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生理状态下,脾胃脏腑之气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始终保持协调通畅,故而人体能够升清降浊,摄取精微,排泄废物,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若气机失调,升已不降,降已无升,升降混乱,则易致人体发病.故治疗脾胃疾病重在调理脾胃气机,俟脾气得运,胃气得降,则气血生化有源,疾病自愈.  相似文献   

2.
升降相因学说在治疗癃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康福 《中医杂志》2001,42(4):208-209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作变矣”。人体正是由于升降出入的相互协调,不断运动,促进了阴平阳秘,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否则易产生疾病。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必须顺应气机升降的客观规律,遵循气机升降的辩证关系,这在治疗癃闭中有着非常重  相似文献   

3.
慢性荨麻疹发病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本,外感风邪为标。肝升肺降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关键,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肝肺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基于“龙虎回环”理论,贾敏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在临床上应重视肝肺同治,治肺先治风,治风先治肝,治肝宜治血。  相似文献   

4.
升降出入理论源自于《内经》,应用于《伤寒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疾病就会产生。如升降出入不畅,治疗则宜因势利导,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在皮者汗而发之;如升降出入失调,则应逆而调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结者散之;如升降出入杂乱,则应诸法并用,或升降并调,或散敛兼顾,或散升同施,或散降共治,或以降求升,或以升求降。治则旨在恢复气机的正常运动,仲景虽未明言升降出入之语,但在六经病证治中处处蕴含升降出入之理。运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分析《伤寒论》中的六经证治思想,梳理仲景遣药组方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气机升降,是宇宙运动的一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本是“相应”的。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  相似文献   

6.
《傅青主女科》方剂配伍理论与升降相因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相因是指升降运动有着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作变矣”。这种升降运动在人体主要表现为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及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协调关系,《素灵微蕴》中曰:“水宜浮而火宜沉,木宜升而金宜降,土居中皇,是为四象,转运之  相似文献   

7.
治疗脾胃病贵在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为阴土,其气宜升;胃为阳土,其气宜降。两者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而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多是由于脾胃升降出入之气机逆乱而发生。因此,调气在治疗脾胃病中的应用尤为重要。笔者在临证时,注意调节脾胃气机运动这平衡,用降、通、补、升之法,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1 脾胃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  相似文献   

8.
严夏用升清降浊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洁真  严夏  李俊 《中医研究》2006,19(1):60-61
严夏副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与气机升降失常,清浊逆乱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则,以调节气机升降为法,予升补中气、宗气、元气,配合利水通腑降浊,以期恢复机体清升浊降,气机条达通畅的生理,并有效地缓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相似文献   

9.
升降相因是指升降运动有着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这种升降运动,在人体主要表现为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及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协调关系。黄坤载《素灵微蕴》中曰:“水宜浮而火宜  相似文献   

10.
论肝肺"气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气交理论秉承了<周易>的"气交"概念,用以说明生命系统与自然界及生命系统自身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阴阳二气相互感应交合在人体内的过程引申,创立了人体气机升降学说.<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即中医的气机升降出入指的是"气交",升降出入运动是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的保证,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的生命活动.肝肺"气交"是体内子系统之间"气交"之一,对维持人体机能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气机升降失调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其证治非止一端,历代医家在方剂配伍运用中,大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升与降的双向调节作用。笔者认为,治疗升降出入失调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升与降二者的尺度,兹将临床气机升降失调之验案四则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总结程丑夫教授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辨治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病机或为脾胃虚弱,致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而致眩;或为肝升太过,肺降不及,肝阳上亢而致眩;或为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心火独亢上攻脑窍而致眩。治疗强调一身之气需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具体组方从调畅脾胃或平肝降肺或交通心肾入手,基于调整脾胃、肝肺、心肾的整体气机达到周身气机升降平衡以治疗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百会穴升降气机作用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会穴为督脉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位于头顶最高位,是临床应用广泛的穴位之一。百会穴在气机方面有可升可降的特点:可升,主要体现在气机上“肝主左升”,携“脾肾随肝升”的升清益髓作用;可降,主要体现在百会位于头巅最高处主降。内寓“阴升阳降”,意指足厥阴肝经主升并携脾肾之升而升清益髓和头为“诸阳之会”主降,及气机升已而降,可平肝潜阳、降火、潜降气机。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14.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人体正是由于升降出入、脏腑相系的相互协调,不断运动,促进阴平阳秘,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否则,一脏有病,相互传变,升降失常,彼此影响,易产生疾病。各类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虽病位在心,但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注意顺应气机升降和脏腑相系的客观规律,遵循辨证关系,对治疗各类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笔者临证体会介绍如下。1补肺降气以疏通上源肺…  相似文献   

