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重症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6年4月,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在Clinical Nutrition杂志公布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指南(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Intensivecare.Clin Nutr,2006,25:210-223);2009年8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EN联合肠外营养(PN)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月我院87例PD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营养方式分为EN组(37例)及EN+PN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及术后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血生化相关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与EN+PN组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率分别为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高于EN组(均P0.05),但两组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 PD患者术后应用EN联合PN安全性及实用性均与单独应用EN相似,但可明显减少营养相关并发症,是PD术后更好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3.
赵志辉  钱群 《临床外科杂志》2005,13(10):641-643
目的评估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应用低热量肠外营养(PN)加重组生长激素(rhGH)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入组48例,低热量PN rhGH组16例,低热量PN作为对照组32例。提供总热量62.8~83.7 kJ(15~20 kcal)/(kg.d),氮量0.10~0.12 g/(kg.d)。rhGH 8 U/d,皮下注射7 d。结果治疗7 d后,与治疗前相比,低热量PN rhGH组总淋巴细胞计数、血浆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氮平衡得到明显改善,除总淋巴细胞计数外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糖、脂代谢异常和肝酶谱变化的代谢性并发症。结论低热量PN rhGH支持治疗能显著提高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肠内肠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新华医院和新华崇明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86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综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死亡率、感染性并发症、肠道出血等指标,按营养支持不同分为40例肠内营养组(EN组),46例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结果 EN组在腹胀缓解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死亡率均优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和消化道出血明显少于PN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血尿淀粉酶的恢复和营养支持的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SAP患者实施EN营养支持是安全和有效的,EN应作为SAP营养支持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5.
肠外营养加生长激素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危重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N)加重组生长激素(rhGH)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负氮平衡的作用。方法 随机入组45例,PN+rhGH组15例,PN作为对照组,30例,热量提供146.3kJ/(kg.d)氮量0.3g/kg.d)rhGH12U/d,皮下注射5~12天。结果 治疗14天后,血GH及胰岛素水平在PN+rhGH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组间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325027)陈荣,陈公高,李玉燕,邱金妹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少数患者发病早期即死亡,多数则因其病程长、消耗大而产生诸多并发症。根据1989年全国689例手术治疗分...  相似文献   

7.
危重病患者在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引起并发症的危险性,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途径尤为重要。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我院对42例危重病  相似文献   

8.
谷氨酰胺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氨酰胺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动物实验证明GLN能预防肠外营养所致的肝,肠,胰损害,在人体中应用谷氨酰胺安全可行,并具有改善机体代谢的功能,二肽GLN比GLN单体具有更大的溶解度且更稳定,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EEN-PN)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手术患者共68例,随机分成EEN-PN组和全肠外营养(TPN)组各34例,分别监测并对照分析术前1 d及术后7 d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EEN-PN组及TP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9±8)h和(68±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体质量维持等方面明显优于TPN组。结论: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对胃十二指肠手术后患者具有安全可靠、肠功能恢复快、价格低廉等优势,临床可适度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营养支持适用于两类患者 :一是已经存在营养不良 ;二是估计患者经口进食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达到或超过一周以上。大多数营养专家首选进行肠内营养 ,次选肠外营养 ,他们认为肠内营养不仅安全便宜 ,而且符合人体正常生理 ,有利于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相反 ,肠外营养容易引起粘膜萎缩和细菌移位 ,从而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提供相同的热量和蛋白质的情况下 ,进行肠外营养的费用比肠内营养高 8倍以上尽管目前可以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肠内营养支持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内营养常常不能满足患者 ,对于重症患者更是如此。常见的问题是胃肠道…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底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在其门户网站发布各专科肠外营养应用指南的征求意见稿.这是继2006年4月该学会公布各专科肠内营养应用指南之后,在肠外肠内营养领域的又一里程碑.该套指南均由欧洲各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以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后推出的,既拥有权威性又保留了随时根据证据变化而更新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本文选摘由Bmga,Ljungqvist,Soeters等几位外科专家推出的"外科肠外营养应用指南"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腹腔镜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给予肠外营养(卡文,1440 ml),实验组患者在肠外营养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瑞能,4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免疫指标(IgA、IgG),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C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3、IgA、IgG均高于对照组,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炎症指标,促进胃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EN)或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全胃切除的患者86例,其中术后行TPN者31例(TPN组),行EEN者55例(EEN组)。TPN组通过上腔静脉(颈内或锁骨下)穿刺置管,经静脉给予营养支持;EEN组术中留置鼻肠管,术后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瑞素),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术后3~5d达到全肠内营养。检测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记录术后通气与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TPN组与EEN组比较,术后血浆白蛋白、术后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流质时间上EEN组反而晚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经TPN进行营养支持与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两种方式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可以根据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及合并症决定是否行鼻肠管置入。  相似文献   

