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分析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症倾向患者肌内注射后引起臀部巨大血肿的原因。从疾病本身的原因,肝素使用史,肌内注射史,患者的体形和遵医行为进行分析。提示护士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注射时需选择准确的部位,行肌内注射或静脉穿刺完毕,延长按压时间;加强对药物及其不良反应的学习,加强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才能减少血肿发生率。关键词:肌内注射; 臀部血肿;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13-0078-02  相似文献   

2.
范应中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77-3377
目的探讨小儿骶前畸胎瘤术后尿失禁的排尿控制方法。方法3-14岁患儿12例,均为骶前畸胎瘤切除术后,表现为排尿异常,逼尿肌无反射,尿道压较膀胱压高。全部患儿均采用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行膀胱扩大或包裹术治疗。术后3周开始进行长期康复功能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一6年,尿控制明显改善lO例。另外2例经过训练也有所改善。膀胱最大容量300mL,膀胱压平均1.66kPa,尿道压平均3.83kPa。结论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回肠去黏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加强膀胱逼尿肌是治疗小儿骶前畸胎瘤术后尿失禁的一种较好方法,术后进行康复协调功能训练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2000-02~2006-05我院用胸腔镜探查胸腹联合伤怀疑膈肌破裂29例,确诊膈肌破裂2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朱春燕  谈颂 《华西医学》2023,(5):743-748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是一类较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根据肌炎特异性抗体的不同,可分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IMNM、抗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IMNM以及血清抗体阴性IMNM三种类型。该病预后较大多数其他类型的肌炎更差,目前国内外对IMNM的预后因素研究存在差异,缺乏大样本量临床研究,该文将对IMNM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肌张力障碍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了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量表测定等不同角度对肌张力障碍研究结论,为今后开发、筛选、验证新药和改进手术方式,找到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打下基础。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n1970-01/2004-11和Ovid 1980-01/2001-11与肌张力障碍相关文章,检索词“dystonia,sensory trick, botulismotoxi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0-01/2004-11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肌张力障碍、肉毒菌素、知觉哄骗”。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近5年的研究进展,筛除内容重复的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6篇,近千例肌张力障碍的文献。其中包含了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及量表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资料综合:将资料综合为以下5个方面:X染色体隐性遗传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局灶性肌张力障碍与DA-D5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局限性颈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认知和情感研究,颈肌张力障碍的知觉哄骗现象和B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局限性颈肌张力障碍的疗效维持时间。结论:肌张力障碍是多因素参与的,也需要综合的康复技术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6.
潘瑞福  林智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84-3885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免疫性神经-肌肉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3例重症肌无力患、3例多发性肌炎患与1例获得性神经肌强直症患,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加用IvIg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所有患在加用IvIg治疗后,病情均逐渐好转,无1例患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与获得性神经肌强直症等免疫性神经-肌肉疾病,IvIg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肘肌重复神经刺激(RNS)对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小指展肌RNS缺血加强试验为对照,测定了重症肌无力27例及正常人21例的肘肌RNS。结果正常对照组,肘肌RNS疲劳前电压平均降低1.67±1.66%,最大降低值为8%;疲劳后降低2.67±2.05%,最大降低值为7%。重症肌无力组疲劳前测试13/27例(48%)阳性(电压降低≥10%),疲劳后阳性率为18/27例(66.7%);而同组患者3/23例(13%)小指展肌RNS缺血加强试验阳性。卡方检验两种方法阳性率有极显著性差异(χ2=14.66,P<0.001)。结论肘肌RNS方法简便,敏感,患者不适感轻,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肌炎及包涵体肌炎的病理和免疫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121-123
目的:综述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的普通病理及免疫病理变化,以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6—04与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相关文章,检索词“Polymyositis,Inclusion body myositis.patholog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或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6—04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多发性肌炎、包涵体肌炎、病理、免疫发病机制”。 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选择有关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病理、免疫病理及其发病机制的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实验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纳入标准为RCT,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关于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病理、免疫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的文献,18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均为同一重复性研究。 资料综合:18个实验包括580例患者,分别对多发性肌炎、包涵体肌炎病理和免疫病理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多发性肌炎及包涵体肌炎均属于炎性肌病,两者有不同的临床及病理所见,但其免疫病理表现均为肌细胞膜表达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1分子,肌内膜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为CD8^+T淋巴细胞;而且两者的免疫病理机制均为以下几点: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1复合体的抗原提呈作用、T细胞受体基因的重排、协同刺激分子的作用、以及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分泌和表达等。 结论: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在免疫病理上有共同的特性,二者的发病机制也类似,均为异常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相似文献   

9.