15.
运气七篇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运气学说,通过学习可对《六微旨大论》中关于物质运动变化关系及其具体形式一升降理论有较深理解,这里谈谈笔者体会。一、运气中有关升降的论述帝曰:“其升降何如歧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自然界,天地间,天气以降,地气以升,有降才有升,有升才有降,交感相斥,物化而现,即“变作矣”。人的产生也是这种物化的结果。运气中六气、六部之运行,六气,岁运的交合相配体现了这种升降运动变化。六气总呼在  相似文献   

16.
升降理论是用来表明人体气化功能的一种独特理论.升降功能的失调是泄泻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临床泄泻的治疗应顺应气机升降之规律,遵循气机升降的辨证关系,注意脾胃的升降逆乱与肝的疏泄与否,遣方用药注重升中有降,降中寓升,升降相宜,从而达到升降斡旋,气血冲和,疾病痊愈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气机升降平衡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应用升降理论,调理脾胃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总结出调理脾胃升降的四种治疗大法。针对寒热错杂、中气阻滞成痞之脾胃升降不及,则宜辛开苦降,使脾升胃降。脾胃虚寒、升降无权之脾胃升降失调,则宜升清降浊,以调脾胃升降。中气虚下陷之脾升不及、升之反作,则益气升阳举陷。中气虚、胃气上逆之降之反作,则降逆和胃,以降胃气。  相似文献   

18.
<正>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年,临床运用升降理论辨治脾胃病建树卓越,享有盛誉。笔者曾有幸聆听徐老教诲,获益匪浅,现就徐老相关经验加以阐述,以飨同道。1以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1.1脾升胃降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主受纳,以降为和,以通为顺。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相因相成,构成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同维护脏腑气机的协调平衡。升法的内涵,主要指改善小肠的吸收功能,使肠管蠕动得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与饮食、情志、脾胃虚弱等息息相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虚实并存、寒热错杂、本虚标实,气机阻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气机逆乱,升降失常。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基本病机。"辛以散之,苦以泻之",辛开苦降,"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代表方剂,也是方剂学隶属于和解剂,调和胃肠代表方剂,"疗寒以热、治热以寒",平调寒热、虚实兼顾、辛开苦降、温清并用,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20.
“火郁”是以热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为主要矛盾,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根本病机的病证,故治宜因势利导,散而发之。凡使气机畅达,无论是发汗、升散、疏导,皆可谓之“发”。用药上有解郁和除热两端,以温药开郁散结,以寒药清火降泄。《伤寒论》首创寒热错杂方,“火郁发之”的思想在其中多有体现。烦躁、心下痞、四肢厥逆为典型表现,代表方剂大青龙汤表寒热闭,治以解表清热;栀子干姜汤热郁胸膈,治以宣泄并举;半夏泻心汤中虚热结,治以辛开苦降;柴胡桂枝干姜汤饮结阳郁,治以透达郁阳;麻黄升麻汤阳郁下陷,治以发越郁阳。治疗上寒热并用,升降气机,调和阴阳。煎法上,使用麻沸汤渍,轻泄拂郁。服法上,中病即止,以和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