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胸痹属本虚标实证,正气内虚为胸痹发病的决定因素,正虚首先是心阴、心阳之虚,为病之根本;心阴、心阳亏虚,导致气血失畅,实邪痰浊或瘀血内阻,为病之标。汤粉英主任认为胸痹虚证虽有气、血、阴、阳之分,但以气阴两虚为主,实邪痰浊或瘀血内阻为病之标,但以瘀血为多见,临床运用自拟益气养阴化瘀方,治疗胸痹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总结了支气管扩张症基本病机为痰瘀毒痹积损,正虚邪实间杂并相互影响。正虚为肺气虚、脾气虚、气阴两虚等,日久不复而又生痰、瘀;邪实为痰热、痰浊、瘀血,日久累积酿毒、痹阻肺气,复伤肺之形气。常见证候为实证类(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正虚邪恋类(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兼证类(血瘀证)三证类六证候,急性加重期则以实证类为主而常兼虚证,缓解期则为正虚邪恋而常兼实证。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发病初始阶段,多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表现以消渴证候为主;疾病发展到后期,则阴损及阳,伤及脾肾,脾肾阳虚,临床表现为水肿、虚劳、关格.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本虚之基本病机,在标实方面多以湿、热、瘀、毒之邪为主,瘀血贯穿于糖尿病肾病始终,湿热蕴结是加重糖尿病肾病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之疾病,患者既有六淫邪气、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毒邪潜伏体内,又表现为精气亏虚、脏腑失调、气血瘀滞等正气不足之象,邪毒先潜伏体内,待正气亏虚时伺机发动,导致肿瘤的发生,甚至出现转移。该文提出"正虚伏毒"是肿瘤发生及转移的病机关键,邪毒内伏是根本原因,正气亏虚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章天寿 《中医学报》2019,34(7):1418-1420,1435
肺癌的发病首先要责之于痰热之邪长期郁滞于肺。痰邪蕴滞于肺,久而不化,则凝结成块,形成肿物,肺、脾、肾三脏同病。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虚主要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多为毒、瘀、痰、热之邪。治宜攻补兼施,选药需病证兼顾。中晚期肺癌的治疗宗旨是扶正祛邪。痰盛者必有咳嗽、痰多等症,常选用杏仁、贝母、桔梗、天南星、半夏、百部等化痰之品;热盛者必有痰黄、咯血、口干咽燥等症,常选用黄芩、白茅根、夏枯草等清热之品;瘀着者常有胸疼、咯血等症,常选用桃仁、三七、郁金、蒲黄、茜根、血竭等化瘀之品;毒甚者必有发热、痰多而黄、咳吐脓血、口干渴等症,常选用金荞麦、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见穿、夏枯草、白重楼、猫爪草、蜀羊泉、藤梨根等解毒之品。  相似文献   

7.
生殖器疱疹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殖器疱疹中医又称"阴疮""热疮",主要由于感受热邪秽浊之气,郁邪外发肌肤;或湿热下注阴部,热炽湿盛,湿热郁蒸而发病.久病热盛伤阴,正气不足,邪气缠绵,故经久难愈.正盛热去则病消,正虚热盛则病复发.热盛、湿滞、正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进展迅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重视疾病与人体之间的邪正关系。笔者结合相关文献综合研究,认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机是在正虚毒结的基础之上,具体到晚期的病机应当为气阴两虚、痰瘀毒结。  相似文献   

9.
