血管数、ICU留住时间、再次开胸止血的病例数、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围术期输入血制品的量及血常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前凝血情况相似,但与off-pump患者相比,on-pump患者手术结束时的Hb、Hct和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再次开胸止血的例数和围术期输入血液制品的量明显增加。结论:off-pumpCABG可避免CPB本身引起的血液稀释、血小板数量减少等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减少围术期出血和血液制品用量,缩短ICU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时在围手术期经静脉给予钙拮抗剂地尔硫 ,对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 选取 4 0例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 (2 0例 )和对照组 (2 0例 )。对照组常规处理 ;实验组的患者从体外循环开始至主动脉阻断后的 2 4h ,持续输入盐酸地尔硫 0 .1mg·kg-1·h-1。分别于CABG术前和撤除主动脉阻断钳后第 1、2、4、8、12、16、2 0h及 2 4h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和心肌酶学监测。结果 (1)在撤除主动脉阻断钳后 4~ 4 8h内 ,试验组的平均心率和心率收缩压乘积 (RPP)始终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2 )两组间所有患者的CK峰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对照组的CK MB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峰值明显较高。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中 ,对照组其CK、CK MB和cTNT值均明显的高于实验组。 (3)实验组的患者其平均每小时发生的心律失常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尤其是在ST段压低期间 ,平均每小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地尔硫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使用微创体外循环(MECC)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中的早期经验及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单纯CABG术手术的120例患者,分为微创体外循环组(ME组)、常规体外循环组(CE组)、非体外循环组(OP组)各40例。ME组采用Jostra MECC系统;CE组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标志物、脏器功能和血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组间性别组成、既往病史、术前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移植旁路血管数量无统计学差异。ME组与OP组肌钙蛋白I(cTnI)转后2 h、6 h、12 h均低于CE组(P〈0.01)。CE组在转后早期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正常范围,并且ALT在转后2 h、6 h(P〈0.05),TBIL在停机、转后2 h(P〈0.05)分别显著高于ME组OP组。CE组在转中及围手术期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平均值均高于另外两组。结论 MECC系统应用于所有病例中,没有发生任何技术故障,是安全、可靠的。在CABG术中应用MECC可减轻常规体外循环对组织、血液及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冠心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措施。结果 2 2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 ;平均麻醉时间( 16 0± 40 )min ;平均输血量 ( 2 5 0± 85 )ml;术后 12h平均胸液引流量 ( 118± 5 8)ml。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加强监测、维持体温正常、合理使用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月完成的冠状动脉搭桥术40例,应用体外循环22例,非体外循环18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并发症和围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医院内死亡1例,为同术期心肌梗塞:1例术后10d室颤,急症冠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内支架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恢复正常。39例顺利出院,随访无心绞痛症状发生,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选择病人和于术方式、良好的心肌保护、完全再血管化及围术期密切监护治疗是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和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