雌激素对卵巢去势兔膈肌和颏舌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卵巢去势兔膈肌和颏舌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雌性兔,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手术后第10天皮下注射17-βE2400μg/(kg·d)治疗,术后12周,引导膈肌和颏舌肌肌电。结果:雌激素组膈肌和颏舌肌肌电活动较去卵巢对照组明显增强,表现为肌电积分幅值增高、频率加快。结论:雌激素能加强去卵巢兔膈肌和颏舌肌的活动,具有调节呼吸和减小上呼吸道阻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影响眼外肌手术呕吐的原因,并为预防呕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我们2006-01~2006-12对84例不同麻醉方式的眼外肌手术患者进行了观察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梁振江  娄卫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98-100,i0002
目的:建立犬喉返神经损伤模型,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作为喉功能恢复的治疗手段,观察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取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第1-5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其中第1只犬不干预;第2只仅给予喉返神经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3只给予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4只接受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喉返神经为间断性处理,4h/d,环杓后肌为持续性处理,24h/d;第5只犬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均为持续性,24h/d。总的时间为2个月。第6只动物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做吻合及神经肌肉刺激。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参数为波宽1ms、刺激频率30Hz,刺激强度5-10V。2个月后第1-5只动物取左侧环杓后肌,第6只动物取左右两侧环杓后肌,ATPase染色观察Ⅰ,Ⅱ型纤维比例,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凝胶染色比较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各成分。结果:①Ⅰ/Ⅱ比例:环杓后肌ATPase染色提示第4,5只犬左侧与第6只犬的右侧接近(0.89,0.96,0.82)。第6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中Ⅰ/Ⅱ为1.5②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图像分析结果:第6只犬左侧环杓后肌中ⅡB型纤维所占比例明显低于ⅡA;第1只犬左侧环杓后肌表现为ⅡA比例增高,ⅡB比例减低;第2只犬左侧环杓后肌ⅡB降低更明显;第4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的比例几乎与正常右侧的环杓后肌相同。结论:对失神经支配或支配神经损伤的环杓后肌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有效地维持肌肉中Ⅰ和Ⅱ两种类型纤维的比例,持续应用优于间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罗云  周军  刘广丽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1):1600-1601
2001年6月-2005年6月,我们将600例需肌内注射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上臂三角肌注射,实验组采用股外侧肌内注射,通过观察对比,股外侧肌内注射给药优于三角肌注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Sugammadex为新型氨基甾类肌松药拮抗剂,主要构成为经修饰的γ-环糊精分子。它通过与氨基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形成牢固的水溶性复合物,减少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游离氨基甾类肌松药的浓度,从而拮抗肌松药作用。Sugammadex 不影响体内乙酰胆碱能系统及乙酰胆碱受体,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不良反应。Sugammadex可逆转深度神经肌肉阻滞,是氨基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尤其是罗库溴铵的理想逆转剂  相似文献   

14.
