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进忠 《山西中医》1993,9(6):13-14
予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一节,阅张景岳《类经》注:“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所论之火时,颇感费解。其所谓壮火、少火者何?是天地之火?  相似文献   

2.
阴消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消之名,首见于《景岳全书·消渴》:“消证有阴阳,不可不察。”他认为,命门火衰、水失蒸腾是导致消渴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最早提及阳虚与消渴关系者则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奇厥论》中说:“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提出肺消的症状为饮一溲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则说:“五脏之脉小者,皆为消瘅。”其后《医学纲目·消瘅门》进一步对肺消的症状作了解释:“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  相似文献   

3.
一、火的重要性火在中医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代医家都在不同的方面论述和运用了它。内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又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说明火寓于阴阳、六气、五行之中。火对人体具有正常的养生作用,又有异常的贼害作用。所以内经又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刘河间发挥了火的病机,强调了六气皆从火化之理。赵献可阐述了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一、精为万类之基,分则先天后天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精”视作天地间万物的基础。《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注曰:“精气氤氲,聚而生物。”疏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精  相似文献   

5.
<正> 气火属阳,与属阴之血水,既对立而又统一地构成两对互根为用,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的重要物质。然气火之间,也有着互相为用,互为消长的内在联系。若气火失去内在之相互协调,出现偏盛偏衰时,同样会产生病理,导致疾病。气火相因之说,前人虽无专题立论,但在古代医籍中曾有论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反复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充分揭示了气火之间在生理病理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的客观规律。后世医家结合这一理论,并对其机理又有进一步的充实与发挥,将气火相因之说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并获得一定疗效。如金元时代之李杲在《脾胃论》中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视耗伤  相似文献   

6.
阳萎一证,古称阴萎,语出《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是指阴茎临事不举,或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为主证的一种常见病证,可见于男性性功能障碍,性神经哀弱以及某些慢性疾病之中。祖国医学多认为病由肾精亏损,命门火衰,惊恐劳倦及湿热下注所致,其病每涉及肝、肾、阳明三经。但笔者就临床病例统计所见,该证以肾阳虚命门火衰型最为多见。间或有阴虚火旺,阴阳两虚者,其他证型鲜见。古籍中虽有脾虚、肝郁、湿热之说,然究其机理均须累及肾虚方可致病,正如《景岳全书·阳萎》所说:“火衰者十居七八,火盛者仅有之耳。”根据阳萎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7.
浅谈精与神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把“精”视作天地万物之基础。《易·系辞》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聚而为万物。”精乃气之精也,故此处之“精气”,可视作  相似文献   

8.
中医内科一、解释下列名词 1.视歧 2.肾泄 3.热厥 4.关格 [解]1.视歧:见《灵枢·大惑论》:“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看东西时,视一为二,即把一物看成两物。属肝肾阴精亏损之病变,或上高处眩惑所致。 2.肾泄:根据临床表现定位在肾,而以泄泻为主症,故云肾泄。多因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土所致。症见泄泻日久不愈,或如鸭溏,或泄清  相似文献   

9.
《内经》壮火食气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这一理论精辟地阐述了气火之间 ,在正常时相互转化 ,在异常时相因为病。运用好壮火食气这一理论 ,辨治错综复杂的疑难病症 ,每能执简驭繁 ,顿起沉疴。1 病理机制气与火在不停地动态变化。在生理情况下 ,火不停地温化产生正气 ,即 :少火之气壮 ,气食少火 ,少火生气。在病理情况下 ,过亢的火能蚀耗元气 ,令气虚 ,即 :壮火之气衰 ,壮火散气 ,壮火食气。气火在生理转化时 ,需要精血津液的资助 ,病理机转时 ,又累及精血津液。2 临床表现壮火食…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昧。昧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笔者不揣浅陋,就此原文谈谈体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整篇阐发阴阳五行的道理,并从天、地、人三方面来反复说明这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尤其论述了阴阳相对的属性和二者之间对立、相合、升降、消长、转化的基本规律,广泛联系自然界与人体生理、病理等许多方面加以论证。本段原文开始就从人们经常接触、最容易理解的  相似文献   

11.
中医心理学,是借助语言,行为等无形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帮助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方面的影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祖国医学对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关系早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些理论都说明情志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和火的作用而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使五脏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通过病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痰湿与阳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湿与阳痿武汉市第一医院(430022)马定品历代医家论及阳痿,多责之于肾之阳或阴,如明·张景岳曰:“凡男子阴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治,或以七情劳倦损伤生阳之气,然有火无火脉证可别,但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清代医家韩善微在《韩氏医...  相似文献   