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以气虚血瘀痰阻为主,辨证针对本病气阴两虚,兼有痰、瘀、热之邪的病机,治以益气养阴为主,兼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定喘等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周仲瑛教授从标本兼顾、扶正攻邪立法治疗肺病咳喘验案3则.案一久病支扩,痰热壅肺,又因久咳伤正,气阴耗伤,先拟清肺化痰治标为主;二诊转从标本兼顾,益气养阴、清热化痰合法;三诊突出健脾益气、养阴补肺,以杜生痰之源.案二肺炎咳嗽,因感冒令咳嗽反复难愈,久咳肺虚,气阴耗伤,卫表不固;日久子病及母,脾虚痰湿内生,上干于肺,久蕴化热.证属肺虚痰热,气阴两伤,治以清养并施而获效.案三慢性肺病,高年正虚,复感外邪,触动痰热,痰热闭肺,出现咳喘重症,并见正虚邪陷,由喘致脱之兆,乃本虚标实之证,但治疗不用益气扶正固脱法,而径用祛邪利气法,令"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周亨德教授诊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缓解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方法]通过复习相关中医文献,跟师临诊及整理医案,总结周教授对UC缓解期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认识,以及治疗思路和用药特色,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周教授认为,UC缓解期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瘀、滞为发病之标。虚证可分为脾气亏虚、脾阳不足两型,以益气健脾、温阳健脾为治则,脾气亏虚型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脾阳不足型选用理中汤加减;虚中夹实者在上述证型基础上分别选用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清热燥湿、活血化瘀之品,强调适时调养胃阴,以防燥湿太过。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脾气亏虚,经过益气健脾燥湿、疏肝行气导滞等治疗后,收效良好。[结论]周教授认为UC缓解期多为本虚证或本虚标实证,以脾气亏虚为本,湿邪为标,健脾化湿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其临床经验值得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12.
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萎缩性胃炎(CSG)到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候演变。方法对4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从CSG到CAG的中医证候演变。结果慢性胃炎有9个病性要素:气虚、气滞、湿、热、阴虚、阳虚、瘀血、食积、寒;8个基本证型: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寒胃热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脾胃虚弱证(气虚、阳虚)、类瘀阻胃络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胃阴不足证。经χ2检验,CSG与气虚、气滞、热、阳虚、瘀血、食积、寒相关性较高,而CAG则与阴虚和湿相关性较高,尤其与阴虚关系密切;9个病性要素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食积热阴虚,食积气滞阴虚,食积寒阴虚,食积湿,瘀血湿,气虚阴虚,阳虚阴虚,瘀血阴虚;Hp阳性的CAG则刚好相反。经χ2检验,类胃阴不足证与CAG相关性较高,CSG则与除类湿热蕴结证之外的其余6个基本证型相关性较高;8个基本证型与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类饮食停滞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湿热蕴结证,类瘀阻胃络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阴不足证,类瘀阻胃络证类胃阴不足证;Hp阳性CAG则刚好相反。结论饮食积滞,是慢性胃炎最早出现的中医证候,其后渐次出现湿、热、瘀血等。正虚贯穿慢性胃炎发病的整个过程,CSG阶段以邪实为主,或是虚实夹杂,至CAG阶段,则以正虚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2-4期患者中医证候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随机调查患者211例,比较中医证型及慢性肾脏病(CKD)原发病种、分期与中医证型证候间的相关性。结果 211例患者共涉及7个中医证型,其中单纯气虚(定位肺脾肾)52例,气阴两虚75例,单纯阴虚(定位肝肾)32例,为慢性肾脏病的主要3个证型。共涉及3类原发疾病,其中:气阴两虚在肾小球肾炎中表达率最高(40.84%),脾肾气虚在肾小管间质病中表达率最高为(28.78%),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组多表现为气血两虚(32%)。本虚证中,阳虚多见于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组(88%);标实证中肾小球肾炎易出现浊毒证(75%),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组易出现血瘀证(75%)。随着CKD分期及病情的不同,CKD4期的患者最容易表现为气血阴阳虚证,浊毒证及血瘀证逐渐加重,气滞证表现不明显。结论肾小球肾炎与气阴两虚证、浊毒证、血瘀证相关;肾小管间质病与脾肾气虚、浊毒证相关;高血压相关肾损害与气血两虚(阳虚)—血瘀证相关。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选择6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胞宫、脾、胃。②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积分显著高于气虚、血虚、阳虚积分(P〈0.05~P〈0.01)。③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湿、热、血瘀、寒、痰,气滞积分显著高于热、血瘀、寒、痰积分(P〈0.05~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源于肾虚,发于肝郁,病性属虚实夹杂,肾阴虚、肝气滞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既往感染状态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按照《京都胃炎分类》中的方法,收集内镜下表现符合Hp既往感染胃癌前状态特征的205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浅析其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15个公因子,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涉及的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火热、湿浊、血瘀、血热、痰浊、食积,经聚类得出肝胃气滞兼脾气亏虚证、脾胃湿热兼气阴两伤证、湿热瘀阻证、胃气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共6个证型。结论 应用《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观察方法,结合Hp既往感染病史及病理结果,所获得的Hp既往感染状态下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能够为中医药诊治本病提供较为准确的辨证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介绍武维屏运用病证症结合辨治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武维屏提出因病审机论治,审病机虚痰瘀为关键,论治法补虚化痰行瘀理肺四法多用。论辨证,分急缓两期七证候,急重期六种证候较常见,稳定期气虚血瘀痰阻贯穿始终;析证候,从三级十症别轻重,注重咳、痰、喘、昏、脱之变化。从咳论治,当分寒、热、燥、湿、暑、风、气、血、阴、阳;从痰论治,需分寒、热、燥、湿、郁、瘀;从喘论治,分急缓,急辨五候,缓别悸喘、痰喘、肿喘、绀喘;从昏论治,痰热阻窍、痰浊蒙窍、热扰心营三种证候最常见;从脱论治,分阴阳之别。  相似文献   

17.