王永亮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0):912-913
目的探讨新的食管-胃吻合方法,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方法采用食管-胃吻合口去浆肌层吻合法,术中在胃底拟定吻合口区域做一直径4.0cm圆形浆肌层切除,暴露粘膜下层,在此区域中央做一横行2.5cm切口,食管下端全层与胃底切口(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吻合。胃浆肌层切缘上提与食管肌层缝合。结果弓上吻合24例,弓下吻合8例.颈部吻合35例。术后住院期间未发生吻合口瘘,无手术死亡。本组41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1例术后28d出现颈部吻合口瘘,与饮食不当有关;1例术后3年出现吻合口狭窄;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食管-胃吻合口去浆肌层吻合法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易行,术后效果满意,不失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志愿者15名,男8名,女7名,平均年龄33.7岁(18-45岁),运用表面电极记录快速上肢前屈、外展、后伸时多裂肌、最长肌、腰髂肋肌及三角肌的肌电信号,对各椎旁收缩的潜伏期与三角肌收缩的潜伏期之差值作比较。结果:多裂肌在上肢3个运动方向中的潜伏期差值[(-17&;#177;11),外展(0&;#177;11)ms,后伸(4&;#177;16)ms]与最长肌[前屈(-2&;#177;13)ms,外展(13&;#177;14)ms,后伸(22&;#177;14)ms,腰髂肋肌[前屈(1&;#177;12)ms,外展(12&;#177;10)ms,后伸(23&;#177;10)ms]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椎旁肌群中多裂肌反应最快、最先起作用,在腰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 病历摘要 女,4岁。因婴儿型内斜视于2005-07-26在我科行右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截除术。2006-02患儿生肿物于2006-03-01来诊。检查发现:右眼内眦角结膜隆起呈包块状,色灰、质中,无明显充血。当日在局麻下行手术探查:右眼内眦部偏上见结膜表面原内直肌后徙处上下2枚小囊肿突出,经分离结膜、筋膜后使其充分暴露。剪破囊壁,有黄色液体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检测球后壁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复合体、视神经、球后脂肪垫和眼肌组织的弹性参数,并评价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33名,屈光近视者52名,利用SWE技术,由两名检查者于上午同时及10min后测量眼部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球后壁复合体、视神经、球后脂肪垫、内直肌、外直肌的弹性参数(Emean),并评价组间(不同检查者同一时间)的测量一致性。同一检测者于同日上、下午及一周后重复测量同一患者眼部弹性参数,评价组内(同一检查者不同时间)测量的一致性。结果:①同一检查者同一天两次测量值E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后壁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复合体、视神经、球后脂肪垫、内直肌、外直肌Emean值的ICC值分别为0.82、0.85、0.86、0.83、0.84,表明组内重复性较好;②同一检查者一周前后的两次测量值E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后壁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复合体、视神经、球后脂肪垫、内直肌、外直肌值的Emean值的ICC分别为0.79、0.82、0.82、0.80、0.78,组内重复性好;③两位检查者同一时间对相同患者的测量值E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C分别为0.71、0.75、0.79、0.73、0.75,组间重复性好。Blant-Altman分析法显示组内及组间SWE技术测量值具有良好一致性。结论:SWE可定量获取球后壁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复合体、视神经、球后脂肪垫、内直肌、外直肌值的杨氏模量值,且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8.
合理护理对减轻肌内注射时疼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肌内注射疼痛的原因,开展全程优质服务。加强护理技术操作,注射前了解药物性质、作用及副作用,选择适当的针头、正确的注射部位,掌握无痛性注射方法,使用安慰语言,是减轻肌内注射时局部疼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面神经核背内侧区微量注射17-β雌二醇(17-βestroge,E2)对颏舌肌和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21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6只和对照组5只给予200mg/L氨基甲酸乙酯静脉麻醉,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建立动物窒息模型,面神经核背内侧区(dorsalmedialareaofnucleusfacialis,dMNF)微量注射0.1nmol/LE21μL,引导颏舌肌和膈肌肌电活动,观察注药前后肌电变化。结果:dMNF微量注射E2后,引起动物颏舌肌和膈肌肌电窒息增幅反应明显加强,注药10min作用最明显。与注药前相比,颏舌肌和膈肌肌电积分增幅峰值分别增加(38.76±8.17)%和(28.67±6.81)%(t=4.74,4.21,P<0.01),增幅潜伏期缩短(4.28±1.12)s和(3.98±0.73)s(t=3.82,5.45,P<0.01),增幅恢复时间延长(28.67±6.07)和(20.84±4.80)s(t=4.28,4.34,P<0.01)。结论:E2通过作用于dMNF神经元加强颏舌肌和膈肌肌电活动,产生减小上呼吸道阻力和调节呼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的影响。 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EDr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9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峰-肱骨头间距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23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包含4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可减小肩峰-肱骨头间距[标准化均数差(SMD)=-0.59,95%CI(-0.79,-0.40),P<0.01],改善上肢运动功能[SMD=1.30,95%CI(0.42,2.17),P<0.01],减轻肩关节疼痛[SMD=-0.89,95%CI(-1.31,-0.48),P<0.01]。 结论 肌内效贴可有效减小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肩峰-肱骨头间距,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