13.
太极图解     
贾耿 《光明中医》2002,17(6):11-12
明·张介宾说 :“不知易 ,不足以言太医”(《类经附翼·医易义》)。由于《易经》太极阴阳图是自然界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理论模型 ,所以明白《易经》太极阴阳图的基本原理 ,则是掌握中医学基本原理的根本所在。《易经》认为 :太极为天地万物之始 ,即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相错 ,变在其中。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两仪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两仪即阴阳 ,阴阳分则天地立 ,由是阴阳二气上下升降 ,便可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搞清楚太极产生两仪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理 ,则是认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基本点。张介宾曰 :“太极本…  相似文献   

14.
一、“寒伤形,热伤气”“寒伤形,热伤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少医家在注解此句时,多从字面解释,未脱出望文生义之窠臼。如张介宾说:“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真是寒邪只伤形,热邪但伤气吗?笔者以为不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又曰:“热胜则肿……寒胜则浮。”王冰注“寒伤形”说:“寒则卫气不利,故伤形”;张介宾注“寒胜则浮”时说:“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这已明确地指出寒邪是可以伤气的。再从“寒为阴邪,易伤阳  相似文献   

15.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究其原因,阳明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为多气多血之脏。《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阳道实,阴道虚”,此阳道实即指阳明胃而言,而阳明之实,又有生理之实、病理之实的不同,兹将阳明多气多血之由及其治疗大法,析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张景岳是我国明代的一位医学家。他在学术上的中心论点是“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认为阴不能无阳,无气不能生阴,无形不能载气;物生于阳而成于阴,阴阳之气不能有偏,不偏则气和而生,偏则气乖而死。在治疗上首重阳气。除了喜用温补之外,还强调补阴、慎用苦寒攻伐之药,成为温补派的中心人物。现从《景岳全书·杂证谟·秘结》中举一病例可观其学术思想之一斑。“朱翰林太夫人,年近七旬,于五月时,偶因一跌,即致寒热,群医为之滋阴清  相似文献   

17.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神就是生命 ;狭义的神 ,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 ,可以说是精神。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 ,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有形才能有神 ,形健则神旺 ,形衰则神惫。《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 :“形神合一”、“形与神俱”。神来源于先天之精但神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灵枢·平人绝谷篇》曰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可见神与后天之本脾胃至关重要。气是生命的动力 ,气能生神 ,神能御气 ,气载乎神 ,望神可知精气之盈亏。神也是五脏所生之外荣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天食人…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衰老理论与抗衰老理论和实践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学派林立 ,立论甚丰 ,乃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抗衰老的原则 ,包括医药抗衰延年与修身养性两个方面。1 中医抗衰老的方法及其应用1.1 阴阳平衡法阴阳平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之纲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认为人的生、长、衰、亡是由体内阴阳的变化所决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说明人体内阴阳失衡导致早衰甚至消亡。故只有协调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 ,保持体内阴平阳秘 ,调节人体内环境 ,…  相似文献   

19.
1老年应报的主要清理特点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之虚衰始于肾.“肾裁精。”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故《索问·金匾真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肾生水火,内寄元阴元阳,肾明和肾阳两类功能活动状态是其它各脏腑阴阳的根本。故(类经附翼·求正录》又回;“五脏之明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但肾中精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开始由年轻的充盛逐渐趋向年老的衰退,进而导致肾中阴阳功能活动日趋失调,终致其它各脏腑阴阳不和,气血亏虚。如肾阴虚不能滋养肝、心、肺等脏阴液,则会出现肝肾…  相似文献   

20.
浅谈《内经》神之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瑞 《国医论坛》2000,15(4):47-48
神为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论神必言形,写形必察神。探究《内经》中“神”之特性,离不开哲学思想对其的渗透和影响。1 自然性就“神”的起源而言,早期发轫于上古哲学思想,如《易·系辞》曰:“阴阳不测谓之神。”即将自然界一切神奇的不易把握的运动变化,看作是非常神秘的,概言为“神”。对此《荀子·天论》补充道:“列星随旋,日月遵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夫是之谓‘神’。”言“气能生神”、“气乃神之祖”,强调神为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淮南子·泰训》篇形象喻为“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