孙睦 《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914-915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IGT)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相关检查、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眼科医院的糖耐量异常患者72例,判定中医证候,并测定体重指数(BMI)、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素分泌指数(HOMA-β),研究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虚痰湿组、阴虚燥热组、气阴两虚组BMI均显著增高;气阴两虚组血糖水平最高;气虚痰湿组胰岛素水平最高;各证型间HOMR-IR表现为逐渐增高,阴虚燥热证<气虚痰湿<气阴两虚证;各证型间HOMA-β逐渐降低,阴虚燥热证>气虚痰湿>气阴两虚。结论:IGT的中医证型与BMI、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中医辩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王自敏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诊,收集病案,总结王自敏教授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探析其从不同临床表现、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同阶段、生活调护三方面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思辨经验,并辅以验案佐证。[结果]王自敏教授认为脾肾两虚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生的根本,脾肾功能失调,精微外泄,水湿、湿热、痰浊、瘀血等浊邪潴留,乃发此病,治疗时应以健脾益肾为治疗大法,同时兼以祛邪,标本兼顾。根据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同临床表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主张"活血化瘀"法应贯穿疾病始终。王自敏教授常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选方用药,并在糖皮质激素使用的不同阶段辅以中药汤剂,以缓解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阴虚阳亢、气虚、阳虚的证候。同时,王自敏教授亦重视生活调护,指出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预防感冒、防治感染、避免劳累,防止疾病复发。所举案例首诊时以脾虚湿盛、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治疗以健脾燥湿、理气和胃为大法;而后出现阳虚、外感之象,加以清肺补肾之品。患者久病气阴两虚,故宜益气、滋阴、养肾以调护机体,诊治过程以"活血化瘀"之法贯穿始终,随证治疗3个月余后痊愈。[结论]王自敏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注重标本兼顾,辨证与辨病结合,其临床思辨经验值得广大后辈参悟学习。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描述,对糖尿病肾病的古代病名进行探讨。纵观近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研究进展,作者发现随着糖尿病发展至糖尿病肾病,其基本病机也从阴虚燥热发展为气阴两虚,而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病位主要在肾,病久损伤肾络,虚损脏腑以脾肾为主,可涉及肝脏。在脏腑气血亏虚的同时,还会产生相应的病理产物,瘀、痰、湿、毒病理因素等同时与虚并存,相互作用产生瘀阻血脉、痰瘀互结、水湿潴留、浊毒内停等标实之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总结鲁盈教授祛风除湿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收集风湿内扰证LN患者的医案,并查阅LN的病因病机以及风湿内扰证在LN中的理论渊源和辨证依据,阐述鲁盈教授以祛风除湿法治疗LN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应用,并附医案一则。[结果]鲁盈教授认为,外感风湿热毒和机体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调均可发为LN,其中风湿扰肾是LN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贯穿疾病的始终。实验室指标和肾脏病理活检均提示,LN风湿扰肾证的实质为急性免疫炎症性病变,故在临床中应准确辨识LN风湿扰肾证候,予以祛风除湿治疗,同时适当兼顾补虚、活血与清热。所举医案中,患者起病已久,以气阴两虚为本,此次因风湿内扰于肾,导致LN复发,故治以祛风除湿、益气养阴,兼顾补虚、活血与清热,疗效显著。[结论]鲁盈教授以祛风除湿法治疗LN,结合古今学术研究,理论依据充分,在临床应用中,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疗效显著,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