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微透析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对其研究已渐成显学。该技术是药物代谢和药动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概述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并重点介绍了其在药物代谢和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微透析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活体取样技术,克服了传统取样存在的动物数量较多、前处理过程复杂、不能准确反映成分在机体内实时变化、不能准确测定游离药物浓度等缺点,具有活体、实时、靶向、连续取样等特点,能更真实地反映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在药动学及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型可按药动学与药效学联结方式的不同分成4种基本类型。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最优设计理论推动了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征的PK-PD模型的发展。本文最后重点介绍了PK-PD模型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血液指纹图谱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血液指纹图谱技术的来源与建立方法,以及血液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血液指纹图谱技术与微透析取样技术联用的思路.认为血液指纹图谱具有体现中药整体性特征的特点,较适合中药的研究,在中药药动学研究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有关微透析取样技术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介绍了微透析取样技术的原理、组成以及微透析探针的类型,重点介绍了在体微透析取样技术在动物和人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表明微透析取样技术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家兔关节腔中微透析探针的植入方法,并考察其应用于家兔膝关节局部药动学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微透析探针在注射针头、引导导管的帮助下从家兔膝关节髌韧带一侧插入关节腔中,并用X-射线检查探针活性透析膜在关节腔中的位置.以青藤碱为研究药物,HPLC-MS为检测方法同时进行了家兔血液及关节腔局部青藤碱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微透析探针活性透析膜能准确地进入关节腔的腔隙中,并成功应用于关节局部药动学研究,得到主要药动学参数.结论 家兔关节腔中微透析探针植入方法可行,位置准确,应用于关节局部药动学研究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5):409-412
目的:采用微透析技术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研究金刚烷胺在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的药代动力学(药动学)过程,探讨靶器官药动学研究方法。方法:SD大鼠(雄性,8~10周龄)行乌拉坦麻醉(1.0 g/kg)后,手术植入微透析探针于大鼠纹状体,以人工脑脊液恒速(2μL/min)灌注探针。灌注1 h后,腹腔注射盐酸金刚烷胺(1.0 mg/kg),注射后立即收集透析液样本,样本收集间隔时间为12 min,连续6 h。用LC-MS/MS法检测透析样本中金刚烷胺浓度,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及计算药动学参数用DAS软件拟合。结果:金刚烷胺在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浓度-时间变化呈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T_(max)、C_(max)、t_(1/2)和AUC_(0-∞)为(1.78±0.59)h、(38.56±9.10)μg/L、(2.07±0.35)h和(591.84±278.39)μg/(L·h)。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基于微透析采样结合LC-MS/MS法研究金刚烷胺在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药代动力学过程的实验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为研究药物在靶器官中的药动学过程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微透析技术是近年来应用于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研究中的一项新兴技术,该项技术在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中已取得重大的进展并有广阔得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并重点介绍了其在药物代谢和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述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PK-PD结合模型的类型、程序及应用。结果 PK-PD结合模型有4种类型,其在新药研发,个体化给药和临床检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指导。结论 PK-PD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完善,在药物开发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长征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2):858-860
吸入性激素(ICS)是一种局部激素,全身性作用极小,已成为哮喘长期治疗的一线药物。但由于给药途径的特殊性,研究ICS药效学和药动学的规律与传统的研究血药浓度的方法完全不同。影响ICS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主要包括ICS对激素受体的亲和力、颗粒大小等ICS本身的特性,吸入装置以及在肺内的沉积等众多因素。研究ICS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规律对认识ICS治疗哮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临床用药极为重要。1 ICS的药效学1.1 ICS的量效关系ICS对哮喘气道炎症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由于ICS给药方式的特殊性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ICS的剂量/反应曲…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血细胞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将底物过氧化氢分解,产生原子氧,使无色联苯胺及其衍生物呈色,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微血管的原理,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呈色技术启示下,确立了4种中枢神经系统微血管显示法,即二氨基联苯胺法(DAB)、二盐酸联苯胺法(BDHC)、邻-联茴香胺法(O-D)以及四甲基联苯胺法(TMB)。实验结果表明,这4种方法均能清晰地呈现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徽血管,4种方法的显示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4种方法的建立将为中枢神经系统微血管解剖学研究,病理组织血管构筑研究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移植物血管重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阿西美辛缓释片并对释药因素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湿法制粒工艺,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制备了阿西美辛缓释片。运用正交设计法筛选处方,确定了速释部分的处方。对影响释药的因素,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规格、用量、润湿剂的用量、制片压力等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处方的筛选。结果阿西美辛缓释片的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润湿剂的用量、制片压力对阿西美辛缓释片的释药几乎无影响,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规格对药物的释放产生一定的影响。结论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基本骨架材料,结合其他辅料,制备了日服1次的阿西美辛缓释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建立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模型确定加替沙星胃肠道最佳给药方案。方法募集40名健康志愿者按3种给药方案(分别为:400mgqd、200mgbid、100mgqid)口服加替沙星片,HPLC—uV法测定血药浓度,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即加替沙星对敏感菌的抗菌活性MICgo;用DAS软件拟合出不同给药方案时%T〉MIC90,确定加替沙星胃肠道最佳给药方案。结果根据建立的PK/PD模型拟合结果,3种给药方案的%T〉MIC90分别为31.6%、42.6%和17.8%。结论优化的加替沙星胃肠道给药方案为200mg,bid,此时%T〉MICgo符合35%-55%的理想比值。  相似文献   

14.
15.
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目的:建立较理想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2)方法:采用低浓度,长时间胰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单层原代培养。(3)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结构特征明显化,并能形成典型的神经细胞网络。(4)结论;该培养技术是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培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4-氯代苯甲氧基乙酸二甲氨基乙酯盐酸盐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测定了不同时间不同给药方式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及动力学参数.其结果表明,4-氯代苯甲氧基乙酸二甲氨基乙酯盐酸盐静注后在家兔体内呈双室模型,消除半衰期较长,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6%.  相似文献   

17.
血脑屏障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有效保护脑组织避免外源性有害物质侵害,但也阻碍许多治疗药物进入脑内,限制了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临床应用。如何有效透过血脑屏障成为此类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环节。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能携载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提高脑内药物浓度,实现脑内靶向给药。本文对载药纳米粒及其透过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浦鹏飞 《海南医学》2012,23(12):124-126
静脉麻醉药主要分为巴比妥类药物和非巴比妥类药物,虽然静脉麻醉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知识和静脉麻醉技术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还无一种在各方面都十分理想的静脉麻醉药,所以实现安全、易控、平稳和苏醒迅速的理想麻醉状态仍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透射电镜观测微粒给药制剂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制样方法对透射电镜观测微粒给药制剂的影响。方法:制备含有乳剂的琼脂小胶囊,分别采用醋酸铀直接负染法、锇酸固定法及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法,观测去氢骆驼蓬静脉注射用乳剂的微观形态;分别采用负染法和冷冻蚀刻技术制备样品,观测替加氟脂质体的微观形态。结果:先制备琼脂小胶囊,再用戊二醛、俄酸双重固定后染色,可得亚微型静脉乳的清晰图像;采用冷冻蚀刻技术制备样品,可观测脂质体微粒的三维结构构象,成像清晰。结论:应用透射电镜观测微粒给药制剂时,可根据观测对象特点,灵活选择制样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13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分成4组进行了csf寡丸隆区带(OB)的检测。发现OB检出率分別为:(1)免疫组为53%。(2)感染组为75%。(3)CVD组为13%。(4)非感染组为12.5%。提示OB检出并不只在多发性硬化(MS)病人中,OB的检测可作为临床MS等CNS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