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状况.方法 对138例CI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形成、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I组138例中120例(87.7%)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75块,正常对照组140人检出斑块为36人(25.7%)(P<0.01).CI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率(80.8%)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19.2%)(P<0.01);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81.1%)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8.9%)(P<0.01);位于CCA分叉处(66.3%)又显著高于主干(14.9%)(P<0.05).结论 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多位于CCA分叉处,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C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并与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比分析。结果 68例脑梗死患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4例(79.4%),斑块分布以颈动脉分叉处多见,高龄、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结论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血脂、血糖(BG)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23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 LP(a)}、BG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评定标准:IMT≤1.0mm为血管正常,1.0mm< IMT≤1.2mm为硬化,IMT> 1.2mm为斑块形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百分百明显增高(均P<0.05).(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0.01);脑梗死有斑块(包括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0.01).(3)脑梗死组IMT与TC、LDL、BG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0.32、0.34,P<0.05~0.01).结论 血TC、LDL、BG水平可能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脑梗死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目的 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血糖、凝血谱等多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32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脂、血糖、凝血谱等项目。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8.79%,对照组为23.08%(P〈0.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为42.60%。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颈动脉有斑块的病例其高血压发生率、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的病例显著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部落或小斑块脱落可以成为大片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粥样斑块的民高血压病史、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的指标增高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部位,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研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以 160 例脑梗死组与160 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用氯吡格雷及辛伐他汀,另一组单用氯吡格雷,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9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性质和部位。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明显高于对照组(34%)。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8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50%)。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动脉窦部最多(49%),其次是颈总动脉(31%)、颈内动脉(2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早期干预对于减少和推迟脑梗死发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1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1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85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90例脑梗死病人和9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彩超检测2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不同性质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增厚,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含脂质多的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关系最密切.结论 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及发病机制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年龄〉65岁)和102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稳定性、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分析三者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ACI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7.02%,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5.02%(P〈0.005)。ACI组中,中型及重型脑梗死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51/86)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患者(5/20)(P〈0.02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液中脂类成分及脉压的关系。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及测量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斑块情况 ,同时抽血检查血脂及载脂蛋白、测定脉压 ,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 13 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脂及载脂蛋白除载脂蛋白A1 、HDL C降低外 ,其它均正常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载蛋白A1 呈强负相关 ;随着脉压的增加 ,IMT也逐渐增厚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载脂蛋白A1 、HDL C及脉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比值(plasma low-density lipoprotei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ratio,L/H)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50例,不稳定斑块组88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TC、LDL-C、L/H、尿酸、RDW、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L/H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组L/H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L/H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1.459,95%CI 1.260~1.690,P=0.0010.05)。结论 L/H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与脑梗死(C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7例脑梗死患者、98例体检健康人群进行血脂测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并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以不稳定斑块患者为主,颈动脉分叉处(BIF)常见。不稳定斑块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的TC、TG、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TC、TG、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血脂异常是独立于年龄之外的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44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70例非脑梗死者10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33%,2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51例,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皮质型(CI)、皮质下型(SCI)、椎基底动脉型(VBI)3个亚型,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病变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各型之间不同颅外段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的差异。结果皮质型脑梗死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75.9%,高于其他组,且差异显著(P〈0.05),皮质型脑梗死颈动脉狭窄〉50%者为25.3%,高于其他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各亚型之间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状况及病变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以CI的病变最明显,其次为VBCI,SCI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观察组),与同期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对照组)进行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其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C反应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等,胆固醇氧化酶法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免疫比浊法测纤维蛋白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 结果 观察组C反应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率(54.5%)明显高于对照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 [81 5 4 %、(7 4 3± 0 0 7)mm、(7 5 2± 0 6 0 )mm]与对照组[2 8 5 7%、(7 75± 0 10 )mm、(7 97± 0 75 )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5 )。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 (78 2 3% ) ,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14 5 2 % ) ,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 (7 2 5 % )。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5 ) ;脑梗死组三酰甘油 (TG) [(1 81± 0 12 )mmol/L]、餐后 2h血糖 [(9 2 2± 0 4 3)mmol/L]及纤维蛋白原 [(3 18± 0 0 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39± 0 0 9)mmol/L、(8 2 0± 0 35 )mmol/L、(2 6 4± 0 14 )mmol/L](均P <0 0 5 ) ;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 (r=0 34,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2 5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部分脂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50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l Thickness,IMT).评定标准:颈动脉IMT>0.9 mm或(和)颈动脉斑块定义为CAS.入院后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送检,测定Fg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记录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病史,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大小.结果 按Fg水平分组(Fg≤3 g/L组、Fg>3 g/L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g>3 g/L组的危险度为2.04,年龄、Fg水平、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对CAS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g与CAS的相关性最强.结论 Fg水平与脑梗死患者CAS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的传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化社会的到来,目前我国CA的发病呈日益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与主动脉弓及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主动脉弓及颅内外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分布特点。以进一步认识缺血性中风的病因。方法 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食道超声(TEE)检查主动脉弓;同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TCD、头部CT检查,部分患者还检查DSA及MR。结果 89例患者中52例(58.4%)发现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AAA)。轻度病理性改变11例(12.4%),中度18例(20.2%),重度23例(25.8%)。45例(50.6%)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AAA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率(37例,71.2%)明显高于无AAA组的患者(8例,21.6%),OR=3.291,P<0.001。TCD检查异常有54例(60.7%)。在AAA组中TCD的异常率也高于无AAA组(69.2%:48.7%,OR:=1.423,95%CI:O.976-2.076)。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龄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组AAA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AA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中是一个应该值得重视的潜在栓塞源。具有高度危险性的颈动脉病变同样具有高度危险的主动脉病变。颈动脉斑块性病变多,严重狭窄的少,可能是构成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特点,而且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并不像以往所示以颅内段为主。高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是AAA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