14.
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已日趋广泛和成熟.营养不良的纠正及营养状态的维持,是各类疾病取得治疗良效的基本条件.当今,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机体耐受饥饿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因此老年人的营养支持更应积极.通常,因病而无法正常饮食超过一周者,都是营养治疗的对象.至于营养支持途径、肠内营养抑或肠外营养,关键是取决于消化道的状态.若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则应尽量应用肠内营养.保存肠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是近来非常强调的问题.肠屏障功能受损后肠道细菌易位等改变将导致严重后果.若能实施肠内营养,则可避免肠道萎缩,肠屏障功能就能得到保持.肠内、外营养在良性疾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外和肠内营养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1966年1月至2011年3月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对国内外学者公开发表的有关急性胰腺炎营养治疗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衡量指标为病死率、感染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手术干预率和住院时间。结果经筛选有13篇文献入选,与传统肠外营养相比,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肠内营养的病死率降低了61%(95%CI=24%~63%),感染率降低了45%(95%CI=38%~79%),多器官功能衰竭率降低了69%(95%CI=20%~48%),手术干预降低了73%(95%C1=18%~42%),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结论与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以降低病死率、感染发生率、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和手术干预率,建议早期采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6.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和肠内营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肠粘膜有500万个绒毛,总面积约10m。在创伤、手术、放疗、化疗、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表现为肠粘膜萎缩、通透性增高。在创伤及重度感染的患者,因炎性介质与细胞因子的介导及细菌内毒素的作用,肠粘膜水肿,肠绒毛高度降低,肠系膜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并加速细胞凋亡,导致肠功能障碍[1,2]。 肠功能障碍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丧失,肠液大量排出,造成脱水,进一步加重时,肠液进入第三间隙及腹腔,造成体液丢失,细菌和毒素移位,可发展成为肠…  相似文献   

17.
肠外肠内营养与谷氨酰胺的补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道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在维持机体正常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肠粘膜面积约10m2,在某些情况下是细菌及毒素侵入人体的危险通道。在创伤、手术、放疗、化疗、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下,可继发肠粘膜屏障损害,30%发生细菌和毒素移位,其中5%可发...  相似文献   

18.
围手术期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所致的代谢改变和生理创伤会使患者营养状况恶化,对于术前已有营养不良的患者,情况会更严重.营养不良会导致心、肺、肾、胃肠道等器官功能受损,降低机体免疫和肌肉收缩的功能,患者容易出现感染性并发症.营养不良还会导致伤口愈合延迟,活动受限,手术恢复和住院时间延长,再入院几率升高,医疗费用显著增加.诸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营养不良会影响外科患者的临床结局,成为重症、大手术死亡的重要因素.虽然广大外科同仁对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已有一定认识,临床应用也已较为普遍,但不规范、欠合理的应用(尤其是肠外营养)仍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促进肠外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目前,肠内肠外营养制剂品种丰富,在围手术期和重症患者中应用广泛,合理利用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临床结局。肠内营养制剂使用时应根据疾病种类而选用不同配方,必要时应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联合使用。肠外营养应用时应注意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等制剂的合理选择。结论临床需普及营养支持理论知识,医务工作者应重视肠内肠外营养制剂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0.
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玉沛  康维明 《腹部外科》2004,17(4):196-198
一、概述 :自 1 96 7年Dudrick、Randall等首创现代临床肠外 (Parenteralnutrition ,PN )和肠内 (Enteralnutri tion ,EN)营养支持至今 ,PN和EN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已为广大临床医师所熟悉 ,被誉为 2 0世纪世界医学的一大进展。经过近 4 0年来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 ,临床营养支持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不仅成为肠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病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 ,也成为重症胰腺炎、肿瘤、器官移植、营养不良病人围手术期及危重病人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疗措施 ,改善了病人的预后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在我国住院病人中 ,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